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堅
(韶關學院,廣東韶關 512000)
教師要走職業(yè)化的道路,就要進行有專業(yè)特征的培訓,作為一名教師需要培訓哪些職業(yè)技能?在互聯(lián)網的良好環(huán)境下,我們應結合社會要求,給出符合實際需要的理論探討。
縱觀國內外對教師培訓的探討各有特點。 要找到適合網絡時代要求,適合教師技能培訓的可操作系統(tǒng),即需要了解基礎教育的實際情況,又要有效吸取現(xiàn)代國內外的研究成果。 根據長期教師技能培訓積累的經驗,認識到教師職業(yè)技能培訓不能只考慮某個方面,應該多維度進行思考。 在理論探討與實際需要相結合的思考下,提煉出教師要完成教育教學工作所需要的四個核心因素:教師、課程、學生與資源(包括場地、設備等硬件型資源,也包括網絡信息、人際關系等軟件型資源)。 一個完整的教育教學體系,必需這四個因素,只要有了這四個核心因素,一名教師才能順利進行教育教學工作,如果缺少其中一個都會嚴重影響教學質量或不能進行教學工作。我們都知道,任何一名教師離不開所教的課程,離不開他的學生,要進行正常的教學工作,需要各種教育教學資源,如場地、課桌、黑板等基本教學資源。同樣,學生、課程、資源也不能離開教師獨自完成教學功能,只有四個因素緊密聯(lián)系良性互動,才能發(fā)揮好教育功能,實現(xiàn)功能最大化。過去受學科為中心的教學觀影響,從教師、課程各自孤立的角度對教師技能進行分類,如三筆一話加教學技能加教育管理,其技能分類獨立有余聯(lián)系不足。而側重理論探討,對教師與學生的關系進行思考,常忽略教師基本功訓練,導致教師職前基礎訓練不足,工作起來眼高手低。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做出新的理論探索。
把教師、學生、課程與資源這些核心因素結構化,即從單因素的一維角度看,又從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從二維以及多維的角度看,可以得出豐富的理論成果,得出“互聯(lián)網+”下結構化的教師技能培訓體系。
從教師單因素的這一維度思考,教師基本技能應包含文字書寫、語言表達、圖形繪制等展示型的技能。古往今來,許多教師的教學工作都靠一張嘴和一支筆,就是到了21 世紀,文字書寫、語言的表達依然是教師基本的展示手段。
從學生單因素這一維度思考,學生學習方法指導技能、心理輔導技能不可或缺。 學生在學校學習,無不希望快樂成長和學業(yè)有成。當學生有了學習、心理方面的問題需要解決,在學校能依賴的只有教師,因此對學生的學法輔導與心理咨詢是教師必備的技能。 互聯(lián)網時代給師生密切交流提供了豐富的溝通渠道,它能幫助教師隨時隨處了解學生,能更便捷輔導學生[1]。
從課程單因素這一維度思考,應包括動作技能(指畫圖、教具制作的技能)、按教學時序分類的技能。 課程教學里,畫圖與必要的教具可以豐富教學手段。包含在教學時序技能里面的導入、新授、鞏固練習、總結、布置作業(yè)等環(huán)節(jié)是教師教學的常規(guī)技能。
從資源單因素這一維度思考,各種資源的充分利用,往往依靠社會交往技能。教師教育教學不是孤立的個人行為,是在學校-社會背景下展開,各種資源需要教師去獲取去應用。當教師面對因學生家長的希望、學校工作要求、社會對人才渴望所提供的資源,具備社會交往技能,工作起來才能游刃有余。
以上是從單因素一維角度的思考,其結論都是教師技能培訓中基礎與必需的。 僅僅考慮單因素顯然結論單薄,從雙因素、多因素的二維、多維角度思考,就能彌補不足,產生豐富的結論。
從教師與學生雙因素這二維角度思考,組織管理技能、了解學生技能是必需的。 教師工作對象是學生,不了解學生顯然不能勝任工作,只有充分了解學生各方面的特點,才能教好書育好人,這時溝通了解與組織管理方面的技能就必不可少了。 從學生與課程雙因素這二維角度思考,教育技術應用技能是需要的。如果教師能充分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把這些技術有機融合到教育教學工作中,能顯著提高教學效率。
從課程與教師雙因素這二維角度思考,按教學設計來分類的技能是必需的。要教好學,就要做好教學設計與計劃。 互聯(lián)網下,運用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使教學設計更加豐富,使學生知識框架得以自主建構[2]。
從教師與資源雙因素這二維角度思考,研究技能、軟件應用技能(包括開發(fā))、發(fā)展技能是需要的。教師要自我增值超越自己,在互聯(lián)網強大信息海洋里,有了發(fā)展技能,就能事半功倍。教師多閱讀、多研究教學規(guī)律,是提高教學水平和理論水平的不二法門。 結合多媒體演示,既有語言的沖擊,又有圖文聲音的烘托,會有更好的教學效果。
從資源與學生雙因素這二維角度思考,課程開發(fā)技能是需要的。利用當?shù)馗鞣N有利資源,或者充實已有課程,或者開發(fā)有當?shù)靥攸c的課程,本土的課程內容讓學生感覺到親切,能豐富教學內容。
