李彩麗 張一凡
摘 要:在對歷次機構改革的目標與主題進行簡要回顧與歸納的基礎上,指出“職能轉變”是機構“撤”“并”“合”“建”的目的,機構“職能”的增、減、整合,才是機構“撤”“并”“合”“建”的依據(jù)。認為職能調(diào)整整合后組建的新機構對原機構檔案的“切分”是本次機構改革中檔案工作面臨的最大難題。強調(diào)在機構改革中應當遵循“檔隨職走”的原則。提出應當從機關檔案分類整理方法入手,在各級機關著重推行機構(職能)分類法,以破解職能導向趨勢下機構改革中檔案工作所面臨難題。
關鍵詞:職能;調(diào)整;整合;機構改革;檔案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就深化機構改革作出重要部署,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研究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問題并作出《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2018年3月13日,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公布。2018年3月1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2018年3月21日中共中央印發(fā)了《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并發(fā)出通知,要求各地區(qū)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zhí)行。到此,我國進入又一個機構改革年。
這次機構改革范圍之廣,力度之大,速度之快,要求之高,前所未有。正如《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指出的那樣,“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一場深刻變革”。截至2018年11月底,在機構改革方案實施后,3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省級黨政機構改革方案全部出臺。2019年,改革將向市、縣兩級推進。在這場深刻的變革當中,檔案工作將遇到哪些影響與挑戰(zhàn),檔案工作者和檔案行政管理機關、各級各類國家檔案館,應當如何做好這場變革中的檔案工作,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做貢獻,是各級檔案工作者,特別是基層檔案工作者應當認真思考的問題。
1 改革開放以來歷次機構改革的目標、主題與趨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進行了7次政府機構改革,分別是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2008年和2013年。以國務院為例,其機構已由1982年的100個削減為2017年的26個。歷次機構改革基本上是以轉變政府職能,精簡機構,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為改革目標。但每次改革的主題有所不同,重點各有側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機構的歷次改革,可以歸納為“轉”“減”“合”?!稗D”指轉變政府職能制,“減”指精簡、撤、并機構,“合”指整合相近職能,實施大部制,“轉”是目的,“減”“合”是方法。整體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機構改革從單純的“精簡機構”轉變?yōu)椤稗D變職能”。以轉變職能,調(diào)整整合職能為導向的機構改革已經(jīng)成為一種趨勢。
2 改革開放以來歷次機構改革中檔案工作的特點及趨勢
政府機構改革都會涉及檔案工作,只是改革的內(nèi)容與重點不同、方法不同,檔案工作的內(nèi)容、要求、特點也有所不同。“職能轉變”是“撤” “并” “合”的目的,“職能”的增、減、轉移,才是“撤”“并”“合”的依據(jù)。
在涉及“減”的機構改革中,各級檔案行政管理機關的任務就是制定精簡、撤、并機構的檔案整理、移交方案,督促撤、并機構實施,并進行檢查驗收。各級國家綜合檔案館則負責制定接收精簡、撤、并機構移交檔案的方案并實施。對原有館藏全宗進行調(diào)整,或終止,或增加,或新建。
在涉及“合”的機構改革中,各級檔案行政管理機關的任務則是除涉及“減”的工作之外,還需了解掌握涉及“合”的機構和內(nèi)設部門的變動,與相關機構與部門共同制定相應的檔案整理、切分、流轉、移交方案,督促相關機構與部門實施,并進行檢查驗收。各級國家綜合檔案館除負責制定接收涉及“減”的機構移交檔案的方案并實施外,還需負責制定接收“合”及“合入”機構移交檔案的方案并實施。
相比之下,“撤”中的檔案工作相對簡單,基本上就是“撤”的機關“交”,檔案機關“收”?!安ⅰ敝械臋n案工作略微復雜,除了涉及“撤”的機關“交”、檔案機關“收”的問題之外,還涉及被并入機關或部門檔案的歸屬與流轉問題?!昂稀敝械臋n案工作更為復雜,不僅涉及“撤”的機關“交”、檔案機關“收”、被并入機關或部門檔案的歸屬與流轉問題,還涉及并入機關與部門檔案歸屬、切分與流轉。
上述這三種情況,都是圍繞“職能”展開的。這一點就是改革開放以來,歷次機構改革中檔案工作最為突出的特點,也顯現(xiàn)出一種趨勢。
3 職能調(diào)整整合后組建新機構對原機構檔案的“切分”是本次機構改革中檔案工作面臨的最大難題
