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圃
(三明學院閩學研究中心,福建三明,345000)
朱熹的易學思想在其理學思想體系中占有核心地位。他在《周易本義》中,運用“理一分殊”方法對《周易》(以下簡稱為《易》)進行重新解讀,力求恢復《易》之本義,以糾正漢唐以來解《易》的弊端。這一方法,既是其易學方法的核心,也是其理學思想的方法論基礎。
“理一分殊”這一概念,最初是在程頤與其弟子楊時討論張載《西銘》的主旨時提出的。這是張載書于學堂“雙牗”之上的一篇銘文,又名《訂頑》,意在訓勉學生,僅三百余字?!段縻憽分性唬?/p>
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賢,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殘疾、惸獨、鰥寡,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也。[1]
二程對《西銘》推崇倍至。程顥曾說,張載此文筆力深厚,他人無法做到,更斷言自孟子之后學者無人能比。程頤也說:“醇然無出此文也,自孟子后,蓋未見此書?!盵2]37作為程頤的得意門生,楊時自然對《西銘》十分重視。他在閱讀此篇時向程頤提出疑問:“《西銘》之書,發(fā)明圣人微意至深。然而言體而不及用,恐其流遂至于兼愛?!盵3]楊時認為張載只稱乾坤為父母,而未談及血緣之父母及兄弟親族,即只談仁之體,未談人之用,脫離了具體的仁愛,這與墨子的“兼愛”思想相似。針對楊時的疑問,程頤作書答到:
《西銘》之為書,推理以存義,擴前圣所未發(fā),與孟子性善養(yǎng)氣之論同功,豈墨氏之比哉?《西銘》明理一而分殊,墨氏則二本而無分。分殊之蔽,私勝而失仁;無分之罪,兼愛而無義。分立而推理一,以止私勝之流,仁之方也。無別而迷兼愛,至于無父之極,義之賊也。子比而同之,過矣。且謂言體而不及用。彼欲使人推而行之,本為用也,反謂不及,不亦異乎?[2]609
程頤指出,《西銘》所指與墨子兼愛思想不同。《西銘》以乾坤為父母,指出天地是人以及萬物的父母,有生之類,無物不然,所謂理一也。然大君、宗子、大臣及自家父母自然有差別,人各親其親,各子其子,便是“分殊”。墨子之兼愛說則二本而無分,“二本”即“愛無等差”?!皭蹮o差等”消除了倫理分位上的親疏差異性,兼愛無分也不符合人性的真實,否定親疏、貴賤之差異,這樣的倫理規(guī)范是虛偽的,即是“兼愛而無義”。經(jīng)程頤書信的啟發(fā),楊時始豁然無疑。
在這封信中,程頤用“理一分殊”概括張載《西銘》之主旨。有學者指出,《西銘》之主旨用“理一分殊”概括欠妥,且程頤是借《西銘》闡述自己的主張。[4]至少《西銘》中并無明顯的“理一分殊”思想。程頤是借《西銘》闡釋自己關于“仁”“義”的思想,他顯然是從倫理學意義上使用“理一分殊”。其后楊時曾說:“天下萬物,理一分殊,知其理一,所以為仁;知其分殊,所以為義?!盵5]332這也說明程頤是從道理倫理的角度使用這一概念。
“理一分殊”思想提出之后,便成為一個重要概念,為宋代理學家所重視。正如《宋史·道學傳一》所載:“兩漢而下,儒學幾至大壞,千有余載,至宋中葉,周敦頤出于春陵,乃得圣賢不傳之學,作《太極圖說》《通書》,推明陰陽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于人者,晾若指掌。張載作《西銘》,又極言“理一分殊”之旨,然后道之大原出于天者,灼然而無疑焉”[6]。此段話很好地說明“理一分殊”在理學中的根本性作用。
朱熹對“理一分殊”思想的接受首先來自于李侗。他在吸收李侗及前人思想的基礎上,真正將“理一分殊”上升到本體論和方法論的高度。期間,朱熹的思想經(jīng)歷了一個曲折的發(fā)展變化過程。
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朱熹赴同安任主簿途中與李侗首次相見。這次會面對其思想轉變產(chǎn)生重要影響。朱熹大談其近十年間所學的禪學思想,李侗則對曰:“天下理一而分殊,今君于何處騰空理會得一個大道理,更不去分殊上體認?”[7]針對朱熹的言論,李侗指出朱熹存在空談理論,而對眼前事卻說不出道理的問題。李侗還說理無甚高妙,只需在平常生活中著實理會,便自見理,也即是要求朱熹從“分殊”體會“理一”。朱熹問為學門徑,李侗指出應只看圣賢書目。這次會面對朱熹的佛老思想是一個巨大的沖擊。他后來曾說當時對李侗的批評“心疑而不服”,但是其內(nèi)心已經(jīng)開始對佛老之學進行反思。
