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我曾陪同著名作家黃宗英女士從上海趕赴數(shù)千公里之外的敦煌莫高窟,采訪常書鴻先生……
啟程
1979年,黃宗英向上海文藝出版社報了一個寫作計劃,準備去拜訪遠在敦煌莫高窟的常書鴻先生。那—年,黃宗英56歲?!拔母铩焙蟮纳虾N乃嚦霭嫔?,集中了一批無所歸屬的老作家。除黃宗英外,還有菡子、哈華、王西彥、茹志鵑、趙自等。他們都是原來作家協(xié)會的人,作家協(xié)會解散了,沒地方去,就安排到了出版社。那一年,我23歲,剛進出版社,和他們在一個辦公室。平時,他們也不是每天都來,只是有事才會露面。
黃宗英的寫作計劃得到了出版社的關(guān)注,很陜就批了下來。由于敦煌距離上海遙遠,而且大家對那邊情況也不十分清楚。慎重起見,出版社安排我陪著黃宗英一起遠赴敦煌,萬一有什么特殊情況還可以多個人救急。臨,亍前,黃宗英的丈夫、著名演員趙丹專門為常老寫了一幅字—_.‘不服老”,草書。那時候的趙丹已經(jīng)可以回家了,也沒什么事,就專心畫國畫,牡丹山水之類的。我也不是很懂,無法評判,但感覺他畫得很不錯。
從上海去敦煌,要先坐飛機飛到蘭州,然后換從上海到烏魯木齊的火車,在甘肅的最后一站柳園下車,那里已經(jīng)離敦煌很近了,300公里。我們走之前,給常老打過了電話,他知道了我們的行程。黃宗英叫家里的老阿姨去菜市場買了一大堆新鮮蔬菜,用很厚的塑料袋裝了起來。她說,敦煌那地方吃不到新鮮蔬菜,所以要帶去。從蘭州上了火車之后,聽說乘客里來了黃宗英,列車員們都擠過來看熱鬧。因為是上海鐵路局的車,列車員也都是上海人,因此,多少都聽說過黃宗英。當時,黃宗英著急要把那袋子蔬菜安置好,因為我們從上海出發(fā)時已是大熱天,盡管蘭州沒有上海那么熱,但要是繼續(xù)這么捂著,恐怕菜非壞了不可。幸好,列車上有冰柜,趕緊放了進去,這下我們也就安心了。
蘭州距離柳園還有1000多公里,火車很慢,開了—天一夜,直至次日傍晚才到。從火車上下來,柳園漫天飛雪。想想上海的酷熱,轉(zhuǎn)眼就到了寒冬,恍如隔世。常老親自坐車來柳園接我們。車是那種綠色的北京吉普。常老說,凍壞了吧?常老叫黃宗英“小妹”。
相遇
第一次見到常老,覺得他是一位很憨厚、很和氣的老人,身材魁,不像是江浙人。但他講的是浙江話,口齒不大清楚,聽起來有點費勁。不過,在這茫茫戈壁上,突然能聽到吳儂軟語,也是讓我倍感興奮。
車子在戈壁灘上飛奔起來。接站的人帶來了綠色的軍大衣,要我們趕緊穿上,不然容易著涼。其實,所謂的路根本不像樣,坎坎坷坷,汽車一路顛簸。終于遠遠望去,一座高大的沙土山上,有著無數(shù)的洞窟,還有著與山一樣高的寶塔—般的門樓。這就是莫高窟了吧,我想。汽車又開近了點,看到進洞窟前有一個門樓,牌匾上題寫的是“三危攬勝”四個字,好像是郭沫若先生題的。當晚,我們在莫高窟前的招待昕住下了。莫高窟的夜靜得出奇。次日,我們先去了常老的家,見到了他的夫人李承仙。去之前,我看過一些資料,知道李承仙是常老的第二位夫人。原先的夫人,即從法國跟著常老一起回來的陳芝秀,因為忍受不了戈壁灘的寂寞與枯燥,逃離了莫高窟。后來,常老在重慶去奠高窟學習臨摹壁畫的女學生中認識了李承仙,并與之結(jié)為夫妻。黃宗英當場拿出了趙丹的題詞“不服老”送給常老,常老激動地舉起酒杯說:“阿丹,寫得好!”
隨后幾天,我們跟隨常老一同參觀莫高窟。常老邊走邊講,能有他這樣—位大藝術(shù)家為我們“服務(wù)”,真是莫大的榮耀。在這杳無人煙的戈壁灘上,常老名聞遐邇,但他卻絲毫不覺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經(jīng)常一邊講解一邊和黃宗英開著玩笑。莫高窟的夜晚來得特別晚,時鐘幾乎已經(jīng)指向了十點,但太陽還沒有落山。這里與東海邊上的上海相比.完全不在一個時區(qū)。與我們一起坐飛機來莫高窟的還有一批日本人,幾天以后,我們竟然在莫高窟又相遇了,再次謀面,我們彼此韶驚呼起來。后來,他們發(fā)現(xiàn)我們與常老那么熟絡(luò),才知道我們也是為莫高窟而來的,并非旅游者。尤其是,這群日本人見到常老,無不畢恭畢敬。經(jīng)過翻譯的介紹,才知道他們來自京都大學,其中有好幾位都是敦煌學的研究者。他們對常書鴻的名字簡直是如雷貫耳,充滿了敬仰與尊重,希望能與常老好好座談一次。這個請求,他們當面不好意思說,就找到了我,拜托我向常老轉(zhuǎn)達這個意愿。我轉(zhuǎn)達到了,常老同意。飛機上還有兩位香港女孩,他們倒是真正的旅游者,來到大漠戈壁中的莫高窟,眼見那么多千年遺存,心情無比激動。兩個女孩萬萬沒想到,會在這個地方遇到像我這樣的上海青年,所以也很好奇,經(jīng)常與我—起寒暄。當時,日本NHK電視臺也派出了一個《絲綢之路》攝制組,來莫高窟取景。他們要在這里拍攝一部長篇的紀錄影片,希望能采訪常書鴻,要老人出鏡。
黃宗英從上海帶來的新鮮蔬菜當天就拿出來交給了李承仙。大家看到難得一見的蔬菜,高興得都叫了起來。當晚,我們在常老家里吃了飯,那真是難忘的—餐。黃宗英告訴我,采訪要仔細,因為常老的經(jīng)歷實在復(fù)雜,經(jīng)多見廣,如果搞不清楚,會出笑話的。在黃宗英之前,報告文學作家徐遲也寫過常書鴻,《祁連山下》發(fā)表后,非常震撼。我們就與常老商議采訪之事。常老說,可以的,不急。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