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瑜琳
摘要:鋼琴變奏曲《夜鶯》就是格林卡在1833年根據(jù)花腔女高音聲樂作品《夜鶯》改編創(chuàng)作而成,作品保留了聲樂作品中的經(jīng)典曲調(diào),又將大量俄羅斯本土民族民間音樂素材融合其中,樂曲風格宛轉(zhuǎn)悠揚、美麗生動。若是要將《夜鶯》完美的呈現(xiàn)演繹出來,需要將觸鍵技巧的把握、對鋼琴音色的控制以及延音踏板的運用合理的互相結(jié)合起來。
關(guān)鍵詞:《夜鶯》? ?民間音樂? ?浪漫主義? ?演奏技巧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2-0001-03
一、創(chuàng)作背景
格林卡的《夜鶯》是根據(jù)俄羅斯作曲家阿里亞比耶夫創(chuàng)作的女聲獨唱作品《夜鶯》進行改編的。阿里亞比耶夫曾受到遭受著身體和精神上的雙重打擊和折磨,后來他又得知自己心愛的人要結(jié)婚的消息,這一打擊讓阿里亞比耶夫非常傷心。懷著對戀人的無限思念和愛戀,阿里亞比耶夫作出了非常著名的聲樂作品《夜鶯》,表達了作者內(nèi)心對于愛情的渴望,保持一顆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精神,十分令人欽佩。
(一)成長背景——采用俄羅斯民間音樂形式
格林卡出生在一個非常優(yōu)秀美好的家庭環(huán)境中,從小就受到很良好的學習氛圍,從小就經(jīng)常聽到一些非常優(yōu)美的俄羅斯民歌,深受熏陶,陶冶情操,促成他對俄羅斯民歌的深厚了解和情感。這也為他以后創(chuàng)作的那些俄羅斯音樂奠定的基礎(chǔ),將音樂演奏技巧與文化相結(jié)合,將俄羅斯音樂傳承下去并發(fā)揚光大。
格林卡的鋼琴變奏曲《夜鶯》是由俄羅斯本土民歌《夜鶯》進行改編創(chuàng)作的,本身《夜鶯》就是一首非常有名好聽的歌曲,再加上格林卡音樂天賦,活用了許多音樂上的優(yōu)秀技巧,更加豐富了這首曲子的表現(xiàn)力,為此更加動聽,為人們歌頌傳承。
(二)時代背景——愛國主義情懷
1812年,拿破侖侵俄戰(zhàn)爭,正巧格林卡年幼,那是俄羅斯面臨了一場激烈的衛(wèi)國戰(zhàn)爭。在戰(zhàn)爭中,俄羅斯人民奮勇殺敵,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涌現(xiàn)熏陶了格林卡,使格林卡耳濡目染,從小就深受啟迪,充滿正義。
因此,在欣賞格林卡的鋼琴變奏曲《夜鶯》,用他內(nèi)心真實的情感和增添的音樂元素來表現(xiàn)他深刻的愛情思想。
(三)求學背景——浪漫主義色彩的體現(xiàn)
音樂史上的浪漫主義時期大概生產(chǎn)與18世紀末到20世紀初,19世紀上半葉到達了最繁華時期,也正逢格林卡年幼,所以深受浪漫主義思想的環(huán)繞影響,被其左右,引導著格林卡在浪漫主義的道路上創(chuàng)作。所謂浪漫主義主張是以現(xiàn)實為基礎(chǔ),運用熱情奔放的音樂元素,發(fā)揮無限的想象,很直接的表達內(nèi)心的情感,抒發(fā)對理想的一種追尋。在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家們,大多都是對自己本土文化進行研究創(chuàng)作。
格林卡在自己的鋼琴變奏曲《夜鶯》中,運用了多種變化和線,進行對比,渲染了美輪美奐的氣氛,生動美麗,讓人心曠神怡,非常具有浪漫主義色彩。
二、作品《夜鶯》分析
(一)音樂分析
《夜鶯》這首曲子的主旋律是十分簡單明了的,其中四個變奏,在以不同形式表現(xiàn)出來,聲部也不相同,十分復雜,伴奏織體也逐漸開始濃密,整個樂曲的節(jié)奏開始變得活潑起來,非常典型的一首具有俄羅斯民族風格的抒情浪漫曲。主題部分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第一部分是浪漫曲,類似于俄羅斯民族風格中的廣板;第二部分與舞曲十分相似,兩個主題的變奏曲變得多樣變化。
《夜鶯》這首曲子,一開始兩只手銜接的琶音的引入使得曲子一開始就如同一潭清泉,十分干凈,優(yōu)美動聽,也為下面的旋律線條做了鋪墊,引出主題,給人的感覺是安靜祥和的。整段引子部分的力量由強到弱,漸漸地引出主題,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主旋律是一個單二部曲式,當一部分出來的時候,旋律慢悠悠的顯現(xiàn)出來了,仿佛在慢慢傾訴著什么,非常具有俄羅斯民族風格的基調(diào),如歌如泣。而第二部分,此時的速度開始稍許的加快,主旋律不變,依舊是俄羅斯民歌的風格,后面又逐漸變慢,十分耐人尋味。
