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婧,張祖立
(1.大連大學 黨委組織部;2.大連大學 人文學部;遼寧 大連 116622)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與世界的聯系越來越密切,黨的自身環(huán)境與外部環(huán)境不斷發(fā)生變化,使新時代的黨建工作面臨著更加復雜的環(huán)境。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全面從嚴治黨,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同向發(fā)力,統籌推進黨的各項建設”[1],并提出了“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黨的十九大以后,社會發(fā)展的步伐已經邁進了新時代,黨的自身環(huán)境和外部環(huán)境已經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黨的建設任務不斷強化、深化,新時代下做好黨建工作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高校如何按照黨中央的要求面對新形勢、適應新常態(tài)、探索新機制、解決新問題、取得新成效,不斷把從嚴治黨推向深入,全面做好高校黨建工作,是高校黨建工作者必須思考的問題。在科技創(chuàng)新力量不斷發(fā)展壯大的今天,新媒體應用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傳統高校黨建工作的思維和手段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高校建設和發(fā)展的需要,這要求高校黨建工作者必須順應時代發(fā)展,借力新媒體,不斷提高高校黨建工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新媒體在現代社會已不再是“新鮮事”,而成為了“必需品”,其“深刻影響著人們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也改變著整個社會的思維方式”[2]。在此背景下,傳統黨建工作方法效果日漸式微。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外部環(huán)境和內部環(huán)境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創(chuàng)新黨建工作手段,充分利用新媒體開展高校黨建工作,拓展黨建渠道,豐富黨建內容,是新時代開展高校黨建工作的必然要求。
第一,黨的執(zhí)政地位的變化。新中國成立以前,共產黨作為革命黨,其根本任務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實現中華民族的獨立;新中國成立以后,作為執(zhí)政黨,其根本任務是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大力發(fā)展經濟,實現中華民族的繁榮富強。黨的十九大以來,黨中央不斷向著“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邁進,其根本任務逐步轉變?yōu)榘l(fā)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的十九大提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斷變化的歷史形勢使黨在自身思想建設上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比如:反映黨員意志的渠道不夠廣泛,黨的宣傳教育說服力減弱,黨員的理想信念不夠堅定等。
