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競
《萬歲通天帖》是國家一級文物,一睹真容并非易事。2018年3月,《萬歲通天帖》在遼寧省博物館展出。遼寧省博物館藝術(shù)部主任、本次展覽策展人董寶厚表示:“《萬歲通天帖》歷經(jīng)千年歲月,保存至今實屬不易。”
《萬歲通天帖》尚存王羲之《姨母帖》《初月帖》、王徽之《新月帖》、王獻之《廿九日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等七人十通書翰,卷幅上尚有火焚痕跡,表明這件國寶曾歷經(jīng)滄桑。
這件書法作品是唐代鉤摹的一組王羲之家族的字跡,可謂這一書法世家的墨寶集成,在唐代稱這全組為《寶章集》,因其鉤摹于公元697年,即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宋代岳珂《寶真齋法書贊》卷七著錄,稱這殘存的七人十帖連尾款的一卷為《萬歲通天帖》?!度f歲通天帖》中首推王羲之的《姨母帖》與《初月帖》。
王羲之生前便頗有名氣,但他真正成為家喻戶曉的名人卻是在唐代。唐太宗李世民酷愛王羲之書法,為獲得《蘭亭集序》,他甚至不顧帝王體面,命御史蕭翼假扮客商,從王羲之七世孫智永禪師的弟子辯才的手中將有“天下第一行書”之譽的《蘭亭集序》騙到手,并將《蘭亭集序》作為最重要的陪葬品帶入自己的昭陵。唐太宗喜好王羲之書法,朝堂上下一致效仿,王羲之墨寶被炒成天價,民間流傳的王羲之真跡日漸稀少。迄今為止,世間已無王羲之的書法真跡了。
其實,《萬歲通天帖》不是王羲之一人的書法,而是書法世家瑯琊王氏一門28人集體創(chuàng)作的。王羲之的祖父王正,父親王曠,伯父王導(dǎo)、王敦,岳父郗鑒均為當(dāng)世權(quán)貴,且以書法見長。王羲之早年師從衛(wèi)夫人學(xué)書,其母即衛(wèi)氏,因此世人懷疑這位衛(wèi)夫人可能是王羲之母親的姊妹,乃其姨母。姨母去世時,王羲之悲慟欲絕,留書傳世。
王羲之有八個子女,他的七個兒子長子王玄之、次子王凝之、三子王渙之、四子王肅之、五子王徽之、六子王操之、七子王獻之均為名垂當(dāng)世的書法家。王玄之與王肅之參加過父親主持的蘭亭聚會,在那個時代書壇名流同聚一堂的盛會中,工草書與隸書的王玄之有帖傳世。王渙之擅草書,自幼模仿父親書法,以至于達到形似的地步。至于王徽之與王獻之,更是堪與其父并列爭輝的書壇大家。王羲之唯一的女兒亦擅書法,其孫即王羲之的重外孫乃大名鼎鼎的南朝詩人謝靈運,謝靈運的書法據(jù)說也有王氏遺風(fēng)。
王羲之四世孫王僧虔,及其二子王志、王慈都是當(dāng)時的大書法家。與王羲之已隔近300年的其七世孫智永禪師,是從晉至唐中國書法轉(zhuǎn)折的一個關(guān)鍵人物,他上承王氏家學(xué),下啟唐人書法,對歐虞顏柳書法有極重要的啟發(fā)。
此帖中收錄的是王氏一門真跡的摹本,因此《萬歲通天帖》又稱《唐摹王氏一門書翰》,這個摹本的產(chǎn)生與武則天有關(guān)。
武則天精通文史,熟諳藝術(shù),尤其愛好書法,對于王羲之的字帖,更是愛如至寶,曾遍尋王羲之真跡。有資料介紹,就在武則天苦求王羲之真跡而不得之時,鳳閣侍郎王方慶向武則天奏道,自己是王羲之的十世孫,本來有40余幅王羲之的真跡,在貞觀十二年(638年)獻給了唐太宗。如今自己手中還有一件,因世祖獻之和其他幾個祖上都擅書法,所以這件書法實則是十卷,愿意一并獻上。
武則天得到王氏一門書法真跡,自然喜出望外,為此特別在武成殿召集群臣,共賞王氏書法真跡,并且命中書令崔融作《寶章集》,記錄了這件大事。
武則天雖然非常喜愛這件作品,但并沒有將之據(jù)為己有,而是在萬歲通天二年,命內(nèi)府弘文館善摹拓者以王氏一門書帖原作為底本,用雙鉤填墨法復(fù)制摹本,并將王方慶進呈的原件加以裝裱錦褙,重新賜還給王方慶。她還囑咐王方慶,這是祖先的手跡,后代子孫應(yīng)當(dāng)善加守護。
然而,王氏后人未能守護住先祖的真跡。唐代以后,王氏一門書法真品下落不明,史料中也無相關(guān)記載,反而是武則天命弘文館復(fù)制的摹本保存下來,并被后人一再臨摹和刻拓。
該帖卷尾小楷署“萬歲通天二年王方慶進呈原跡”字樣,卷后有南宋岳珂,元代張雨,明代文徵明、董其昌等人題跋,俱稱鉤摹精到,說明其在中國歷史上傳承有序。
唐摹《萬歲通天帖》曾藏于北宋建隆史館,歷經(jīng)北宋宣和內(nèi)府、南宋紹興內(nèi)府及南宋韓莊敏家收藏,后為抗金英雄岳飛之孫岳珂收藏,并著錄于《寶真齋法書贊》;至元初,此摹本轉(zhuǎn)到大收藏家王芝手中,又轉(zhuǎn)至家住宜興的岳飛五世孫岳浚之手;后被無錫的華幼武收藏。到明朝,《萬歲通天帖》傳至華幼武后裔華夏手中,其后被明代著名的收藏家項元汴及其哥哥項篤壽收藏,至清代中期入清內(nèi)府收藏。
清朝滅亡以后,《萬歲通天帖》被末代皇帝溥儀帶出宮,幾經(jīng)輾轉(zhuǎn)后散佚在外,被找到后由東北博物館(今遼寧省博物館)收藏。
這一收藏過程中也充滿曲折,其經(jīng)歷的最大風(fēng)險是在流傳過程中兩次遭遇火災(zāi),一次是明代華夏的真賞齋大火,一次是清乾隆年間乾清宮大火。那兩次火災(zāi)給古代書畫帶來了巨大的損失,不少書畫在大火中焚燒殆盡。《萬歲通天帖》雖幸免于難,但也受到很大的創(chuàng)傷,至今火焚痕跡猶在。
目前,王羲之的墨跡均亡佚不傳,該帖從北宋開始即被視為珍品一再臨摹和刻拓。從《萬歲通天帖》中可以看出王氏家族在書法領(lǐng)域從東晉到南北朝不同時期的藝術(shù)風(fēng)貌,可以摸清中國書法風(fēng)格在這一名門望族內(nèi)的變遷與繼承。
選自《遼寧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