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趙雪湄
第48屆倫敦書展于3月14日閉幕。展會期間共舉行了上百場活動,包括全球關注的國際出版卓越獎、專業(yè)市場聚焦論壇、知名作家講座、新書推介會等。來自全球135個國家的1500多個機構以及2.5萬名專業(yè)人士參加了本屆書展。
對于未來一年圖書市場的新趨勢,書展權威機構尼爾森圖書公布了最新調(diào)研數(shù)據(jù):非虛構圖書、有聲讀物、政治類圖書和心理自助類書籍會不斷增長。倫敦書展總監(jiān)杰克絲·托馬斯告訴《環(huán)球時報》記者,今年除了有聲讀物發(fā)展勢頭繼續(xù)看好外,非小說讀物將是一個新的潮流。她還表示,中國展商依舊非常引人注目,主題活動有聲有色。
在眾多中國主題活動中,中國外文局舉辦的“英國人眼中的中國”主題活動格外亮眼?;顒又校锻讲街袊鳬I:為夢想行走》《為和平徒步——中國之旅的轉(zhuǎn)文化體驗》《中國鄉(xiāng)村的“莎士比亞”——漢學家眼中的中國評劇》等圖書的首發(fā)儀式吸引了觀眾的目光。而三本非小說非虛構類書籍,也恰好吻合了圖書市場的未來趨勢。幾位英國作者分別發(fā)表了對中國社會、政治、思想和文化的所見所思所想。
《徒步中國II:為夢想行走》的作者貝茨勛爵表示,他去年9月從北京到唐山曹妃甸徒步中的所見所聞,讓他理解了現(xiàn)代中國看起來似乎是矛盾的兩件事:從表面上看,大都市之外的鄉(xiāng)村生活沒有太大變化,但是在中國的徒步過程中,他看到了一些深刻和重大的變化。如坐落在鄉(xiāng)村的鋼鐵廠關閉了,村里有了清潔的用水,村民有了養(yǎng)老金。這種“悖論”可以拓展到全球,從表面看,各個國家和文化的獨立訴求愈演愈烈,但在深層次上,人們正變得越來越相互關聯(lián)和相互依存。貝茨勛爵說,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發(fā)生了“經(jīng)濟奇跡”。而他通過赴華徒步、了解普通中國人的真實生活,對此有了深切的感受。
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著名社會學家馬丁·阿爾布勞的著作《中國在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角色》(英文版)去年在英國首發(fā)。他表示,中國憑借“一帶一路”倡議,第一次將其獨特的國家經(jīng)驗帶入一個遠遠超出其傳統(tǒng)界限的更廣闊的世界。這一倡議與西方治理模式的主要區(qū)別在于,該嘗試不是強化規(guī)則,而是通過對經(jīng)濟全球化一些特征的補充和借鑒,探尋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世界各國特別是中美等大國需要加強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zhàn)。與西方治理模式不同,馬丁·阿爾布勞教授認為,“一帶一路”倡議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構想超越了各國的價值觀差異,強調(diào)文化互鑒、優(yōu)勢互補、務實合作、成果共享,是全球治理的中國經(jīng)驗和中國方案。
大英圖書館前中文部主任吳芳思博士介紹了已故英國著名漢學家秦乃瑞(JohnChinnery)的著作《中國鄉(xiāng)村的“莎士比亞”——漢學家眼中的中國評劇》。她表示,此書對西方此前“聞所未聞”的評劇的百年歷史做了獨到述評,引入了一種嫁接原始和現(xiàn)代的創(chuàng)作方向,反映了作者對受苦藝術家(如新鳳霞等)的同情以及對評劇劇作家成兆才的欣賞。
今年倫敦書展的主賓國是印度尼西亞,印尼國家圖書委員會主席勞拉女士告訴《環(huán)球時報》記者,今年該國推薦12位代表性作家參加書展。12位作家之一的奧古斯丁對記者表示,自己是第三代印尼華裔,中文名叫翁鴻鳴,是游記文學作家。“媽媽從小就告訴我,我的根在中國,我是中國人”。母親病重時,翁鴻鳴特意為她寫了一部游記,并為媽媽朗誦,這部作品還被拍成電影。翁鴻鳴認為,印尼需要中國的投資,中國需要印尼的市場,“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會使雙方受益,印尼人民包括他本人非常期盼雅加達與萬隆之間高鐵的開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