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寶民
曾經(jīng)讀過一些當代文人懷念宋朝的文章,表達出了愿意生活在宋朝的強烈愿望,那么,為什么文人都愿意回到宋朝呢?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一點,是因為在歷朝歷代中,宋朝對讀書人是最寬容的,所以才讓讀書人心向往之。
相對于動輒大興文字獄的清朝,宋朝可謂是文人的天堂。在兩宋時代,幾乎沒有文字獄,知識分子可以自由地上書言事、批評時政,盡管有時言論過激,但也不必擔心因言獲罪。為什么宋朝對知識分子這么寬容呢?這要從宋朝立國說起,眾所周知,宋太祖趙匡胤原是后周大將(禁軍殿前都點檢),后來依靠手中的軍權(quán),發(fā)動陳橋兵變,奪了柴家的江山,坐了天下,因此,趙匡胤對擁有兵權(quán)的武將特別不放心,處處提防,所以整個宋朝重文輕武,武將處于文官的節(jié)制下。但趙匡胤對文人卻很信任,他認為文人只是寫寫字、發(fā)發(fā)牢騷,手中沒有兵,所以對政權(quán)構(gòu)不成威脅。正因如此,趙匡胤在坐定天下以后,頒布了“祖宗家法”,據(jù)北宋葉夢得在《避暑漫抄》中記載,“祖宗家法”被刻于碑上,共三條,其中的第二條就是關于讀書人的,內(nèi)容是:“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要子孫后代共同遵守。由此可見,宋朝統(tǒng)治者對知識分子寬容,是從老祖宗那里定下的規(guī)矩,在祖宗之法不可違的封建時代,這樣的規(guī)矩對子孫當然有著極強的約束力。
宋朝皇帝不但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他們并不是擺擺樣子、做做表面文章,而是身體力行,把規(guī)定落實到了實處。王君玉在《國老談苑》中曾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有一回,趙匡胤設宴招待各位大臣,有一個叫王著的翰林學士,喝醉了,大吵大鬧,趙匡胤便命人將他扶出去休息,但王著卻不肯走,放聲痛哭,左右的人硬把他攙扶出去了。第二天,有人就上奏趙匡胤,說:“王著逼宮門大慟,思念世宗”。意思是說,王著之所以大哭,是在思念周世宗(即柴榮,前朝皇帝)。王著到底是不是因為思念周世宗而大哭?沒有真真憑實據(jù),只是一種猜測,但沖他的表現(xiàn),如果硬給安上這么個罪名,也不是沒有道理,在皇權(quán)專制的封建時代,這是個很大的罪名。可是,趙匡胤看到這份奏折后,卻輕描淡寫地說:“王著這個人,不過是一個酒徒,世宗在世時我就了解他。他只是一介書生,就是真的哭世宗,又能怎樣呢?”王著因此撿了一條命,官還照當不誤,可見宋朝對士大夫是真的很寬容。
還有一件事,也能說明宋朝皇帝對讀書人的寬容,這件事發(fā)生在宋仁宗在位期間,當時,四川有一個年紀已經(jīng)老大不小了的書生,給成都太守獻了一首詩,詩中有這樣兩句:“把斷劍門燒棧閣,成都別是一乾坤?!背啥继卣J為首詩的意思是煽動造反,便把這個書生抓了起來,押送到京城,交給皇帝懲治。仁宗仔細詢問了案由,說:“此乃老秀才急于仕宦而為之,不足治也??墒谝运緫魠④姡焕迨聞?,處于遠小郡?!币馑际钦f,這個書生是因為年紀大了,還沒有當上官,著急了,不能因此就治他的罪,可以給他一個小官當!你看,仁宗皇帝多么仁愛,不但沒追究這個書生的責任,還替他開脫,還給他安排了個工作,試想一下,如果換成雍正或乾隆那樣的皇帝,一句“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都能導致血流成河、家破人亡,寫出這樣的“反詩”的老秀才還活得了嗎?
當然,宋朝也不是一個讀書人沒殺過,宋高宗時代,殺了一個讀書人,此人就是學生領袖陳東。靖康之變后,趙構(gòu)即位,起用李綱為宰相,負責抗金。但宋高宗不敢堅決抗金,對主張“直搗黃龍、迎回二帝”的李綱心懷忌憚,不久就罷免了李綱的職務,而且謀劃南逃。太學生陳東便上書趙構(gòu),請求留下李綱;請求宋高宗親征北伐,以迎回二帝;請求高宗回到東京,不要南逃;請求高宗罷免不圖進取的黃潛善等人……此時,有一個叫歐陽澈的平民,也給高宗上書,內(nèi)容和陳東大致相同,黃潛善就建議高宗將陳東和歐陽澈殺掉,以維護政局穩(wěn)定,免得引起大規(guī)模群體姓事件。宋高宗為一己之私,決定殺掉陳東等人, 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年)八月二十五日,陳東與歐陽澈一起被殺,太祖趙匡胤定下的不殺讀書人的祖宗家法被破壞了,陳東成了宋朝唯一一個因上書言事被殺的讀書人。
雖然如此,宋朝對知識分子是最寬容的,這也正是令讀書人心向往之的原因所在。
編輯/林青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