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成人依戀的安全性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回顧與展望

      2019-03-23 02:52:44肖清滔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 2019年4期
      關鍵詞:幸福感對象個體

      鐘 歆, 肖清滔

      (1. 重慶工商大學 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 重慶 400067; 2. 陸軍軍醫(yī)大學 職業(yè)教育中心, 重慶 400038)

      Bowlby認為,在嬰兒期,依戀是個體想要與其照料者之間建立起緊密情感聯(lián)結的一種普遍需求,這種情感聯(lián)結可以在面臨危險情形時為個體提供安全感,并且?guī)椭鷤€體發(fā)展出一種體察他人和與人交往的能力[1]。后來,研究者在成人的浪漫關系中也發(fā)現(xiàn)了類似的情感聯(lián)結模式,并提出成人依戀的概念。依戀被認為是貫穿人一生的一個過程,幼年時期的親密關系及與之相關的經(jīng)歷會影響到個體成年后的心理健康水平。在Berman和Sperling[2]對成人依戀的定義中,他們明確指出了身心健康需求在依戀關系中的重要性,將成人依戀定義為“個體一種穩(wěn)定的傾向,促使個體去接近他主觀所認為的能夠為其提供滿足生理和心理安全感的特定對象”。

      一、安全依戀與不安全依戀的概念及區(qū)分

      在嬰幼兒時期,當個體面臨威脅時依戀對象如果總是能夠積極地表示回應并且提供支持,那么個體在依戀關系中就會獲得安全感,并且逐漸發(fā)展出對于人際的信任感。在依戀關系中,依戀對象的可獲得性、敏感性、高度回應以及關愛,是安全依戀形成的必要條件,而依戀對象對于個體需求的長期忽視、不敏感或者消極回應,則可能會導致不安全依戀關系的形成。

      (一)依戀類型的劃分

      在成人依戀的分類方法中,除了參照母嬰依戀類型來劃分成人類型以外,目前使用最多的劃分方式是用焦慮和回避兩個維度來界定依戀類型[3]。焦慮和回避是與依戀有關的兩種對立的情感。以依戀焦慮為主要特點的個體(依戀焦慮者)在依戀關系中極其渴望獲得對方的關注和回應,但又不夠信任對方,由于總是擔心遭到拒絕而更加猛烈地向對方尋求親密感;以依戀回避為主要特點的個體(依戀回避者)對他人存在消極看法,他們傾向于同依戀對象保持一定的距離,從言語上否認自己對親密關系的需求,更多地依靠自己而非他人。而沒有明顯的依戀焦慮和回避的個體(安全依戀者)對自我和他人都有著更加積極的認知,在接受他人幫助和給予他人幫助方面都能夠更加有效和自如[4]。

      (二)安全依戀的運作機制

      安全依戀以安全基地圖式的激活和安全內部工作模式的啟動為運作機制。依戀的內部工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 IWM)是嬰兒期個體在與主要照料者(依戀對象)互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和建立起來的對他人和自我的一種心理表征,它包含對他人的看法和對自己的看法兩個方面的內容。具體而言,在依戀的內部工作模式中,個體一方面會評估他人是否能夠敏感地捕捉自己發(fā)出的求助信號、他人是否可獲得以及及時為自己提供支持和幫助;另一方面,個體會通過他人的表現(xiàn)來評估自己是否值得被關愛、被照顧。如果依戀對象總是能夠敏感地覺察到個體的需求并及時作出回應,個體就有可能逐漸發(fā)展出他人是可信任的、可依靠的,自己是值得被愛的這樣一種安全的內部工作模式。安全基地圖式(secure base script)是依戀內部工作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個體在自己的不斷經(jīng)歷中,會對過去的經(jīng)歷進行歸納總結,相似的經(jīng)歷會被歸納為同一種圖式。在個體早期依戀經(jīng)歷中,如果總是能夠在需要時得到依戀對象的關愛、照顧和支持,那么有關依戀的經(jīng)歷就會以安全基地圖式的形式存在于個體的記憶中。由此可見,安全依戀是基于個體早期安全的依戀經(jīng)驗而進行運作的,對安全依戀的積極體驗導致了個體對自我及他人持有積極的看法。

      (三)不安全依戀者的行為模式

      個體在面對威脅時會向依戀對象尋求支持和舒適感,在依戀理論中,此行為被稱為初級依戀策略。而當個體無法有效獲得依戀對象的支持從而產(chǎn)生了不安全感時,初級依戀策略就失效了,這時個體就只能啟用其他依戀策略,這時的策略被稱為次級依戀策略,它是一種非安全依戀防御機制。