在第一變奏中,旋律的主線條開始發(fā)生改變,右手的旋律進行一連串的下行彈奏,就好像是寂靜的夜空有夜鶯在歌唱一般,婉轉(zhuǎn)動聽。第二句似是主題的高潮部分,三四句的感情也在逐漸的遞進,層層翻涌,如歌如幻,仿佛在訴說著心中的心事,又好似在回憶著某個事情,似有似無的感覺,深刻清晰,卻又抓不著。主題旋律變換到了中聲部,而右手一連串下行的流暢顯得十分舒心。
在第二變奏中,大部分都是裝飾音的點綴,其中又融入了很多具有俄羅斯民歌風格的特色,生動形象的將夜鶯譜寫出來,緊接著連續(xù)的六連音下行跑動,清晰明朗,似是夜鶯在歌唱一般動聽。后面的主線條開始由左手彈奏,深刻低調(diào)。在第二部分的速度相比之前第一部分的較快,輕松和諧的融合了主旋律又逐漸漸強回到主旋律上。
在第三變奏中,進行了轉(zhuǎn)調(diào),調(diào)性發(fā)生了一些色彩上的變化,是十分婉轉(zhuǎn)悠揚的。在第一部分的過程中,有種詢問式的感覺,像是在訴說似的慢慢道來,十分優(yōu)美。第二部分,開始有了變化,如夜鶯般變得清澈明亮起來,整個都是以三連音為主的伴奏形式,整段樂曲十分溫柔婉轉(zhuǎn)卻用堅韌無比,就是想通過這段音樂表達出俄羅斯民族人民的質(zhì)樸善良的性格更有大無私的奉獻精神。
第四變奏是全曲最短小的部分。一開始是逐漸過渡,主旋律線條左右手交替彈奏,一直圍繞著主題旋律貫穿。隨后第二階段立馬發(fā)生改變,音樂形象變得堅定起來,有種英雄的氣概,加上幾個跑動的音樂,作出進一步的補充,起到了承上啟和的作用。
在樂曲的最后一部分,是活潑的,樂曲的旋律線條慢慢增強,音響效果也有了變化,整段與主題相呼應(yīng),通過音樂形式的不斷變化,再次點題,將主題中愛國奉獻完美的表達出來。
(二)自身對《夜鶯》的認知
不管在彈奏任何一首鋼琴曲的時候,演奏者都需要自身高超的技術(shù)支撐完成,當然演奏者所表達的感情也很重要,再出色的演奏如果沒有意思感情完成,跟機器人有什么區(qū)別呢?那樣的演奏讓聽者毫無動容之處,更讓樂曲沒有了本身的意義,不知道如何表達。因此,當我們完成一首樂曲的同時,不僅將樂曲中本身的音樂技巧完成,還要富有感情的去演奏去理解這首曲子帶來的感受,身臨其境,自然的將感情流露出來。因為格林卡身處環(huán)境的原因,深受不同風格音樂家的影響變化,所創(chuàng)之曲風格也是千姿百態(tài)、變化無窮的,并且特別具有俄羅斯民族風格特色,十分形象,很多鋼琴家深受其影響。
三、作品演奏技巧
格林卡的變奏曲《夜鶯》在音樂形式上變化的風格很多,所以在很多地方需要用不同的演奏技巧進行各種變化,適應(yīng)著各種風格,聽起來也十分享受,這種音響效果的控制也是需要鋼琴的演奏水平的。
(一)觸鍵技巧的把握
《夜鶯》在主線條開始的時候,有個“Andante con grazia e legato”英文符號,意思就是讓演奏者在彈奏的時候優(yōu)美而又連續(xù)的,這個時候就需要用到指腹觸鍵達到音色的連綿,也不需要用力過猛,比較能控制住音量,完美呈現(xiàn)p或pp這種很弱的音量,十分優(yōu)美。如果指尖觸鍵將會發(fā)出比較明亮的音色,并且很難控制音色的溫柔,音響效果太大,不符合本身樂曲所表達的意思,所以一開始要使用指腹觸鍵的方式彈奏。
《夜鶯》在第三變奏階段中,樂曲采用了一連串八連音和六連音的形式進行演奏,有種夜鶯在歌唱,如泣如訴的感覺。樂譜上還標有一些音色的音樂符號,意思是希望彈奏者用非常輕柔卻又輕快的演奏方式表演,需要快速敏捷。如果運用之前的指腹觸鍵的方式彈奏,將無法快速的爆發(fā)將這段樂曲彈奏好,因為完全達不到顆粒狀,但若是用指尖觸鍵的方式彈奏,將輕松又清晰的將這幾段音符完成。所以說每段樂曲想要表達什么,用什么方式演奏都是需要推敲理解的。
(二)延音踏板的運用
在浪漫主義的音樂作品中,踏板的運用是非常具有代表性意義的,它能體現(xiàn)一個時期的變化,在延音踏板的運用中,能表現(xiàn)出一首樂曲在一段片段中非常富有詩情畫意的色彩,富有想象力。在《夜鶯》這首曲子中,并沒有過多的標記踏板的運用,一般特別需要的地方才會標記,因此說明,格林卡是希望演奏者能夠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去理解和完成的,通過自己的不斷嘗試和對樂曲的斟酌,進行認真的研究而去表達出自己想要的東西,當然也需要符合事實。
四、結(jié)語
通過對格林卡鋼琴變奏曲《夜鶯》一些認識研究,了解到這位偉大的音樂家音樂風格的變化以及他對祖國的熱愛,以此了解了俄羅斯民歌的美麗文化和浪漫主義的音樂文化魅力,我們也需要知道在完成一部樂曲時,不僅需要高超的技術(shù),本身對樂曲的理解也是必須的,情感上的處理也很重要,這才是最為重要的。
參考文獻:
[1]曹青.俄羅斯音樂之魂——格林卡[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2年.
[2]魯燕玲.影響格林卡音樂創(chuàng)作的幾個主要因素[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