第二,黨員隊伍數量和結構的變化。黨員是黨組織的細胞,是黨的活力源泉。黨員隊伍的變化對黨內政治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較大。從數量上看,中央組織部公布的《2018年中國共產黨黨內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中國共產黨黨員總數為8956.4萬名。黨員數量是黨的力量的體現,雖然規(guī)模大,但也容易出現組織渙散、紀律松懈、黨的戰(zhàn)斗力和凝聚力削弱等問題。從結構上看,有關統計資料顯示,在學歷、年齡方面,大專及以上學歷黨員4328.6萬名,占48.3%;45歲以下青年黨員總人數為3947萬,占比44%。2017年,各地各部門黨組織共發(fā)展黨員198.2萬名,其中35歲及以下黨員161.3萬名,占比81.4%。在職業(yè)分布方面,工人(工勤技能人員)664.8萬名,農牧漁民2549.9萬名,企事業(yè)單位、民辦非企業(yè)單位專業(yè)技術人員1355.5萬名,企事業(yè)單位、民辦非企業(yè)單位管理人員948.7萬名,黨政機關工作人員754.2萬名,學生178.8萬名,其他職業(yè)人員750.4萬名,離退休人員1754萬名。[3]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黨員隊伍越來越呈現出年輕化、高素質、成分復雜的特點。黨員隊伍數量和結構的變化使得黨的各項建設,特別是黨的思想建設面對著嚴峻挑戰(zhàn)和繁重任務。
第三,黨員思想特征的多樣性。新黨員大多成長于改革開放后的年代,比較容易接受新事物,思想多元而活躍,個性獨立而開放。隨著改革開放程度的不斷加深、社會經濟文化的不斷發(fā)展,黨員們的思想認識和價值觀念呈現出多樣性特征,黨員訴求較以往有很大變化。一些黨員理想信念不夠堅定,表露出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傾向;一些黨員受西方價值觀的影響,崇尚西方民主,追求所謂自由人權等“普世價值觀”;黨內還出現了嚴重的腐敗現象。多元化的價值觀念對我們黨執(zhí)政的思想基礎形成了一定的影響,沖淡了黨的理想和信仰等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力,挑戰(zhàn)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導地位,使黨員意識與黨的宗旨理想分離、公眾意識與主流意識產生分歧,認同危機越來越明顯,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斗爭形勢日益嚴峻。
在新形勢下,依托既有的黨組織工作平臺實施黨員管理的工作方式已難以為繼,迫切需要創(chuàng)新黨組織管理方式。黨內環(huán)境的變化要求高校及時更新黨建工作觀念,轉變黨建工作思路,創(chuàng)新黨建工作手段,運用新媒體優(yōu)勢創(chuàng)新黨建工作模式,提高黨建工作科學化水平。
第一,經濟全球化帶來了思想環(huán)境的變化。當今世界處在一個以經濟融合為主導的全面一體化進程中。世界各個行業(yè)領域的技術更替和發(fā)展速度超越了以往水平,手機等移動終端已基本普及。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科技發(fā)展推動著全球范圍內的政治、經濟、文化逐步在新的模式下運行和發(fā)展。較之以往封閉的狀態(tài),全球化不僅影響和改變經濟結構,也影響政治格局和文化發(fā)展,改變著人類的思維方式。在我國,經濟全球化促進了我們與其它國家和地區(qū)的思想文化交流,使多元化價值觀涌入我國,個人主義思潮與自由主義思潮極大地沖擊著我國的集體主義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原有的價值體系形成強烈沖擊,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民眾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政治態(tài)度。根據一項調查,有64.8%的學生認為自己“心態(tài)很開放,易于接受新鮮事物”[4]。社會上的思想環(huán)境變化必將沖擊和反映到黨內政治生活中來。
第二,我國的社會發(fā)展變革帶來了輿論環(huán)境的變化。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彪S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我國社會狀態(tài)出現了重大變化。群眾訴求表達日趨多元化,人民群眾民主權利意識加強,基層社會狀態(tài)更加活躍,社會管理出現了許多新問題、新矛盾,主流意識形態(tài)對民眾的影響逐漸被弱化,主導地位受到嚴重沖擊。社會的轉型期既是關鍵發(fā)展期,又是矛盾突顯期,各種利益關系深刻調整,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社會矛盾錯綜復雜。如果執(zhí)政黨處理不善,不僅會使經濟停滯不前,還會使社會矛盾激化,引發(fā)社會動蕩,危及政權穩(wěn)定。
