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金輝
河南省是我國小麥的種植大省,該地區(qū)小麥在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些年來,隨著農業(yè)產業(yè)結構不斷調整,小麥種植面積呈現縮小趨勢,進一步提高單位面積內的小麥產量,就成為現階段需要重點攻可的難題。但在小麥長期種植過程中,很多農民群眾一直沿用傳統(tǒng)種植模式,栽培管理不合適,使得小麥田間病蟲害呈現加重發(fā)生的趨勢,某些小麥病蟲害的滋生與蔓延,會嚴重影響到小麥的種植效益。對此,政府部門和農業(yè)種植部門應該高度重視該項問題,積極推廣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保證小麥優(yōu)質高產,有效促進農業(yè)產業(yè)的發(fā)展。本文主要結合多年來的工作經驗,就小麥種植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策略進行了分析,現將具體研究內容介紹如下:
1、小麥種植技術
1.1土壤翻耕
小麥種植之前,應該對種植地進行翻耕處理,提高土壤疏松程度,為小麥生長奠定堅實基礎。近年來,小麥種植過程中,由于農民群眾沒有制定科學的輪作制度,在同一個地塊中連續(xù)多年種植小麥,同時也存在施肥不科學的問題,大量化肥的施入,使得土壤嚴重板結。土壤板結會影響到小麥根系,向著縱深化方向生長,小麥在生長中后期,很容易因為大風或雨水而出現倒伏。因此,在播種之前,通過對小麥進行適當的翻耕作業(yè),能夠有效提高耕作層的深度,疏松土壤,避免土壤板結,為小麥根系深入土壤提供條件。一般情況下,結合田間土壤耕作層的深度,科學翻耕,翻耕深度通??刂圃?0~25cm。針對離地層較淺的種植地,每間隔2~3年,使用深松機進行一次全面深松作業(yè),打破犁底層,增強土壤蓄水保墑能力。土壤翻耕還應該和底肥施入有效結合。底肥施入應該堅持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將混合好的化肥和有機肥撒在地表以上,隨翻耕一起深入地下。整地后還應該做好地面平整工作,確保田面疏松,多孔整齊,提高土壤的透氣能力和保濕能力,為小麥播種奠定堅實基礎。
1.2科學小麥品種選擇
最近幾年,我國小麥育種領域迎來了飛速的發(fā)展,不同系列的小麥品種不斷被培育出來。但是因為不同地區(qū)的氣候條件,種植制度存在不同,不同生育期的小麥品種,在不同地區(qū)所表現出來的生產能力存在很大差異性。在播種之前應該科學選擇小麥品種。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如降雨氣候,土壤條件,種植制度,選擇抗病性能優(yōu)異,生產潛力大,適應能力強的小麥品種。在小麥品種選擇過程中,種植戶還應該確保小麥種子的純度和凈度。選種結束之后,應該對種子進行包衣處理,預防地下病害發(fā)生,提高小麥成活率和出苗率。
1.3完善工作方式
小麥生產過程中,為了提高產量和品質,應該制定合理的工作方式,科學輪作,這樣有利于降低田間病蟲害的發(fā)生率。如果連續(xù)多年在同一個地塊上種植日小麥,很容易導致土壤養(yǎng)分大量流失,土壤嚴重板結,土壤中的病蟲害數量不斷激增,為某些病蟲害的集中爆發(fā)流行提供條件,降低小麥產量和品質。對此,應該制定科學的輪作制度,將小麥與大豆、玉米、花生進行科學輪作,保障土壤的肥力,降低土壤中致病原的數量。此外,在小麥播種過程中,還應該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溫度,選擇適當的播種時間,確保播種時土壤溫度高于10度以上。隨著機械化的發(fā)展,小麥播種已經基本實現了機械化操作。在機械化播種之前,應該做好機械設備的調整工作,確保播種深度和行距合理,保證播種均勻,下籽均勻,以確保小麥出全苗。播種過程中還應該確定科學的播種量,避免過多種過大或過小而影響到群體密度,降低小麥產量。