      次級依戀策略有兩種,一種是采取過度激活的應對方式,即當個體在無法獲得依戀對象的回應時反而更加猛烈地強化對于親密感的尋求,這是依戀焦慮者慣用的策略,他們對于依戀對象存在過度的依賴,而對于自己有消極的看法,認為自己弱小無助,對情感缺乏控制能力。另一種是采取抑制激活的應對方式,即當個體在無法獲得依戀對象的回應時主動放棄了對于親密感的尋求,并以轉移注意力等消極防御措施來逃避依戀對象。這是依戀回避者通常采取的策略,因為過去的依戀經(jīng)歷帶來的挫折使他們相信,尋求幫助的結果是令人失望的,想要獲得親密感是錯誤和危險的,因此他們不再尋求幫助,而是傾向于獨自處理面臨的困境。Bowlby將抑制激活策略稱作“強迫性的自我依賴”(compulsive self-reliance)[5]。

      研究已經(jīng)證實,依戀的安全性不僅會影響個體如何處理依戀對象的情緒,它還可能會預示個體與陌生人的交往方式,以及個體在應對各種情緒和事件時所涉及的情感過程[6],而這些都與個體的心理是否能夠健康發(fā)展密切相關。

      二、安全依戀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在依戀理論中,安全依戀關系所帶來的安全感被認為是促進人類發(fā)展的基本力量,安全依戀對個體身心健康和自我實現(xiàn)都可以產(chǎn)生積極影響[4]??傮w來說,由于安全依戀者對自我和他人均持有積極的看法,在情緒調節(jié)方面具有較強的能力,因此他們通常擁有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研究表明,安全依戀者在癥狀自評量表(SCL-90)中除“軀體化”以外的各項因子的得分上均低于不安全依戀者,表明安全依戀者總體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不安全者,他們更加自信、獨立,并擁有較高的自我效能感[7]。

      (一)安全依戀對情緒的影響

      一項早期的研究考察了不同類型依戀者在婚姻關系中的情緒體驗,發(fā)現(xiàn)與處在平穩(wěn)婚姻關系中的個體相比,正在經(jīng)歷離婚的個體會體驗到更痛苦的情緒,而這一點只在不安全依戀者身上體現(xiàn)出來,安全依戀者的情緒并不會受到婚姻狀態(tài)的影響[8],這說明安全依戀可以對抗外在威脅性事件為個體帶來的消極影響。安全依戀的這種緩沖器作用在另外的研究中也得到了證實,比如在威脅生存的極端情況下,安全依戀可以降低個體患心理疾病的風險[9],而當遭遇喪親事件后,安全依戀也可以幫助個體更快從悲痛情緒中解脫出來[10]。安全依戀之所以能對個體產(chǎn)生保護,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安全依戀者在面對問題時,能夠通過對情緒誘發(fā)事件進行認知重評等方法有效減少自身的消極情緒,增加自己的積極情緒[4];另一方面,可能由于依戀安全者對社會支持具有較強的領悟能力,而如果個體感受到自己受到良好的社會支持,則較不容易表現(xiàn)出心理問題。

      有研究者指出,依戀安全與較高的關系滿意度有關,親密的關系和行為會令安全依戀者感到舒服,他們在人際關系中有更多的自我表露,對他人的態(tài)度更開放,會花精力去建立自己的社會關系,對于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會更積極樂觀地去面對[11]。安全依戀者的積極情感體驗不僅限于從人際交往中獲得,他們在其他方面也能夠體驗到更積極的情感,比如有研究就發(fā)現(xiàn),個體的安全依戀程度越高,其學業(yè)成績焦慮越小[12]。這說明安全依戀對個體心理健康所產(chǎn)生的積極影響已經(jīng)超越了依戀或關系本身的范疇,延伸到了個體經(jīng)歷的其他方面。

      對依戀安全性和心理健康關系的探討,還專門針對了一些特殊的人群,比如對老年人群體進行的研究表明,安全依戀與老年人的社會孤獨呈顯著負相關,與他們的情感孤獨也呈顯著負相關[13]。另有研究對曾參加過戰(zhàn)爭的退伍老兵的依戀類型和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探究,發(fā)現(xiàn)安全依戀對老兵的心理健康有顯著的積極影響,相比于不安全依戀者,這些人更不容易出現(xiàn)創(chuàng)傷后應激癥狀、精神痛苦、過量飲酒等問題[14]。