本次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以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為統(tǒng)領,以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為導向,以推進黨和國家機構職能優(yōu)化協(xié)同高效為著力點,改革機構設置,優(yōu)化職能配置,深化轉職能、轉方式、轉作風,提高效率效能,積極構建系統(tǒng)完備、科學規(guī)范、運行高效的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1]
本次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最主要的特征有三個:一是范圍廣。不僅涉及各級政府機關,還包括黨、群機構。不僅涉及國務院組成機構,還涉及地方各級機構。二是機構變動形式多。有“撤”、有“并”、有“合”,還有“建”。三是時間緊。從中央到地方全部改革工作原則上要在一年內(nèi)完成。
在這種情況下,對機構改革中的檔案工作要求自然更高、更嚴、更細、更有序。對于“撤”“并”“合”中的檔案工作,我們已有前7次機構改革時檔案工作的經(jīng)驗可資借鑒,而由多個機構的相近職能部門“整合”組建的新機構的檔案工作,由于沒有經(jīng)驗可供借鑒,其難度也是最大的。
難度大就大在,為了保障原有職能的延續(xù)和在新機構中有效地履行職能,整合在一起的部門,需要經(jīng)常利用先前保存在原機構未向檔案館移交的檔案,既不能像新組建的職能機構那樣重打鼓、另升堂,重新建立和開展檔案工作;也不能將原本保存在原機構未向檔案館移交的檔案仍置于原機構。需要將這部分檔案隨著職能的轉移,轉移到新的機構,即“檔隨職走”。這就涉及一個原有與職能相關的檔案,如何從原機構檔案中“切分”出來,“流轉”到新機構的問題,以及日后檔案館全宗內(nèi)容接續(xù)的問題。這其中“切分”的難度最大,也是檔案工作面臨的最棘手的問題。
4 本次機構改革中檔案工作面臨最大難題的破解之道
之所以“切分”是這次機構改革中檔案工作面臨的最大難題,是因為檔案分類整理中需要遵循既要保證檔案齊全完整,又要保證檔案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的原則?!扒蟹帧睍r既不能破壞檔案的齊全完整,也不能打亂檔案間的有機聯(lián)系。
但只要我們仔細地研究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切分”的難度完全取決于原機構的檔案分類整理方法的選擇。選對了,就相對簡單。選錯了,就相對麻煩。
采用單一分類方法的,以“機構(職能)分類法”最為便捷,而采用年度分類法、問題分類法、保管期限分類法的則相對比較麻煩。
由于“在單位檔案室的實際工作中,當歸檔文件數(shù)量較多時,單純采用一種分類方法是不夠的,較多的是幾種分類方法結合使用,稱之為復式分類法。一般按年度、保管期限、機構、問題四種分類方法,可以組合成八種復式分類法。即年度——機構——保管期限分類法;保管期限——年度——機構分類法;機構——年度——保管期限分類法;年度——問題——保管期限分類法;保管期限——年度——問題分類法;問題——年度——保管期限分類法;年度——保管期限分類法;保管期限——年度分類法”。[2]
在上述八種復式分類法中,進行檔案“切分”時,以機構(職能)——年度——保管期限分類法最為便捷;年度——機構(職能)——保管期限分類法次之,保管期限——年度——機構(職能)分類法再次之;其他五種方法則比較麻煩,甚至十分困難。
因此,在此次機構改革中,檔案行政管理機關的工作重心,應當放在指導與幫助涉及機構改革任務的機構,梳理本單位的職能變化與原有檔案分類整理方法,制定科學合理的“切分”方案。這才是此次機構改革中檔案工作面臨難題的破解之道。
5 結語
無論是歷次機構改革中的 “撤”“并”“合”,還是這次機構改革中的“建”,都是圍繞“職能”轉變與變化展開?!奥毮堋钡南p、存、留、立,決定了機構的“撤”“并”“合”“建”。這種趨勢已經(jīng)形成,并會在日后的機構改革中延續(xù)。
如何適應新形勢和新趨勢下機構改革對檔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解決機構改革中產(chǎn)生的新問題,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要抓住“職能”這一“牛鼻子”,在檔案的“切分”“流轉”“移交”中,遵循“檔隨職走”的原則。
另一方面,在機關日常檔案分類整理中,推行機構(職能)分類法及包括機構(職能)的復式分類法。為日后機構改革中可能再次出現(xiàn)的,因“職能”變化、轉移產(chǎn)生的檔案“切分”“流轉”“移交”創(chuàng)造條件,減少和避免因檔案分類整理的方法選擇不當,造成機構改革時出現(xiàn)檔案“切分”“流轉”“移交”不暢的問題。
再一方面,檔案館要根據(jù)機構改革的落實情況,調(diào)整現(xiàn)有全宗和新建全宗內(nèi)容的增、減、接續(xù),做好記錄,寫清說明,為日后檔案利用提供方便。
從大處著眼(職能轉變),小處著手(檔案分類整理、全宗調(diào)整、撰寫全宗說明),才是在歷次及本次機構改革呈現(xiàn)出的趨勢面前,基層檔案工作者應有的回應。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 http://www.gov.cn/xinwen/2018-03/04/content_5270704.htm
[2]吳雁平.檔案整理工作手冊[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14:10.
(作者單位:廣西民族大學 來稿日期:2018-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