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芬,鄒桂祎
(安徽大學江淮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9)
習近平在2017年青年節(jié)考察中國政法大學時強調:“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狀態(tài)、綜合素質,是一個國家發(fā)展活力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盵1]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yōu)楝F(xiàn)實。廣大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勇做時代的弄潮兒。”[2]大學生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和希望,培養(yǎng)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夠指引大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奮斗,這關系到“中國夢”的實現(xiàn)和國家的未來發(fā)展。青年學生只有把自己學習的目的同國家的發(fā)展、民族的復興聯(lián)系在一起,用崇高的理想信念指引前進的道路,才能夠激發(fā)出強烈的責任感,更加努力地學習掌握為祖國、為人民服務的本領。據相關調查,在“為什么上大學”這個問題上,多數(shù)學生選擇“找個好工作,過上體面的生活”,只有較少的同學選擇“為了民族復興”。針對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信仰缺失問題,各高校必須對如何提高大學生理想信念進行研究和探索,尋找提升大學生理想信念的路徑。
為探究國防教育對大學生理想信念形成的作用,項目組以江淮學院2017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隨機選取300名學生,設立實驗組和對照組,時間跨度為2017年7月至2018年9月。兩個組學生數(shù)均為150人,實驗組選取兩個班級進行國防實踐教學試點;對照組為另外兩個班級,沒有進行專門的國防教育。實驗組學生除了參加學校組織的正常軍訓以外,還加入了國防知識講座、集體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暑期國防實踐活動、撰寫實踐論文等環(huán)節(jié)。2018年10月對照實驗結束后,運用精心設計科學詳實的理想信念問卷表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本次問卷共發(fā)放300份,收回300份,有效問卷300份,有效率達100%,保證了調查的效度和信度。
數(shù)據調研結果表明,在被問到什么是人生最重要的問題時,實驗組學生51%選擇理想與信念,20%選擇知識,15%選擇情感,其他選擇為名譽(6%)、金錢(5%)、權力(3%);對照組學生25%選擇理想與信念,22%選擇金錢,18%選擇知識,其他選擇為權力(17%)、名譽(15%)、情感(3%)。在是否主動要求入黨的問題上, 通過走訪各班輔導員發(fā)現(xiàn),2018年11月,實驗組提交入黨申請書的同學占82%,對照組則只有47%。在對入黨主要動機的調查中,實驗組76%的被調查者在入黨動機中選擇“信仰共產主義以及黨組織的先進性”,17%選擇“對畢業(yè)找工作有好處”,5%選擇“很有面子”;而對照組學生的問卷調查顯示,只有35%的學生選擇“信仰共產主義”,而46%的同學選擇“對找工作有幫助”,15%的被調查者選擇“很有面子”。在訪談中發(fā)現(xiàn),實驗組的同學更能夠有意識地向黨組織靠攏,更主動地遵守校規(guī)校紀。在調查中,實驗組學生認為“理想信念是自己的精神支柱和動力”的占到96%,而只有4%的同學認為“理想和信念只是與自己無關的名詞”;對照組的學生在對理想信念的認識中,選擇“理想和信念是成才的精神支柱”的只有58%。
通過實驗結果可以清晰看出,國防理論和實踐教育對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形成具有較大的正面影響。
大學生是現(xiàn)代化建設的新生力量,也是未來國防的主力軍,他們肩負著神圣的歷史責任和使命。因此,高校國防教育在全民國防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國防教育對提升大學生理想信念的作用,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愛國既需要情感的基礎,也需要理性的認識。大學生國防教育最重要、最直接的目的是培養(yǎng)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在大學的各個階段分別開設不同的國防教育課程,對培養(yǎng)大學生的愛國精神、民族氣節(jié)有重要意義。一年級新生剛入校時,對大學校園比較陌生,對新的事物充滿好奇,在這一時期進行國防教育,有助于促進大學生愛國情感的形成。
