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漢語的表意特征與漢民族“得意忘言”的文化心理

      2019-03-22 10:45:17邢亞南
      長春教育學院學報 2019年11期
      關鍵詞:介詞語法漢字

      邢亞南

      文化對語言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近年來,文化和語言的相互關系成為中國語言學界研究和探索的熱點。在語言創(chuàng)造之初,某種語言的特點集中于語音和書寫符號上,而詞匯和語法則是隨著歷史演進不斷完善、更加嚴密。由于發(fā)音不能實時地記錄,而且和文化沒有必然的顯性聯(lián)系,所以最具考察價值的是書寫符號,因為書寫符號尤其是表意性符號,直觀地反映原始初民對客觀世界的認知,而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該族群對世界的認知。在漢語逐漸成熟的過程中,包括詞匯的缺乏形態(tài)和語法的意合性特點,都與漢字的表意特征有著深刻的聯(lián)系。因此,本文從漢字的表意性出發(fā),結合漢語語法的“意合性”闡釋漢民族的“得意忘言”的文化心理。

      一、漢字的表“意”性

      留存的傳世文獻,無論是古代的歷史典籍,還是白話詩、語錄體傳記或者故事集,年代越久遠越可以看出漢語的簡潔。文言文中,由于漢字本身的表意功能,使得文章也偏向于賦予每一個漢字足量的意義,中國古代詩人作詩,一字之差詩的意境大相徑庭即是明證。

      另外,漢字一字多意往往表現(xiàn)為“字詞不分”,這是漢字在歷時發(fā)展中不斷適應語言需要的結果。西方表音文字和發(fā)音相一致,所以容易產生新單詞表示新的概念,而漢字則固守其構字系統(tǒng),在長期的使用中,尤其是后漢大量白話加入了書面語,漢字一方面要增加新字,另一方面也用已有字囊括新的義項和詞性,甚至讀音也會變化很大,但是形體基本沒有變化。

      總之,漢字作為表意文字具有強大的表意功能,一方面促使語句形式簡潔有力,另一方面,也使得漢語一開始就沒有多種形態(tài)變化的基礎,所以不同于表音文字。當漢字作為詞匯形態(tài)入句后,漢語只能尋求有別于形態(tài)變化的手段來表示相應的語法功能。

      二、漢字與漢語語法

      詞匯缺乏形態(tài)與漢語的書寫形式有密切的關系,在表音文字中,書寫形式和發(fā)音形式的對應關系很強,所以語音上的變化也很容易傳遞給字母文字,一個單詞中的字母變化也為語言的創(chuàng)新提供了便利。漢語則不然,作為典型的表意文字,漢字和詞的聯(lián)系的紐帶,是漢字本身所帶有的意義。漢字的表意性要求漢字在造字之后就形成相對固定的書寫樣式,漢字在幾千年的演變過程中,雖然經過隸變、楷化等重大轉折,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形聲字,似乎有一定的示音意圖,卻始終頑固地延續(xù)了初始的表意性質。漢字的表意性和固化的書寫方式,沒有創(chuàng)造這樣的條件,使得在單個字內部發(fā)生類似字母文字的屈折或者詞綴等形態(tài)變化。另外,漢字的一字多意,使得漢字根據(jù)不同的讀音或者語序變化,就足以表達不同的意思,如著名的對聯(lián)“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云霞長長長長長長長消”。漢字的多意性形成了漢語靈活多樣的詞匯系統(tǒng),進而塑造了漢語語法的靈活的“意合性”特征。

      (一)漢語語法的“意合性”

      早在19 世紀,語言學家洪堡特研究了中國的《論語》《大學》《孟子》等古代典籍后,指出漢語句法結構的特點:“句子的構造完全取決于詞義、詞序和語境意義?!本唧w說來,漢語缺少詞的形態(tài)變化,也缺少系統(tǒng)的語法關聯(lián)詞,用現(xiàn)代一些漢語學家的話來說,漢語語法的最大特點是“意合性”,明顯有別于西方語言嚴密的語法體系,具體表現(xiàn)為各種語法成分的“省略”。

      1.介詞省略。如古漢語中,常用的介詞有“于、之、以”,介詞的數(shù)量有限,且時有省略。例如:德施(于)百姓而不費(《淮南子·原道訓》);故布衣行此指于國,不容(于)鄉(xiāng)曲(《呂氏春秋·行論》)。而現(xiàn)代漢語的介詞則數(shù)量繁多,用法有微妙的差別。從歷時角度考察,多是由動詞虛化而成,如“將、跟、給、及、和”等。語法化指的是實詞轉化為虛詞,如此看來,實詞對應的有其實在的意義,虛化后指稱抽象的關系概念。