第三,高校建設與發(fā)展自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盛大成果,但由于社會思潮的影響、西方敵對勢力的滲透以及高校建設發(fā)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教師黨員隊伍建設和學生黨員思想教育等方面都存在著薄弱環(huán)節(jié)和空白點。
綜上所述,在新的形勢下,新媒體對高校黨建工作形成沖擊,帶來新的風險,也會極大地創(chuàng)新高校黨建工作的形式和方法,提高高校黨建工作科學化水平。如何利用機遇,迎接挑戰(zhàn),化解矛盾,使新媒體成為高校黨建工作的有力工具,已成為當前高校黨建工作研究的重要課題。
新媒體是推進工作創(chuàng)新的重要途徑。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新媒體創(chuàng)新了高校黨群間的交流方式。新媒體為促進黨群互動、密切黨群關系提供了良好機遇,能及時提供廣泛的外部信息,使高校黨建工作者迅速、全面地了解國內外形勢,借鑒國內外經驗,為制定符合校情民意的政策提供有力支撐。新媒體還能使高校黨建工作者充分把握社會政治、經濟形勢,掌握高等教育的現狀和特點,直接了解校情民意,為密切與人民群眾之間的聯系、增加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提供便捷、有效的平臺。新媒體還增強了高校黨建工作的公開性和透明度,推進黨員主體意識提升,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進而把黨內公開引入更大范圍,推動高校校務公開,增強黨接受群眾監(jiān)督的自覺性。
第二,新媒體創(chuàng)新了高校黨員的教育方式。新媒體以其信息存儲量大、表達方式多樣、內容豐富等特點,拓展延伸了黨員學習、培訓的空間和時間。黨員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在網絡上開展學習。高校黨建工作者可以利用新媒體有針對性地開展黨員思想教育,組織“微黨課”“網上學習組”等創(chuàng)新性黨員教育活動,不斷拓寬黨建工作渠道。比較典型的就是各高校運用“學習中國”APP進行黨建工作,從而“實現黨員入黨前后,網上網下實施教育……實現了新媒體為黨建工作服務?!盵5]
第三,新媒體創(chuàng)新了高校民主決策方式。如今,黨內政治信息透明度不斷加大,在高校黨委行政各種重大事項的決策過程中咨詢、討論、聽證、公示等活動不斷涌現,群眾的民主意識、政治參與意識大幅提高,黨員、群眾要求充分行使知情權和監(jiān)督權的呼聲日漸增強。在傳統黨建工作方式下,由于黨員人數較多,直接聽取每個黨員的呼聲比較困難。而新媒體以其交互性、開放性和跨地域性的特點,為黨建工作提供了新的民主決策工具,改善并促進了民主決策的運作形式。高校黨組織可以利用新媒體充分收集黨員的意見,及時反饋不同群體中黨員的建議,讓更多的黨員、群眾參與到民主決策當中,踐行黨“密切聯系群眾”的優(yōu)良作風。
加快建立高校新媒體黨建平臺已是大勢所趨。新形勢下,要大力加強黨建平臺建設,努力化挑戰(zhàn)為機遇。
高校領導干部的新媒體素養(yǎng)關系黨的工作大局,關系學校長遠發(fā)展。新媒體環(huán)境下,黨建工作對黨建工作者的新媒體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部分高校黨建工作者缺乏對新媒體宣傳的充分認識,“對新媒體或抵抗或忽視?!盵6]因此,建立一支既懂新媒體技術又懂黨建工作規(guī)律的人才隊伍,是做好高校新媒體黨建平臺建設的基礎。一方面,高校應注重吸納相關人才,為黨建人才隊伍補充新鮮血液。另一方面,必須從提高現有黨建人才隊伍新媒體素質入手,提高黨建工作者對新媒體的思想認識,轉變高校黨的思想建設的思路、理念,改進工作方法,創(chuàng)新工作形式,提高黨建工作者的新媒體素養(yǎng)。
宣傳工作是黨的喉舌,是黨建工作的重要手段。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宣傳優(yōu)勢,統籌利用官方網站、微博、微信、論壇等新媒體,發(fā)布黨建新聞報道、理論學習、政策宣傳、先進典型事跡等內容,注重引導社會輿論。鼓勵校內各機關部門、學院和基層黨組織建立新媒體工作平臺,如開通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黨務系統工作網等,牢牢把握話語權陣地,保證對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把控力。從黨員的需求出發(fā),精心設計、不斷豐富新媒體宣傳內容,講好中國故事,增強藝術表現力,使其融入生活和時代的大背景中,與黨員受眾的生活緊密連接,增強黨建工作吸引力和影響力。
