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茗,《發(fā)明與創(chuàng)新·中學生》2014年1月刊封面人物。現(xiàn)就讀于哈佛大學研究生院,就讀專業(yè)為化學/化學生物博士 。
本刊記者:你的第一件科技創(chuàng)新作品是什么?
徐佳茗:高一時,母校(南京外國語學校)舉辦了一個科技節(jié)活動。當時學校公共衛(wèi)生間安裝有紅外線控制的自動沖水裝置,但這些裝置的靈敏度非常低,于是我設計了一個公共衛(wèi)生間自動沖水的裝置,這個設計最終獲得了一些獎項,并申請了專利。
本刊記者:你第一次參加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是什么時候?
徐佳茗:第一次參加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是2013年。當時我和另外兩位同學設計了一種給中學生用的特殊地圖——天地圖·南京。這是因為中國的城市布局非常密集,在同一棟大樓里經常有很多不同的店鋪和場所,比如飯店和桌游社。雖然大眾可能對飯店更感興趣,在瀏覽地圖時希望飯店的圖標在更小的放大尺度時就能看見,但中學生可能對桌游社更感興趣,不同人群對地圖的需求不同。
在進行了大量的社會調查和圖標設計后,我們的地圖終于完成,這個作品最終進入了全國決賽,并獲得了一等獎。比賽的那幾天雖然很緊張,但也很開心。
本刊記者:進入大學后,你還在進行科技創(chuàng)新嗎?
徐佳茗:高中畢業(yè)后,我去美國讀了大學。我的學校是美國排名前十的文理學院--哈沃福德學院。大一暑假開始,我就進入實驗室做科研,我的第一個項目做的是有機無機混合材料。還有一次我去芝加哥大學做了氣態(tài)分子動力學的探究實驗,那次經歷使我對偏量化的研究產生了興趣?;氐侥感:?,我加入另一個實驗室,研究分子生物物理和紅外光譜。
高中的科技創(chuàng)新經歷對我后來的科研很有幫助,雖然二者涉及的領域并不沾邊,但做項目時的思路是共通的:如何把一個大項目分解成小塊,再一一解決。
本刊記者:請為讀者推薦一本科普書籍或電影。
徐佳茗:我推薦羅杰·彭羅斯的《通向實在之路》。這本書是我在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見習時一個學長推薦給我的。我很喜歡這本書,它涵蓋了數(shù)學、物理學的基本知識,讓讀者對宇宙和世界有一個宏觀認知。
本刊記者:對你影響較深的科技老師是誰?
徐佳茗:我要感謝高中的科技創(chuàng)新老師。雖然他的專業(yè)領域是機器人,對當時我們設計的地圖不是很了解,但還是為我們提供了很多參賽方面的信息和經驗。
本刊記者:你想對《發(fā)明與創(chuàng)新·中學生》雜志說些什么?
徐佳茗:我認為這本雜志非常好!在中國,科技創(chuàng)新往往被認為沒有學科競賽重要,于是大家都被鼓勵去參加學科競賽。但對于科研和其他很多領域來說,科技創(chuàng)新才是真正能鍛煉能力的。這些能力包括解決問題的能力、組織能力、領導能力、與他人溝通的能力等等。所以有一本宣傳科技創(chuàng)新的雜志很重要!希望你們越辦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