      洪堡特把介詞叫作“語法詞”,是語言中最早的語法關系的標記形式。語言是對思維的編碼,語言要盡可能忠實地表達思維,也就是能指和所指的盡可能契合,人類語言的發(fā)展動力就是不斷滿足二者契合度的過程。在最初的語言中,典型的語法形式正是為了指明語言各要素的關系,因為顯然如果語言中缺少虛詞,會變成只是詞語的羅列,詞序雖然能夠表達一部分語法關系,但功能有限,所以為了使語言能夠詳盡地對應思維,必然需要虛詞等語法形式。漢語介詞語法化的過程正說明了古代漢語介詞“泛用”,語法系統(tǒng)相對粗糙,重在對句意的領悟,也就是更偏向于“意合性”的特點。

      2.主語或者賓語的省略。例如,將命者出戶,(孔子)取瑟而歌,使之聞之(《論語·陽貨》);(鄖夫人)以告,(鄖子)遂使收之(《左傳·宣公四年》);子路行,以(之)告(《論語·微子》);妻不下絍,嫂不為(之)炊(《戰(zhàn)國策·秦策》)。漢語主語或者賓語的省略,是相對于正常語用情況的“變式”用法,以上舉例也并非是對應現(xiàn)代漢語而做出的主觀性判斷,而是古代漢語中常見的語言事實。

      總之,漢語中各種語法成分的省略,加之漢字造成的語言簡潔,詞匯缺乏形態(tài)變化,共同構建了漢語獨特的語法體系,以及語言形式上的“空白”,塑造了漢語言整體的“意合性”品格。

      語言形式上的空白,并不能衡量一種語言是否優(yōu)于另外一種語言,甚至在某些部落如阿比坡人的語言中,為了區(qū)分第三人稱,其豐富的形式反而阻礙了觀念的發(fā)展。句子中的留白或者省略,相比使用許多修飾詞語,恰恰能給受眾更大的想象空間,也就是文學理論中所說的作品是需要“讀者與作者共同完成”的。

      (二)漢語語法與漢民族思維

      洪堡特曾專門闡述了語法形式和人類觀念的深刻聯(lián)系,但當他考察了《論語》《中庸》等儒家經典后,說“漢語幾乎沒有語法形式,可是運用其語言,卻能達到相當高的智力教養(yǎng)水平”,驚訝之情溢于言表。洪堡特認為“豐富多樣、明確限定順序地構造起來的語法形式,可使思維變得靈活敏捷”。誠然,種類豐富、清晰明確的語法形式,無疑對訓練嚴密有效的思維有諸多好處,而有些民族的思維模式也確實依賴自己的語言形式,但喪失了語言空白帶來的益處,越是依賴緊嚴的形式,就越是難以回到思維的廣闊深邃的本原世界,缺乏思維的空白帶來的靈感。

      漢語雖然缺乏語法形態(tài),但并不缺乏表達各種語法關系的手段,這緣于漢語語法的靈活多變的特點。在漢語言體系中,漢字的表意本質和漢語的語法特點相輔相成,彌補了缺乏語法范疇造成的語言缺陷,奠定了漢語獨特的靈活豐富的表達體系,而這種特殊的表達體系恰恰是與漢民族的文化心理相互契合的。

      三、漢民族的文化心理

      (一)重“悟性”輕“邏輯”的思維特點

      悟性指的是對事物和思想直觀的體驗或者深層次的領悟,具體到漢語中,體現(xiàn)為漢民族特殊的語言邏輯。上文提到,相對于印歐語系,漢語語法的顯著特點是缺乏語法標識,詞語只能在入句之后才能清晰地體現(xiàn)其語法價值,所以古代文章重在一氣呵成的文氣,而不是條分縷析的細密邏輯。因此對漢語文本的閱讀,尤其注重對整個句子甚至篇章的理解和“領悟”,也就是現(xiàn)在“文意”或“語境”。

      漢語的思維特點延續(xù)至今,如合于語境與脫離語境的“反向雙解”,即“一語雙關”,常令人會然一笑。比如,算命先生問:“你算什么東西?”食堂阿姨問:“你要飯嗎?”