在高校學生中滲透國防理論和實踐教育,對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強化學生對校規(guī)校紀、國家法律法規(guī)的遵守意識具有積極作用。當代大學生崇尚自由,自我意識強,團隊協(xié)作意識和集體觀念相對匱乏,這種現(xiàn)象在高年級更加突出。例如,在正常的教學活動中,學生曠課、上課睡覺、玩游戲、聊天等;考試時,作弊技巧和工具層出不窮。這種現(xiàn)象的存在有監(jiān)考不嚴、懲戒措施不夠的因素,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大學生遵紀守法意識不強,對自己要求不夠嚴格。思想意志是行為的先行者,改變自由散漫的行為要從思想意志入手。國防教育是從大學生入學之初就開始進行的,嚴格的軍事訓練能夠使大學生在短時間內服從和執(zhí)行命令,對培養(yǎng)他們的集體協(xié)作和遵紀守法意識效果顯著。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一觀點表明,每個人都是社會性的人,不能脫離集體而存在。胡錦濤同志提出當代革命軍人的核心價值觀,即“忠誠于黨、熱愛人民、報效國家、獻身使命、崇尚榮譽”,明確指出了當代軍人必須堅持的核心價值觀,這恰恰符合培養(yǎng)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在國防教育中,戰(zhàn)斗英雄表現(xiàn)出來的愛國主義精神、模范軍人身上體現(xiàn)出的無私奉獻和自強不息精神,是直接影響大學生的強大驅動力。在學習這些軍人典型事跡的過程中,他們以榜樣的行為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以榜樣的精神影響自己價值觀的形成。久而久之,在校園里將形成一股學模范的風氣。正確價值觀的形成能更好地引導他們的人生道路,使他們堅持自己的原則,像優(yōu)秀的軍人那樣威武不屈、貧賤不移。
高校在開展大學生國防教育的同時,要采取合理手段及有效路徑,科學地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以達到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目的。
高校國防教育是一項重要的全民性活動,關系到民族氣節(jié),因此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有統(tǒng)一的指導思想。愛國主義是人民對祖國的一種強烈、深厚的感情,表現(xiàn)為全國人民對祖國的自豪感、自信心。它具有強大的向心力,能夠使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并且在外敵入侵時團結所有力量一致對外。高校是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平臺,而國防教育是培養(yǎng)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方式,兩者相互作用。正是由于具有眾多的重要功能,愛國主義才成為高校國防教育的靈魂。高校的國防教育應該以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使大學生在國防教育中樹立起愛軍擁軍、居安思危的思想,有主動獻身國防的意愿。只有在國防教育中深切感受到祖國的偉大,青年一代才能夠保持愛國激情,積極主動為祖國做貢獻。
為了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國防教育的效果,進一步提高國防教育的質量和水平,高等學校應根據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特點,重視教育制度和人才培養(yǎng)制度的建設和優(yōu)化,遵循教育規(guī)律,將理論、實踐教學相結合。理論課按照《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第四條規(guī)定的36個學時執(zhí)行,使學生了解一些基本的軍事理論和技能,培養(yǎng)大學生的國防意識。作為必修課的補充,可開設選修課,以學生感興趣的專題進行教學。在完成理論課教學的同時,把國防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通過實踐教學強化大學生的國防意識。高校要利用一些重要紀念日作為宣傳契機,對大學生進行國防教育。在國慶節(jié)、建軍節(jié)等重大紀念日,采取多種形式的紀念方式,如唱紅歌比賽、參觀紀念館、緬懷先烈、觀看愛國影片等,也可以發(fā)動已經從部隊退役的大學生在學校開展國防知識講座,傳授軍營生活經驗。只有通過各種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建立全面系統(tǒng)的國防教育課程體系,才能保障大學生崇高理想信念的長效培養(yǎng)。
高校軍事理論教師在國防教育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國防教育的主力軍。軍事理論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學生政治理論的學習水平。軍事理論教師在日常工作中應加強對政治理論的學習,提高自身政治修養(yǎng)、教學水平和科研水平。同時,教務部門可聘請一定數(shù)量的兼職教師,以補充專職教師的不足。如軍事院校轉業(yè)的教員、軍事理論專家及部隊轉業(yè)軍人等,他們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更能激發(fā)學生的熱情。國防教育在我國起步較晚,軍事理論課教師數(shù)量嚴重不足,導致整體教學質量不高。因此,建設一支高質量的軍事理論課教師隊伍,完善教師發(fā)展渠道,是各高校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只有建設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提高教學質量,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掌握國防知識,在國防教育中無形地植入理想信念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