      (二)安全依戀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依戀是影響個體主觀幸福感的一個重要因素,而主觀幸福感是標識個體心理健康的重要內容。研究表明,安全依戀在個體的主觀幸福感提升上會起到積極作用[15]。這是因為:一方面,安全依戀者擁有積極的自我模型,這使得他們能夠擁有較高的自信水平,并有利于他們有效利用社會支持,建立較為完善的人際關系網(wǎng)絡;另一方面,依戀安全者擁有積極的他人模型,這使得他們能夠有效地尋求并獲得他人的支持和幫助,從中獲得更高的自信和自尊水平、更強的愉快感和歸屬感等,這些積極的情感使得安全依戀者的主觀幸福感維持在一個較高水平上。值得一提的是,安全依戀者并不是沒有負性情感體驗,相反,正因為安全依戀者能夠主動尋找和利用他人的支持,因而他們對外界的探索會更加豐富,這樣一來,他們體驗到負性情感的可能性會更大,只不過積極的認知模式會發(fā)揮優(yōu)勢作用,使得負性情感的消極影響得以下降和消解。

      通常情況下,情感支持與更高水平的主觀幸福感有關,而物質支持與個體主觀幸福感的下降有關[16]。但針對老年人群體的研究發(fā)現(xiàn),依戀類型在家人支持和主觀幸福感之間起著調節(jié)作用。對于安全依戀的老年人而言,接收到家人更多的情感支持會對其主觀幸福感產(chǎn)生更積極的影響,而家人所提供的物質支持對其主觀幸福感產(chǎn)生的消極影響會更小[16]。由此可見,在面對他人所給予的支持時,安全依戀者可能會擁有一種更加包容的心境,這無疑有助于他們的主觀幸福感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

      (三)安全依戀啟動對心理健康的積極作用

      安全依戀啟動指在人為創(chuàng)設的實驗條件下啟動有關他人的安全依戀表征,對于個體來說,這可以促進其安全感的獲得,起到舒緩情緒的作用,與在真實情況下與有效依戀對象進行互動所產(chǎn)生的效果是一樣的。具體啟動方式包括閾下呈現(xiàn)代表依戀對象可得性的圖片(如伴侶牽手并相互注視的圖片)、依戀對象的名字、可提高依戀安全性的情緒面孔圖片等,這些方法成功實現(xiàn)了提升個體情緒的作用[17]。

      安全依戀啟動的研究對象不僅限于心理健康的人群,而且對于心理異常個體的安全依戀啟動也被證實具有臨床上的實踐意義。例如對于患創(chuàng)傷性應激障礙的個體,安全依戀啟動作為一種象征性的激活安全依戀表征的方法,對于舒緩患者的情緒、降低他們對于創(chuàng)傷信息的敏感性等方面都具有積極的作用[18]。此外,還有研究關注了安全依戀啟動對患進食障礙個體的影響[19]。從依戀的視角來看,進食障礙是由于同拒絕性的依戀對象之間的不良互動所導致的,它與不安全的依戀內部工作模式以及在調節(jié)壓力和應對人際關系的方式上存在問題有關[17]。從這個角度出發(fā),如果提升依戀關系中的安全感,則應該可以預示進食障礙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有關研究結果的確支持了這樣的設想,發(fā)現(xiàn)安全依戀啟動對患進食障礙女性的不良認知反應有改善作用[19]。

      由此可見,安全依戀啟動可以增強個體的安全感,因而能夠維持個體的情緒平衡和適應能力[17],即便對于心理異常的人群,安全依戀啟動也同樣適用,這對改善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是一種啟示。

      三、不安全依戀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曾有研究表明,78%的精神病患者、75%的抑郁癥患者、84%的焦慮癥患者、84%的物質成癮者、93%的攝食障礙患者以及92%的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都被評定為不安全依戀者[20]。而更進一步來看,依戀焦慮和依戀回避對于個體心理健康的影響是不同的。