      重“悟性”的思維特點,還體現(xiàn)在中國的傳統(tǒng)哲學中。中國佛教禪宗有這樣一句禪語:“言語道斷,心行路絕。”老莊思想也同樣注重這種對客觀世界直觀的體悟,佛老思想其實正是和所謂的文化對抗,是要超越文化或者是語言的窠臼,從而達到一種超脫世間的心理狀態(tài)。

      在漢語語法研究中,我們參照西方語言學理論,以詞類劃分為例,漢語是否有詞類以及怎樣劃分詞類曾經長期是學界爭論的熱點。現(xiàn)在塵埃落定,學界達了共識:即用結構主義思想和漢語詞類的語法功能給漢語劃分了詞類,但是在閱讀漢語文本時,還是能時時感到結構主義的硬性規(guī)則對文本理解的阻礙。比如,明清白話小說中常出現(xiàn)的短語“大哭道、大笑道”等,對“大哭道”進行短語結構分析,可以理解為“狀中結構”“連動結構”“并列結構”這三種結構形式,但無論哪種結構形式都不足以說明這類短語的語境含義。

      其實漢語語法的特點就是在句子中注重的是詞語概念的標示,而不是精確的表達形式。實質上在早期漢語中,漢民族根本不在乎也不會考慮語法形式,漢語只要足夠傳達應有的概念就可以了,所以“大哭道”究竟是上述哪種結構這類問題,對于漢語語境中的人來說,并不會對文本的理解帶來實質性的幫助,甚至反而阻塞了詞語帶來的直觀的想象空間。

      (二)重人文關懷輕科學教養(yǎng)的處世態(tài)度

      漢語塑造了漢民族的重“悟性”輕“邏輯”的思維特點,從而也塑造了中國人重人文關懷輕科學教養(yǎng)的處世態(tài)度。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文關懷,一方面體現(xiàn)在對自然親近和感悟。悠久的農耕文明使得中國人得以親近自然,廣大壯麗的河山和多變奇詭的地貌又給予中國古代文人以詩詞文章的靈感。在《說文解字》中,“草”“木”“禾”“竹”為部首的字最多。而在中國詩文中以自然景觀作為主題或者輔助的作品比比皆是,或歌頌山河,或借景抒情,在古代詩文中即便純粹抒情的詩歌也會輔以景物描寫。

      人文關懷的另一方面則是儒家“齊家治國平天下”理念的熏陶和實踐。許多學者認為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中國人非常注重現(xiàn)實的利益,也就是實用主義,但可惜的是,四大發(fā)明在中國誕生,實用主義卻沒有令中國的科學技術保持其領先地位,到晚清時期,被西方各國迅速超越,排除歷史和政治的原因,根本在于中國人重“悟性”輕“邏輯”的思維特點。

      中國古代的語言學稱之為“小學”,“小學”一詞正反映了前人對傳統(tǒng)語言學的態(tài)度和定位,即小道之學,是為經學服務的,目的在通經典,文以載道的理念在傳統(tǒng)語言學的發(fā)展脈絡中隱約可見。中國自古以來的文化理念是輕視自然科學的知識建構和素質培養(yǎng),即便是后來出現(xiàn)了一些科學技術的萌芽,也被視為“奇技淫巧”,而不會成為中國文化的中堅力量。

      漢字的“表意性”與漢語語法的“意合性”是漢民族文化品格帶來的共性特征,可以稱之為漢語的“表意性”,它是與我們的文化心理相契合的,一方面引導、塑造漢民族特有的“得意忘言”的文化心理,另一方面漢民族的文化心理本身奠定了漢語的原始基礎,之后又融入、參與到漢語的演變發(fā)展,潛移默化地鞏固這種“表意性”特征。

      猜你喜歡
      介詞語法漢字
      介詞和介詞短語
      跟蹤導練(二)4
      KEYS
      介詞不能這樣用
      Keys
      Book 5 Unit 1~Unit 3語法鞏固練習
      漢字這樣記
      漢字這樣記
      看圖填寫介詞
      张家界市| 什邡市| 南阳市| 临海市| 靖远县| 丰台区| 荣昌县| 渭源县| 赫章县| 张家川| 江孜县| 邓州市| 东莞市| 浮梁县| 巢湖市| 杂多县| 汶川县| 尚志市| 兰坪| 昌黎县| 信阳市| 定陶县| 顺平县| 克什克腾旗| 巴东县| 蓬安县| 登封市| 射洪县| 弥勒县| 麦盖提县| 怀仁县| 柘城县| 永清县| 高安市| 高要市| 益阳市| 个旧市| 旺苍县| 册亨县| 三原县| 当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