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筱雅 咸陽師范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
時代的不斷變化促使了我國時政新聞播音也在不斷進行變化。不同的時代導致所處的具體語境也存在較大的差別,因此時政新聞的播音語言緊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變化。例如我國的“文革”時期,新聞播音語言主要的風格集中在冷、遠、僵,與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相符合。進入改革開放以后,這種時代性較強的播音語言更為明顯,而現(xiàn)在的新聞播音語言更為親切、更接近于百姓,主要是為了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所導致的受眾需求變化,例如現(xiàn)在我們經(jīng)常在中央電視新聞中看到的康輝、朱廣權,他們的播音語言不單單受到專業(yè)人士的肯定,也得到了許多觀眾的喜愛。
新聞播音語言是廣播電視新聞中重要的有聲語言傳播媒介,它要求了我國的播音員具備較強專業(yè)功底的同時還要具備語言的創(chuàng)新能力。因為時政新聞主要圍繞最新的社會事件,需要從客觀的角度將其傳播出去,所以創(chuàng)作新聞播音的時候保證新聞的及時性、客觀性與精準度。時政類新聞的播音語言也要遵照新聞類播音語言的總體特征,不單單要清晰的展現(xiàn)社會事件的概況,也要突出新鮮感。在新聞類總體特征上時政類的新聞要求更加嚴格,由于時政類新聞播音不單單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還要展現(xiàn)時代特色,因此,我國現(xiàn)代時政類新聞播音語言的時代特點十分鮮明,不單單要注重民眾的接受能力與接受情況,還要注重與民眾交流感與緊密干,縮短傳統(tǒng)新聞播音的距離感。縮短距離不是要求時政新聞接地氣,新聞的莊重感無法取代,就是要求時政類新聞播音語言在此的基礎上增添生動性,從而加深民眾對于新聞的認同感,從而喜歡新聞播音員,進而增加對于時政類新聞的關注度與認可度,這是符合時代規(guī)律與市場規(guī)律的新聞播報語言方式,也是未來時政類新聞播音語言的努力方向,從而增加民眾對于新聞事件的關注,也便于一些國家政策的傳播與推廣。
從實際意義上來看,新聞播音不單單是新聞與民眾之間的互動,更像是一種藝術的創(chuàng)造與革新??梢詮幕顒有耘c藝術性兩個方面來探討時政新聞播音語言,從而我們就可以確定時政新聞播音語言的演變歷史,最后我們就可以確定其發(fā)展的方向。這就要求時政新聞播音語言可以讓受眾獲得享受,也在間接要求播音員在進行有聲言語創(chuàng)作時注重時政類新聞語言的藝術性與審美觀念。
首先,就是從最為基礎的形式要對傳統(tǒng)的時政類新聞播音言語進行適當?shù)恼{(diào)整,使其能夠更加貼近于現(xiàn)代受眾的思維方式與語言風格。在時政類新聞播報的過程中,要求播音員不單單要用受眾能夠接受的語言與觀眾進行“交流”,還要求播音員保持傳統(tǒng)播音中所要保持的莊重感,不能一味的“接地氣”,兩者之間的和諧要求播音員具備較為明顯的特性與超強的人格魅力,通過播音員與受眾之間和諧關系將時政類新聞能夠及時準確的傳遞出去。
其次就是很多時候新聞播音語言都是一種創(chuàng)作行為,所以它具有一定的藝術性。但是時政新聞播音語言的創(chuàng)作都到許多因素影響,例如播音員的播音特點與個人風格、社會與政策環(huán)境、新聞事件的內(nèi)容等等,不是隨意創(chuàng)作的,僅是在一定的基礎上將其美化。例如播音的語調(diào)、節(jié)奏感、風格等等方面去尋求時政新聞的播音語言藝術性。
歸根結底時政新聞播音語言不單單是對于新聞語言的藝術創(chuàng)作,更是信息傳播的載體。它要求新聞播音員不短短具備較強的專業(yè)能力,將時政新聞能夠正確無誤的傳播給受眾,從而客觀準確的角度進行新聞剖析,還要求播音員可以從個性化的角度適當?shù)倪M行創(chuàng)新,是時政新聞播音語言的藝術性有所增加,適當?shù)囊恍﹤€人對于時政新聞的看法與觀點,從而加深受眾對于時政新聞的理解,拉近新聞與受眾之間的距離。
如果從具體時政新聞播音語言創(chuàng)作的方法與手段來說,要求播音員不單單要對于新聞事件與受眾有著細致的了解,還要有親臨新聞現(xiàn)場的體驗感,將受眾帶入新聞事件中,增加受眾對于新聞事件的全面感受,這樣才能增加新聞的傳播性并受到觀眾的喜愛。
由于新聞事件的播音語言受到政治、新聞事件內(nèi)容等因素的印象,不能夠隨意創(chuàng)作、隨意更改新聞內(nèi)容,但只要在播音創(chuàng)作的特有思維方式和審美意識范疇內(nèi),時政新聞播音語言的藝術性還是能夠很好地去把握和創(chuàng)造的。新聞播音語言的生動性、藝術性是未來新聞播音語言的發(fā)展趨勢,值得每一位新聞播音員去嘗試、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