1.4科學施肥
在小麥不同生長發(fā)育階段,對養(yǎng)分的需求存在很大差異性。對此種植戶應該根據小麥不同生長階段的需肥情況,科學施肥,保障小麥生長發(fā)育所需要的各種養(yǎng)分。小麥種植之前應該施入有效的底肥。一般情況下,每畝施入完全腐熟的農家肥2000~3000kg,復合肥50kg,磷肥和鉀肥各10kg。在小麥出苗之后,應該科學做好追肥工作,尤其是應該重點做好小麥拔節(jié)期到抽穗期的追肥工作。追肥主要以氮肥為主。此外,小麥苗齊還應該結合田間生長情況,看苗追肥。針對葉子細弱,葉片發(fā)黃的種植地,在入冬前結合灌溉施入適量尿素或氮肥。針對葉子濃綠,小麥生長旺盛的種植地一般在苗期不需要進行追肥。
1.5科學灌溉
小麥的產量和品質與灌溉是否充分密不可分。小麥生長期間,尤其是小麥開花期到灌漿期,很難保證降雨量的充足和適量。因此要結合田間的濕潤情況,及時灌溉。小麥進入生長關鍵期后,一定要結合田間的墑情,發(fā)現缺水應該及時灌溉,保證小麥水分供給充足。進入夏季降雨高峰期后,應該做好田間排灌工作,避免田間濕度過大引起小麥倒伏,從而影響小麥產量。
2、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措施
小麥常見的病蟲害主要有紋枯病、白粉病、蚜蟲、吸漿蟲,針對這些病蟲害,在做好農業(yè)防治工作的同時,要結合田間發(fā)病情況,當小麥病蟲害達到藥物防治標準后,應該選擇針對性藥物進行科學防治。首先,農業(yè)防治。小麥種植過程中,農業(yè)防治是常用的病蟲害防治手段。小麥播種之前,應該結合田間病蟲害發(fā)病情況,請選擇小麥品種,科學藥劑拌種。小麥出苗之后,應該做好田間中耕除草工作,及時將田間埂上溝邊的雜草去除,減少病蟲害的寄生場所。同時還應該營造良好的群體密度,避免田間密度過大或過小,確保田間通風良好,光照充足,及時灌溉;其次,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措施主要用于小麥蟲害的防治,結合某些害蟲的趨性,通過在田間懸掛振頻式殺蟲燈,懸掛黃板,來殺滅害蟲成蟲,減少田間病蟲害基數,提升防治效果;再次,生物防治。向田間釋放害蟲天敵,利用害蟲天敵來消滅這些病蟲害提高防治效果。同時還可以利用某些生物制劑,來預防小麥病蟲害;最后,化學防治。當田間小麥病蟲害發(fā)生率達到防治標準后,應該選擇針對性的農藥進行防控。小麥紋枯病在發(fā)病初期可以選擇使用5%井岡霉素40g,或30%苯甲·丙環(huán)唑10g,或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15g,或10%苯醚甲環(huán)唑水分散粒劑20g,兌水45kg,進行田間噴霧,間隔10~15天使用一次,連續(xù)使用2~3次,具有很好的效果。小麥白粉病發(fā)生初期,可以選擇使用粉銹寧有效成分7~10g,或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100g,或用12.5%禾果利可濕性粉劑20~30g,兌水50kg進行田間噴霧,將擇期到十天使用一次,連續(xù)使用2~3次。小麥吸漿蟲可以選擇適用2.5%的溴氰菊酯3000倍液,或40%的殺螟松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小麥蚜蟲可以選擇使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80ml、20%百蚜凈60ml、40%保得豐80ml、2%蚜必殺80ml,兌水50kg,進行田間噴霧,效果顯著。
(作者單位:462400河南省漯河市舞陽縣馬村鄉(xiāng)農業(yè)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