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芳
(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廣東中山 528403)
在傳統(tǒng)的法學課堂上,教師雖然也會提問,但是提的問題中大多數(shù)屬于記憶性,其次是推理性問題,較少有分析、判斷、比較、發(fā)現(xiàn)、評價等價值性問題。 而這些價值性問題所培養(yǎng)的能力恰恰是非訴訟實務教學的目標。 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設計和呈現(xiàn)方式是課堂教學改革的切入口,以問題導向方式所展開的教學可以較好地體現(xiàn)對學生認知活動的組織和對學生思維活動的激發(fā)、引導和創(chuàng)新,才能在短暫的課堂時間內,讓學生能夠充分掌握課堂上所學的知識。
隨著非訴訟的業(yè)務越來越多,各高校也開始重視非訴訟實務的教學。然而,非訴訟實務是一門將法學和其他學科知識相結合的實踐性課程,用于培養(yǎng)具有實務、技能的非訴訟法律人才。由于許多教師本身沒有非訴訟實務經驗,并且仍然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授課,所以導致很多學生反映非訴訟實務課程很抽象難學。 為了改善教學效果,我們在非訴訟實務教學中引入了FBL 教學方法。 FBL 是美國Barrows 教授于1969 創(chuàng)立的教學方法。這是一種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方式,它改變了傳統(tǒng)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1],能很好地與非訴訟人才培養(yǎng)目標銜接,為其提供強大的教學支持,具體應用策略如下。
由于法學課程理論性強,容易使一些學生感到枯燥無味。 因此,教學應來源于實際并服務于實際,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尤其是非訴訟實務教學,主要目標還是達成可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這需要把教學內容轉化為教學問題,需要教師對教材進行再創(chuàng)造。教師需要把問題的信息描述得有意義并貼合實際,這樣對于學習者來說才有意義。例如,合同法中關于合同的簽訂的教學及問題呈現(xiàn),非訴訟實務教學的內容之一是:輔助當事人簽訂合同。那么可以設計一個簡單地與生活實際聯(lián)系的應用問題,比如:審查一份合同,當事人為一自然人,其與某公司雙方達成“合作協(xié)議”,共同出資在河南省建立“分公司”,利潤共享,且自然人一方在湖南市場擁有廣泛的客戶資源,雙方約定自然人為公司在湖南省的總代理,雙方具體利潤分配另行約定。該協(xié)議既似隱名合伙,又似代理銷售合同。且“分公司”的語言表述極不規(guī)范。按照公司法,分公司無獨立法人資格,自然人的出資只能作為對總公司的增資??傊且环荽嬖诤艽髥栴}的合同。提出問題需要學生修改。設問為:每個小組成員均拿出一個方案。最后考慮合同的基本目的,每個小組提供一個最優(yōu)方案。以上過程和內容在課前發(fā)放給每個小組。 課堂中再由每個小組進行匯報。教師聽完匯報了引導大家參考最優(yōu)方案:自然人和法人(以下簡稱“原公司”)共同出資建立一個有法人資格的公司(以下簡稱“新公司”),自然人占有新公司67%以上絕對控股權。 新公司作為原公司在河南省的總代理,一旦出現(xiàn)代理合同糾紛,自然人可依靠絕對控股權,控制新公司對原公司提起任何形式的訴訟。這是一個開放式的問題,可以激發(fā)學生嘗試解答問題的欲望。把教材中合同這一章的知識點設計在里面,同時兼顧復習學生之前學過的公司法的內容。 學生可以通過查找相關法律規(guī)定,在獲得解決辦法的過程中完成教師的教材教學任務。
非訴訟實務知識的學習過程核心是學生的“再創(chuàng)造”。因此教學中,教師應運用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引起學生認識上的矛盾沖突,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進而去思考,去發(fā)現(xiàn),去創(chuàng)造。 例如: 如某服務部,拖欠某供銷公司鴨梨款12760 元,供銷公司追索無果,從河北趕到南昌,正值南昌天氣奇寒,春節(jié)將臨之時,他們心急如焚,于是求助律師。 律師應該怎樣去為當時解決問題?在學生沒有非訴訟實務知識之前,他們會在已有的認知水平上求解,因而很多人第一時間就是考慮:訴訟。這時,教師再提出:如果訴訟?你們考慮過審理期限嗎?即使不考慮審理時限,假若勝訴了,可能還會遭遇執(zhí)行難的尷尬境地。頓時學生陷入困境,同時產生了一種迫切探求解決的欲望。這時可以讓學生開始進入發(fā)現(xiàn)、研究活動之中。必要時,可以稍加引導:(1)訴訟和非訴訟的不同。 訴訟在于對抗,但是未必能徹底解決問題。 而非訴講究共贏,有利于減少和預防糾紛的發(fā)生。 (2)那么當糾紛處于萌芽狀態(tài)時,我們最佳的方案是什么?非訴訟。 (3)若當事人堅持訴訟,可釋明:直接的訴訟成本,如訴訟費、有些案件還需交保全費、司法鑒定費、公告費、執(zhí)行等費用,但是采用非訴訟手段上述的一些費用基本上是可以省掉的。并且,在上述費用之后未必能達到理想效果。 最理想的方案應該是當事人通過律師向對方交涉,曉之于理,明之以法,促使對方履行應盡的義務,從而避免訴訟糾紛的發(fā)生。 最后讓學生去理解和把握訴訟和非訴訟在該章知識點中的運用,得出結論。 這也使得學生能夠自主地學習。 只有學生能夠自主地去學習,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才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潛力。
