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靖
(安徽醫(yī)學高等??茖W校思政教研部 安徽 合肥 230601)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組織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作了重要講話,習總書記多次強調思政課是立德樹人、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必由之路,只有“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才可增強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理論自信,才可正確引導學生的報國行、強國志、愛國情,為最終實現“中國夢”打下堅實基礎。但要做到“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那么就不能僅僅只讓思政教師參與其中,“思政課教師講好”并非“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的充分條件,僅為必要條件;只有黨中央、國務院“統(tǒng)籌好”、全社會共同“參與好”、上級黨委機關“領導好”、高校具體“落實好”,再加上思政課教師“講好”,才能夠真正實現“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進而達到合力育人、多方聯動的效果。
當前時代正是各種社會思潮“沖擊”“碰撞”最為激烈的時代,意識形態(tài)領域斗爭越來越激烈。[1-2]思政課作為一種典型的意識形態(tài)教育方式也必然會處于風起云涌的“浪濤”之中,尤其是在西方敵對勢力的肆意挑釁之下會面臨著極為嚴峻的考驗,這就需要更大的勇氣、更堅決的信心。有鑒于此,思政課要立足根本,用“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的方式來向青年學子深入揭露各種社會思潮的本質、廓清思想迷霧,掃清輿論障礙、思想障礙等。青少年正處于“三觀”形成的關鍵階段,更需要用心栽培、精心引導,[3]“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無疑就是一種較佳的實現方式。
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5月在中國政法大學考察時特別強調:中華民族的未來屬于青年,青年人的精神狀態(tài)與理想信念會直接影響到我國的核心競爭力,當代青年要刻苦磨練、勵志勤學,不斷提升文化素養(yǎng)。文化興盛是支撐一個民族強盛的基礎,文化繁榮發(fā)展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要條件,而其關鍵就在于教育,教育是賡續(xù)民族文化、傳承知識的主要手段,也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教育強則國家強、教育興則國家興。[4]回顧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史,即便是中華民族處于最危急的時刻,仍然沒有放棄教育,也正因有了教育的傳承,才能夠讓中華文明綿延不絕。隨著改革開放進入新時代,我們對人才的需求、知識的渴望、教育的需要比任何時代都更強,有鑒于此,更需要通過“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來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此來實現立德樹人、傳播正確思想、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
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誕生之日開始就自始至終高舉馬克思主義偉大旗幟,自覺自愿地將中國具體實際情況與馬克思主義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逐漸形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既是歷史的選擇,又是人民的選擇,還是文化的選擇。中國共產黨始終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將最終實現共產主義作為最終目標與最高理想,而這實質上是一個充滿坎坷、崎嶇之路,并非短時間內就可一蹴而就,需要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艱苦奮斗、持之以恒[5]。中國共產黨若要實現長期執(zhí)政,那么必須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執(zhí)政水平與執(zhí)政能力,尤其是要側重于加強純潔性建設與先進性建設。與此同時,還要培養(yǎng)出一大批可肩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和后備力量。雖然近年來思政課建設已經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績,但也存在著較多的問題,例如,教學方式較為枯燥、教學內容嚴重滯后于時代發(fā)展、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有待加強等。資深思政課教師楊光斌(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曾經提出一個問題——“《思想道德修養(yǎng)》《鄧小平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毛澤東思想概論》等思政課程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收獲,是真正解決了人生困惑?還是只是完成學分要求?”若要實現中國共產黨長期執(zhí)政的需要,那么思政課給我們帶來的應該是真正解決了人生困惑。因此,務必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來深入落實立德樹人理念,進而實現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好務、為治國理政服好務、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服好務。
新時代若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那么就必須明白“理直”體現在哪里、“氣壯”從何處得以反映,必須搞懂這2個問題,才能夠扎扎實實地做到“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
