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a。
田家?guī)兹臻e,耕種從此起。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b。
歸來景常晏c,飲犢西澗水。
饑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d。
倉廩無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e,祿食出閭里。
注釋:
a 驚蟄: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
b 場圃:農家種菜蔬和收打作物的地方。
c 歸來景常晏:意思是從田間歸來常是太陽落山以后,形容農事勞作的辛苦。
d 膏澤:貴如油的春雨。
e 不耕者:指做官的人。
【評析】
韋應物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詩人。他看到春耕時節(jié)田家辛勤勞苦的場景,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田園詩。
首句“微雨”二字寫春雨,采用白描的手法,沒有細密的描繪,而是將重點放在“眾卉新”三字上,既寫出了萬木逢春雨時的欣欣向榮,又表達了詩人的歡喜之情?!耙焕左@蟄始”,點出時值“驚蟄”節(jié)氣,這天雷鳴,萬蟲驚動,春耕開始。
“田家?guī)兹臻e,耕種從此起”二句緊扣詩題“田家”,總寫農家耕作?!皫兹臻e”更是用反問句式道出了農民勞作的艱辛。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具體寫農夫終日忙碌的場景。寫農忙,既是一年到頭,又是從早到晚,可見時間之長;從空間上來講,也是十分廣闊的,既有田地、場院,又有菜圃、澗水。其中一個“俱”字,寫出了農民無一人清閑;“就理”一詞則寫出農民雖然忙碌,卻有條不紊,忙而不亂。這四句詩雖自然平淡,卻反映出農民的辛勤勞苦。
“饑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二句,更是寫出了農民的勤勞和
樸實。
在鋪敘完農忙之后,詩人突然筆鋒一轉,寫到農夫的缺少糧食積蓄與徭役之苦,“倉廩無宿儲,徭役猶未已”,筆墨雖樸實,同情之意卻流注其間。
最后兩句“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是詩人的觀感和總結。身為為官者(不耕者),見到農民每日辛勤勞作卻還遭受“無宿儲”“徭役”之苦,而自己則過著宦游食祿的生活,慚愧、自責之情油然而生,詩人的愛民思想體現于此。
【知識鏈接】
驚 蟄
慧 楠
2019年3月6日是驚蟄節(jié)氣。驚蟄是農歷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三個節(jié)氣,標志著仲春時節(jié)的開始?!对铝钇呤蚣狻访枋龅溃骸岸鹿?jié)……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
走矣?!?/p>
驚蟄前,有些動物冬眠于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到了“驚蟄節(jié)”,天上的春雷驚醒了蟄居的動物,稱為“驚”。因而到了驚蟄節(jié)氣,蟄蟲驚醒,天氣轉暖,漸有春雷,中國大部分地區(qū)進入到春耕時節(jié)。中國自古就有“到了驚蟄節(jié),鋤頭不停歇”的農諺。韋應物《觀田家》一詩描寫的正是農家忙碌的春耕場景。
其實,真正使冬眠動物蘇醒出土的,并不是隆隆的雷聲,而是氣溫回升到一定程度時地中的溫度,是溫度變暖讓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春雷響,萬物長”,驚蟄時節(jié),大地一派融融春光,氣溫回升,雨水增多,農家無閑。
中國古代將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泵枋隽梭@蟄已是桃花紅、李花白,黃鶯鳴叫、燕子飛來的時節(jié)。由此可見,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一個
節(jié)氣。
驚蟄節(jié)氣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春雷,這在關于驚蟄的古詩詞中多有反映。像金代詩人元好問在《春雷起蟄》中這樣說:“千梢萬葉玉玲瓏,枯槁叢邊綠轉濃。待得春雷驚蟄起,此中應有葛陂龍?!背了欢目葜òl(fā)出新芽,漸濃的綠色透出生機,萬物被春雷喚醒,封凍的大地開始蘇醒與涌動。宋代詩人仇遠在《驚蟄日雷》中描述說:“坤宮半夜一聲雷,蟄戶花房曉已開。野闊風高吹燭滅,電明雨急打窗來。頓然草木精神別,自是寒暄氣候催。惟有石龜并木雁,守株不動任春回。”范成大在《秦樓月·浮云集》中寫道:“輕雷隱隱初驚蟄。初驚蟄,鵓鳩鳴怒,綠楊風急。玉爐煙重香羅浥,拂墻濃杏燕支濕?!斌@蟄時節(jié),雷聲隱隱,綠楊隨風,天空將雨,鵓鳩聲聲,其鳴甚急,真是一幅春天驚蟄圖。
當然,由于中國南北跨度大,全國各地春雷始鳴的時間也是遲早不一。在驚蟄日前或驚蟄日后聽到雷聲,都是十分正常的。
驚蟄時節(jié),暖風輕拂,春雨滋潤,蕩漾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