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學,學生有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實現(xiàn)靠教材和教學參考材料完成新知識的學習,但必須是由教師提出的問題作為過渡,這些問題的設計應當是從小步子逐漸到大步子,具有較強的階梯性。尤其是非訴訟能力的培養(yǎng)所涉及的知識面非常廣,依靠問題導向教學法,把知識學習的空間延伸到課外,課堂內可僅僅用少量的時間去歸納和引導,充分拓展了課堂講授和學習的廣度。
可以把非訴訟實務教學中將教學模式歸納為“一二三教學法”:一個導向,兩條基本線,三個活動層面。具體設計如下。
資料: 家住山西省的消費者A 在北京旅游期間在某國營書店購買了一冊圖書,回到住所后發(fā)現(xiàn)該書缺頁,遂乘坐公共汽車返回書店,要求換書并賠償因此支出的一元錢路費。書店同意換書,但拒絕支付一元錢路費,理由是無此法律規(guī)定和行業(yè)規(guī)定,無法下賬。 A 遂到該區(qū)消費者協(xié)會投訴,區(qū)消費者協(xié)會通過電話詢問書店是否愿意接受消協(xié)調解,但遭到果斷拒絕。A 返回山西省后,為尋求賠償一元錢路費、訴訟費及為此訴訟所支付的往返路費共約900 元。 一審法院經合意庭審理判決。
(1)一個導向:課堂教學設計以學生問題意識培養(yǎng)、解決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訓練為導向。(該資料的導向問題為:非訴訟程序與法治的觀念是否沖突,如何認識和協(xié)調二者之間的關系? )
(2)兩條基本線:以問題設計與提出為明線,以思維訓練為暗線。
①明線: 消費者要求支付一元錢費用的請求是否應該得到法院支持?
②暗線: 以訴訟的方式去維權在本案中是否是最理性的做法?
(3) 三種途徑: 在課堂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過程中,以“自主學習,釋疑質疑”“合作學習,釋疑質疑”“教師引導,釋疑質疑”三種途徑來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具體操作為:通過學習通軟件在課前將該資料下發(fā)給到每個小組,把明線問題拋出來給學生。要求學生在學習通的討論里以小組的方式進行討論,教師在課前收集討論問題,歸納出疑惑問題。隨后在課堂中就該資料進行引導性的釋疑。
三種途徑層層遞進,自主學習能解決的問題不求人,合作學習能解決的文體不問師,不僅能充分體現(xiàn)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而且課堂在質疑、釋疑、再質疑、再釋疑的反復中螺旋上升,學習效率提高。
很多學生習慣了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當教師試圖改用問題導向教學法時,難免會遇到一些阻力,比如:學生的參與度不高、搭便車現(xiàn)象。 所以問題導向的教學,除了教師單向的進行教學設計,還應該輔之以配套措施來提升問題導向教學法的實效性。 筆者認為可以通過參與評優(yōu)”,把問題導向教學與平時成績直接掛鉤來刺激和調動參與的積極性,具體做法如下所示。
(1)每周評選數(shù)名“參與之星”。根據(jù)每位學生在課堂上提出問題的次數(shù)和所提問題的價值,以及問題解決的有效性,教師給予每位學生適當?shù)姆謹?shù)。根據(jù)積分的高低,班級每周評選5 名“參與之星”,連續(xù)兩次被評為“未來之星”的,期末可以在平時成績中加分,讓直接獲得參與問題導向教學的喜悅。
(2)評選優(yōu)勝小組。 在問題導向的課堂上,我們把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作為核心,因此在課堂上,我們還采取了組內互相尋找問題,互相解決問題的方法。在班內展示環(huán)節(jié)中,根據(jù)組內成員的表現(xiàn)情況,在黑板的一邊進行公示欄中,給各小組進行計分。根據(jù)各小組的累積得分,每周評選出2 個優(yōu)勝小組,結果納入學生個人平時成績的積分。
把問題導向教學法引入非訴訟實務教學,克服了傳統(tǒng)法學教學方法在內容和方法上的不足,既能使非訴訟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達成,也能更寬口徑地培養(yǎng)學生“問題”分析的綜合能力提升,對于學生訴訟實務課程的學習也是大有裨益的。
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