從字面意思上理解,“理直氣壯”的意思是理由充分,說話氣勢就壯;結合到高校思政課,這里的“理”應該是思政課上所傳授的馬克思理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所以,要準確闡釋好這個“理”,才能做到“氣壯”。眾所周知,思想政治工作一直以來都是中國共產黨長期傳承下來的“寶貝”[6],早在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就以思想政治工作為載體號召有志青年來打倒列強、驅逐軍閥,最終取得了北伐戰(zhàn)役的巨大勝利;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又通過思想政治工作來對知識青年開展思想改造,使之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真理,延安馬列學院、陜北公學等一批思政學校也是在這個階段應運而生;1949年新中國建立之后,中國共產黨通過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培養(yǎng)出一大批新中國的接班人與建設者,他們揮灑汗水創(chuàng)造出了輝煌篇章,由此可見,思想政治工作一直以來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人民群眾革命和建設事業(yè)的“生命線”,而思政課則是社會主義人才培養(yǎng)的保障線,能夠注入時代重任,能夠融入家國情懷。[7]
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全國人民努力奮斗、自強不息,2017年GDP(國內生產總值)已經達到827122億元人民幣,成為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僅次于美國,且中國連續(xù)40年GDP年均增長約9.50%,也創(chuàng)造性地將7億貧困人口予以脫貧。尤其是在中國共產黨第18次全國代表大會之后,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正確領導之下,將改革開放提到了一個全新的戰(zhàn)略高度,逐漸讓中國轉變?yōu)椤耙I時代浪潮”,而不再是“趕上時代節(jié)奏”。在改革開放的新階段,我們更需要順應時代需要,深刻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思政課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準確闡釋好這個“理”,才能做到“氣壯”,進而積極引導廣大青年學子將報國行、強國志、愛國情融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融入到偉大“中國夢”的實現過程中。
開好思政課的“氣”更多地要求思政課教師要具備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要能夠積極、主動地在青年學子的內心深處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開好思政課的“氣”,主要來自于“德”“學”“教”三個方面,具體如下:
1.“德”上有底氣
思政課教師的“德”,既有個體方面的“私德”,又有作為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的“政德”,正如孔子所言,“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為了能夠對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進行揭示,采用了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論、世界觀,既為廣大人民群眾追求理想、謀求幸福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行動指南,又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觀察世界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而思政課教師作為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的重要傳播者,更需要不斷提升個人的政治修養(yǎng),以無比堅定的政治信仰來闡釋好、講解好馬克思主義之“德”、中國共產黨之“德”,讓目前尚處于“象牙塔”的莘莘學子能夠真正做到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此外,思政課教師的“德”還包括職業(yè)道德,從目前來看,高等院校或多或少還存在著“輕實踐重名利”、“輕教學重研究”、“輕思政重科研”等問題,這就更需要廣大思政課教師修身養(yǎng)性、心無旁騖地站好三尺講臺,將個人價值追求有機地融入到立德樹人的歷史責任中,這也是開好思政課的“氣”的基礎前提。
2.“學”上有生氣
隨著當前知識更新速度的逐漸加快,各種信息資源蜂擁而至,這就需要廣大思政課教師緊跟時代步伐、加強業(yè)務學習,以更加寬廣的知識視野與國際視野來講解思政道理、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讓學生通過思政課學習之后能夠“有所思”“有所想”“有所得”。思政課教師的“學”通常是由“學養(yǎng)”“學識”“學業(yè)”三個部分所組成,首先,思政課教師不僅僅要對專業(yè)知識進行豐富和加強,還要對青年學子的話語特色與思想特征予以深入掌握,有針對性地開展多領域學習,正如楊光斌教授所言,高校思政課要對社會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予以最大限度地吸收,不能再像過去那樣將社會科學與思政課程分隔開來,不能僅僅局限于讓學生死記硬背結論,而要將結論背后的邏輯進行深入地闡述,這就往往是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相互交叉的知識點,所以,思政課教師只有在“學”字下功夫,才能夠以“四兩撥千斤”之法來收“潤物細無聲”之功。其次,思政課教師還要善于利用教學技能,包括互聯網平臺、信息技術、多媒體技術等,以慕課、微課等為載體來向青少年群體傳播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引導他們去獨立分析問題、思考問題,進而增強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8]唯有如此,方可具備思想政治教育的底氣。
3.“教”上有靈氣
第一,要吃透課堂,實現“課內教”與“課外延”的統(tǒng)一。以課堂傳授的理論知識為依據,按照“八個統(tǒng)一”為重要遵循,以創(chuàng)新性和實踐性的主體活動為形式,激勵學生主動參與社會實踐,并從中主動思考,認真體味理論的具體表現和轉化過程,將實踐教學成果反饋于課堂教學,充實課堂教學內容。
第二,要吃透學生,從知識傳授的載體上升到價值引領的對象。了解學生成長規(guī)律是講好思政課的基礎。要立足于學生成長需求與教學需求,從縱橫雙重維度研究學生,深化對其成長成才問題的把握,增強學生主體身份認同,進而增進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認同、理論認同、制度認同和文化認同。
總之,若要扎扎實實地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那么就需要進一步加強其針對性、有效性、思想性。“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為廣大思政教師探索思政課教學方式打開了“一扇通往光明之路的大門”,不僅要讓思政課變得“有意義”,還要讓思政課變得“有意思”,讓莘莘學子能夠“學好”“用好”,終身受益,最終逐漸成長為能夠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任的新時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