      (一)依戀焦慮與心理健康

      依戀焦慮者總是過分卷入與親密關系有關的痛苦情緒中,他們對自身價值進行否定,并且對他人的可得性和回應度表現(xiàn)出過分的關注。依戀焦慮對心理健康的多個方面都有消極影響,比如可能會導致個體產(chǎn)生抑郁、強迫以及人際敏感性的增強等,依戀焦慮者在遭遇負性事件時會體驗到更多的壓力感,并擁有更多與威脅有關的焦慮情緒[21]。在這種情況下,依戀焦慮者會對自我產(chǎn)生懷疑,他們會通過更大的努力來喚起他人的關注和支持,而這樣做反而會使其不安全依戀狀態(tài)進一步強化和放大。通常情況下,依戀焦慮者對情緒狀態(tài)的關注超過了對問題本身的關注,他們所采取的應對策略也是針對自身的情緒狀態(tài)而展開的,而情緒應對的有效性則又直接關乎心理健康水平的獲得。

      有研究專門針對外來移民開展了依戀類型和對本土文化適應能力方面的研究,發(fā)現(xiàn)外來移民的依戀焦慮水平越高,其由于文化的不適應而帶來的壓力水平就會越高[22],從而對心理健康狀況構成直接威脅。有一些研究考察了依戀焦慮與個體對喪親事件(bereavement)的應對,發(fā)現(xiàn)經(jīng)歷喪親事件后,依戀焦慮者會體驗到強烈的孤獨情感和心理壓力,他們更有可能出現(xiàn)創(chuàng)傷后應激癥狀,嚴重的還會出現(xiàn)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等問題[23]。除此之外,在喪親事件的應對上,依戀焦慮還會加重個體的悲痛癥狀,而依戀焦慮者對于關系的依賴則會增加患復雜性哀傷障礙的風險[24]。

      (二)依戀回避與心理健康

      相較于依戀焦慮對心理健康的威脅,依戀回避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更為復雜。

      由于依戀回避者對情緒性信息總是采取一種抑制性的應對方式,他們回避社會交往,否認親密感,缺乏辨別和描述自我情感的能力,這導致他們將各種情緒信息不加區(qū)分地統(tǒng)統(tǒng)排除在自身以外,這樣一來,負性的情緒體驗以及與依戀有關的心理困擾就不容易影響到他們。有研究發(fā)現(xiàn),依戀回避者的焦慮、抑郁等情緒表現(xiàn)不明顯,依戀回避程度與SCL-90心理癥狀各因子及總分均無顯著性相關[21],并且依戀回避者的主觀幸福感水平與依戀安全者沒有顯著差異。甚至有研究表明,依戀回避將有助于提升個體在重大負性事件中的心理彈性,幫助個體進行情緒恢復[25]。盡管如此,但并不能下結論說依戀回避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較高,因為雖然依戀回避者對消極情感的否認和對情感的表達抑制可以避免發(fā)生情感卷入,但他們的回避行為只能實現(xiàn)對其自身的過度保護,卻并不能徹底消除消極情緒。事實上,依戀回避者遠達不到依戀安全者那種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較之依戀安全者,依戀回避者更容易抑郁、更容易體驗到社會孤獨和情感孤獨[13]。Meier等[16]發(fā)現(xiàn),與心理彈性的提升完全相反,不管是否經(jīng)歷重大負性事件,依戀回避都會對個體的心理健康狀況造成損害,并且負性事件的嚴重程度越高,依戀回避者的抑制和否認策略的有效性就會越低。

      雖然依戀回避者對親密感感到不舒服,對情緒表達進行抑制,并且面臨困境時總是表現(xiàn)出“強迫性的自我依賴”,但當依戀回避者在回憶幼年痛苦的依戀經(jīng)歷時,他們的皮膚電傳導增強,這表明其雖抑制表達,但實際上卻體驗到較高的焦慮水平[26]。另一項研究記錄了依戀回避者對負性情緒信息進行回憶時其生理指標的變化,發(fā)現(xiàn)依戀回避者在回憶有關人際沖突或分手事件時,心舒期縮短[27],表明這類事件使他們感受到了壓力。除了上述研究的發(fā)現(xiàn),即有關依戀的自傳體記憶會對依戀回避者的心理帶來困擾之外,童年期的特殊經(jīng)歷也可能對依戀回避的形成和個體的心理健康產(chǎn)生影響,比如童年有過留守經(jīng)歷的個體,其依戀回避程度普遍高于沒有留守經(jīng)歷的個體,并且其主觀幸福感水平更低[28]。

      上述研究證實,依戀回避者是一個矛盾的集合體,他們對情感的體驗和表達是不一致的。而關于依戀回避對個體心理健康的影響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學界亦存在矛盾和爭論。