組織工作是高校黨務工作的重要內容,利用新媒體加強高校組織建設是探索新媒體在高校黨建工作中應用的重要內容。首先,利用新媒體推動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充分發(fā)揮新媒體交互性強、覆蓋面廣的優(yōu)勢,提高黨建管理服務水平。一是加強黨組織對黨員的管理服務,創(chuàng)新和豐富黨員組織生活,如鼓勵基層黨組織通過微信、QQ群組功能建立網上黨組織,優(yōu)化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形式,隨時組織黨員開展政治理論學習、交流和組織活動,提高黨建工作能力和效率。利用新媒體推動黨組織管理服務能力建設,能夠密切黨組織與黨員的聯系,有利于基層黨組織提高組織凝聚力,也有利于黨員提高黨性意識,增強黨員身份認同感,從而自覺發(fā)揮黨組織和黨員的模范作用。其次,利用新媒體推動黨的基層組織建設,還要積極轉變工作觀念和工作作風,從管理黨員向服務黨員轉變,加強多平臺資源共享和信息溝通能力,建立上下貫通的黨組織網絡體系,以便利用新媒體最大限度地做好黨員服務工作。如有的黨組織通過建立黨務專用VPN網絡,建立黨員的“數字檔案”,對黨員組織發(fā)展流程、黨員信息統計、黨員組織關系接轉等工作進行網上管理,全面實現手續(xù)操作簡便、黨員信息共享,既解決了基層黨建工作人員重復勞動、工作痕跡不易保留、手續(xù)材料容易丟失的問題,也簡化了黨員辦理相關手續(xù)流程。
制度建設是黨的建設中的一項重要任務,貫穿于黨的事業(yè)各項建設始終。完善的規(guī)章制度是各項工作順利開展的基礎和保障。做好新媒體黨建平臺制度建設、健立健全管理體系是新媒體黨建平臺建設中基礎且重要的一環(huán)。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探索建立、完善相關制度。
其一,建立新媒體黨建平臺管理制度。要從新媒體黨建平臺管理隊伍建設、工作流程、責任分解等方面制定相關管理辦法,統籌基層專職黨建工作者、院系輔導員、教師、相關部門管理人員等,共同建立一支既懂新媒體技術又懂高校黨建實際的新媒體平臺管理隊伍,及時把握高校黨員的思想動態(tài),做到有的放矢做黨建。加強新媒體黨建平臺流程管理,使每一項工作都有章可循,既發(fā)揮新媒體平臺的優(yōu)勢,也注重防范新媒體風險。各級黨組織負責人應作為新媒體黨建平臺的第一責任人,層層分解、落實責任,提高新媒體背景下黨的執(zhí)政能力。
其二,建立新媒體黨建平臺安全保障制度。在信息安全保障方面,一方面要從硬件設備管理入手,加強高質量設備的投入和建設,從技術上防范信息安全風險,保障新媒體黨建平臺安全運行。另一方面,要對信息發(fā)布流程進行規(guī)范化管理,制定信息發(fā)布審核制度,把握好信息內容風險。高校黨務部門要與校園網絡管理部門、各院系基層黨組織以及高校各相關部門通力合作,共同保障新媒體在黨建工作中安全、高效地發(fā)揮作用。
其三,健全新媒體黨建平臺應急機制。目前新媒體的應用相當普及,在各類工作領域的應用比較多,但這些應用大多處于主動、積極、正面的狀態(tài)。對在新媒體上突出的公共事件、危機處理,多數黨建工作者沒有充足的經驗,在危機突發(fā)時通常顯得十分被動,并導致事態(tài)不斷升級。應建立一套應對新媒體危機的機制和預案,綜合衡量新媒體危機的程度,做好輿情的分析、研判,提高處置能力,處理好新媒體輿情。
其四,建立新媒體黨建平臺的溝通反饋機制。高校黨建工作中,不僅要綜合考慮教師、大學生等不同黨員群體的訴求,還要充分考慮黨組織與群眾、黨組織與黨外人士的交流需求。建立暢通完善的溝通反饋機制,能夠進一步提高黨的決策民主性和科學性水平,是堅持民主集中制的制度保障。因此,要探索建立一套使黨組織聯系黨員群眾的機制,使黨組織與黨員群眾保持緊密聯系,用制度來保障黨員群眾參與黨建工作。
在“新時代”背景下,黨的內部環(huán)境與外部環(huán)境均發(fā)生了顯著變化,圍繞這一時期的高校黨建問題變得日益突出。在網絡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新媒體在拓展高校黨建渠道、豐富黨建內容等方面有著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同時又存在著風險。因此,新媒體黨建平臺的建設效果已經成為目前影響我黨把握高校黨建工作主動權、提高高校黨建工作科學水平的重要因素。要從人才隊伍建設、組織建設、制度建設等方面出發(fā),積極適應新媒體的發(fā)展,實現新媒體與高校黨建工作的良好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