從資源與課程雙因素這二維角度思考,實驗技能是需要的。 豐富的教學資源、優(yōu)美的教學環(huán)境,是教學上層次的必要條件。 相對落后的地方,“互聯(lián)網+”則是獲得優(yōu)秀教學資源的好途徑[3]。
從這四個因素的多維結構角度思考,評價技能與按教學構件分類的技能是需要的。 師生互評是學校工作的常態(tài),作為教師應該掌握對學生評價的各種方法與技能。 要做好教學工作,應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在教學構件上如果能提供多種常用的教學手段,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適應實際要求。
用四核心因素對教師技能培訓進行理論上的結構分析,是探討教師技能培訓的新途徑。上述討論僅提供導向性視角并不排它。如從教師單因素這一維度思考,包含文字、語言、圖形與表格等展示技能,是指從教師角度容易得出這樣結論,也需要這樣結論。但不能說從教師角度出發(fā),就完全排除學生、課程、資源等三個因素的影響,只能選擇這幾個技能,因為教師技能訓練模型采用模塊結構,所以教師技能中的選擇可以依據實際需求進行取舍。
從以上理論探討所找到大種類的教師技能,其涵蓋面廣操作性差,所以每個大種類下面應該再細分。為了選出有實用性的細分技能,先對預設的細分技能進行小范圍調查,完善后再進行正式問卷調查。對各大種類教師技能所屬的細分技能,分必需、需要、不需要三個等級進行詢問,經過統(tǒng)計軟件篩選后,得到具有結構性的教師技能訓練體系。
表達技能方面細分為文字表達、語言表達、圖表表達等技能;了解學生方面細分為觀察、調查、詢問、“互聯(lián)網+”下的溝通交流等技能;組織管理方面細分為班級管理、 心理輔導、突發(fā)事件應變等技能;按教學設計分類的技能細分為學生學情分析、教學設計、聽課、評課等技能;按教學構件分類的細分為創(chuàng)設情境、講解、舉例、輔導、提問、命題等技能;按教學時序分類的細分為導入、發(fā)展、練習、展開、總結、布置批改作業(yè)等技能;發(fā)展細分為自我管理、反思等技能;研究細分為課題選擇、資料收集、論文撰寫、數(shù)據處理等技能;教育技術方面細分為網絡媒體選擇與開發(fā)、教學資源管理、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等技能;學生學法指導細分為合作性、自主性、探究性等學習指導技能。
此外,還有一些單項的訓練項目如實驗操作、動手操作、課程開發(fā)、社會交往等技能,這些單項技能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再細分。
以上細分的技能帶有模塊特征,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就行增減。 這些細分技能形成結構性的教師職業(yè)培訓體系,為教師職業(yè)化培訓奠定了理論基礎。
通過理論探討與統(tǒng)計篩選,得出教師技能培訓結構性體系,與其他方法給出的教師技能培訓理論相比有如下幾個特點:(1)有助教師職業(yè)走向專業(yè)化。“一帶一”師徒式培訓方法無法滿足現(xiàn)代批量式的培訓要求,20 世紀興起的微格教學已被國內外實踐證明是一種高效的訓練方法,能對教師就職前后進行基礎性與提高性的培訓。如按教學構件分類的技能、按教學設計來分類的技能、按教學時序分類等技能,這些技能細分為微格教學提供了可觀察可操作可測量的途徑,是教師職業(yè)走向專業(yè)化的有效保證。 (2)為多學科合作,為教師自我提升提供理論指南。技能分類不專指某一課程,這給各學科的融合提供了可能,也為教師就職前后的技能提升提供理論方向。分學科教學有其優(yōu)點,但也容易出現(xiàn)條塊分割的現(xiàn)象,這個培訓理論可以打通學科藩籬,如展示技能、組織管理技能、需要多課程合力完成培訓。按教學構件分類的技能、按教學方案處理方式分類的技能、 按教學時序分類的技能培訓可以在職前完成。學生學法指導技能、了解學生技能、發(fā)展技能、研究技能等技能培訓,可以在職前開始職后繼續(xù)提升。(3)提供多種培訓方式。 除了運用微格教學進行培訓,還可以根據不同技能培訓特點,在互聯(lián)網下進行多形式培訓。 如展示技能可以在職前開始,通過講座、現(xiàn)場輔導、競賽等形式進行。發(fā)展技能與研究技能可以通過慕課形式進行[4]。 (4)這個理論體系其實用性強、實踐性高。教師工作是理論性強實踐性高的職業(yè),僅僅重理論或重實踐都有偏頗,通過理論探討所構建的培訓體系,可以保證教師即有理論修養(yǎng)又防止出現(xiàn)眼高手低的問題。
在“互聯(lián)網+”的背景下,教師技能培訓的體系需要更合理、更有彈性,培訓方式更多樣、更高效,以四個核心因素展開的理論探討,提供了一種可行的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