      四、對未來研究的展望

      綜上可見,安全依戀對于個體的心理健康發(fā)展具有適應性的價值,而不安全依戀對個體心理健康的影響尚無統(tǒng)一的結論,但大量研究都指向不安全依戀對個體心理健康不良發(fā)展的導向性作用。在當前研究的基礎上,未來的研究還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深化:

      第一,探討依戀安全性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群體差異。目前關于依戀類型性別差異的研究發(fā)現(xiàn):男性比女性更多回避,女性比男性更多焦慮,依戀類型的性別差異在社區(qū)樣本中比在大學生樣本中表現(xiàn)得更加明顯,而在網(wǎng)絡調查中依戀類型的性別差異則呈現(xiàn)出相反的趨勢,而且男女的差異更?。怀嘶跇颖静町惐憩F(xiàn)出的依戀的性別差異之外,地域差異也對依戀的性別差異有影響;此外,對年齡因素的考察發(fā)現(xiàn),依戀類型的性別差異在成年早期達到了峰值[29]。然而,依戀類型性別差異對男女心理健康是否會造成不同的影響卻并未受到關注,而這種差異對探討心理問題的形成以及心理健康狀況的改善是有價值的,未來可以考慮從這個角度開展研究。

      第二,探討依戀安全性與心理健康關系的文化差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對依戀安全性的理解可能是不一樣的,比如中國文化強調含蓄和隱忍,直接的情緒表達和自我揭露是不受鼓勵的,因此在親密關系上中國人不像西方人那樣開放,而是傾向于間接表達情感,而這種方式在西方文化中可能就會被理解為對情感的抑制或者依戀回避。此外,依戀理論雖然具有普遍的適用性,但它畢竟是西方人提出的理論,其中安全依戀的運作機制強調對支持和幫助的有效尋找,而中國文化對獨立、堅忍等個性品質通常是進行鼓勵的,這種基于文化觀念上的差異可能會對依戀安全性差異的形成產(chǎn)生影響,進而影響群體心理結構的建立及其心理健康的發(fā)展。

      第三,探討不安全依戀獲得改變的可能性以及這個過程對個體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雖然依戀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內部工作模式,但沒有任何事實或證據(jù)表明,依戀心理狀態(tài)一旦形成就無法改變。許多研究都發(fā)現(xiàn),生命中的一些特殊事件會導致成人依戀方式的重大或徹底的改變,例如婚姻變化、壓力事件等。通常來說,不安全依戀比安全依戀更容易發(fā)生改變[30]。對于安全依戀者來說,雖然其安全依戀的運作機制中所涉及的安全基地圖式是相對固定的,但他們也不總是遵循向積極的社交目標趨近的模式,有研究就發(fā)現(xiàn)在依戀安全者身上同時具備社交趨近動機和社交回避動機[31]?,F(xiàn)有研究針對依戀安全性變化的探討還鮮有涉及,而對于這種變化是否以及如何對心理健康帶來影響則更缺乏關注,尤其是不安全依戀的改變是否會導致個體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這對于臨床應用是很有價值的,未來的研究可以在這方面作出努力。

      猜你喜歡
      幸福感對象個體
      神秘來電
      睿士(2023年2期)2023-03-02 02:01:09
      7件小事,讓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好日子(2022年3期)2022-06-01 06:22:10
      奉獻、互助和封禁已轉變我們的“幸福感”
      英語文摘(2020年11期)2020-02-06 08:53:32
      關注個體防護裝備
      勞動保護(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攻略對象的心思好難猜
      意林(2018年3期)2018-03-02 15:17:24
      基于熵的快速掃描法的FNEA初始對象的生成方法
      區(qū)間對象族的可鎮(zhèn)定性分析
      個體反思機制的缺失與救贖
      學習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學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
      崇左市| 阿坝| 淮安市| 嘉峪关市| 于都县| 定日县| 遂昌县| 卫辉市| 涞源县| 太仓市| 屏山县| 罗城| 廊坊市| 芜湖县| 界首市| 湖南省| 炎陵县| 富平县| 扎鲁特旗| 修水县| 茂名市| 成都市| 凤庆县| 府谷县| 基隆市| 定西市| 岐山县| 康马县| 平阴县| 绍兴县| 通河县| 卓资县| 高碑店市| 谢通门县| 巩留县| 米林县| 康定县| 上蔡县| 乌兰察布市| 鄂托克旗| 枣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