朱熹在任同安主簿期間,雖對李侗之言心有抵觸,但在作官之余已經(jīng)開始按照李侗之言讀圣賢之書。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朱熹讀《論語》的《子夏》章有所感悟。他后來回憶:“某少時都看不出,將謂無本末,無大小,雖如此看,又自疑文義不是如此。后來在同安作簿時,因睡不著,忽然思得,乃知卻是有本末小大?!盵8]1207朱熹與其弟子也曾討論此章。有弟子問道“灑掃應對”章程子四條時,朱熹答道:“此最難看。少年只管不理會得‘理無大小’是如何?!蛟谕矔r,一日差入山中檢視,夜間忽思量得不如此。其曰‘理無大小’,無乎不在,本末精粗,皆要從頭做去,不可揀擇,此所以為教人有序也?!盵8]1207可見,朱熹在讀論語時,已經(jīng)開始體悟李侗提出的“理一分殊”思想,從“無本末,無大小”體會到“事有大小,理無小大”。世間事物雖有小大精粗巨細,但其背后的理卻只是“一”。事有大小即是“分殊”,理無大小即是“理一”。朱熹開始用李侗的方法從“分殊”上體悟“理一”,而對佛老有“理一”無“分殊”的思想產(chǎn)生懷疑。這期間讀經(jīng)的體悟,直接促成了朱熹與李侗的第二次會面,并開始了二人的書信論學。
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朱熹開始與李侗書信往來問學。朱熹寫信訴說自己苦讀《孟子》“養(yǎng)氣”章中涵養(yǎng)用力的收獲,李侗在回信中指出“勿為他事所勝”,要從涵養(yǎng)處用工,從平常事物即“分殊”中體認“理一”。朱熹十幾年所學深受佛老影響,此信也是要求朱熹擺脫佛老主悟心學。這是因為這種學問追求直接悟道,直接從內(nèi)心體悟,缺少涵養(yǎng)工夫,無需應接事物,有“理一”無分殊。朱熹后來曾說:“昔聞延平先生之教,……凡遇一事,即當且就此事反復推尋,以究其理。待此一事融釋脫落,然后循序少進,而別窮一事。”[9]532朱熹開始慢慢接受李侗提出的從“分殊”上體認理一的涵養(yǎng)功夫,并于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底正式向李侗拜師求學。
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正月,朱熹與李侗再次會面,繼續(xù)討論“理一分殊”問題。李侗的學問主旨為“理一分殊”與主靜說,即從“分殊”中體認“理一”和從靜體悟道體。李侗曾指出佛老與儒道的根本區(qū)別所在,“吾儒之學所以異于異端者,理一分殊也。理不患其不一,所難者分殊耳?!盵5]354他意在引導朱熹以此為根據(jù)擺脫佛老的影響。此次會面,朱熹主要請教他在《論語》“一貫”章“一道貫忠恕”中“理一分殊”的理解,李侗答道:“忠恕正曾子見處,及門人有問,則亦以其所見諭之而已,豈有二言哉!”這次會談,朱熹“理一分殊”的思想基本確立。他曾明確指出一貫是體,忠恕是用,一貫之道是“理一”,忠恕是“分殊”。
李侗不僅主張“分殊”體認,也主張從“靜”中體認,即于靜處下功夫?!皩W問之道,不在多言,但默坐澄心,體認天理?!盵10]153李侗指出,默坐靜想既可培養(yǎng)浩然之氣,也可攝心專一,識認一理。靜中體認功夫加上分殊體認之功,即可達到識“道之全體”的灑然融釋之境。灑然之境,是對一理的融會貫通。朱熹此時并未達到這一境界,心中根深蒂固的禪學使他不自然地向內(nèi)體認空理,不能自覺從日用處體認事理。
紹興三十年(1160年),朱熹與李侗再次相見,討論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在日用間下功夫,達到灑然融釋的境界。這次會面是李侗提出的,他看出朱熹學問存在的問題,即于日用持守處未有盡合處,即未能融釋也。李侗要求朱熹“達觀廓然”,繼續(xù)從靜坐體認與分殊體認兩方面入手。一年之后,朱熹達到灑然融釋的境界。李侗在給羅宗約的信中指出:“元晦進學甚力,樂善畏義……吾黨鮮有?!巳藙e無他事,一味潛心于此。初講學時,頗為道理所縛;今漸能融釋,于日用處一意下工夫,若于此漸熟,剛體用合矣?!盵11]159朱熹將“理一分殊”從最初的倫理學指向提升到認識論、方法論的高度,終于從佛老心學轉向知行合一的儒教理學。
朱熹“理一分殊”的方法論確立后,緊接著轉向本體論建構。在注解《周易》而成《周易本義》的過程中,他使用的就是“理一分殊”的方法。這使“理一分殊”兼有本體論與方法論的意義。
對《周易》的研究發(fā)展到宋代,大抵分為象數(shù)派與義理派。象數(shù)派又發(fā)展出圖書之學,義理派則以程頤的《程氏易傳》為代表。朱熹學《易》及解《易》正是在這一學術背景下展開。他對這兩派各執(zhí)一端的做法都不贊同,既反對程頤過分注重義理而視象數(shù)為末流的解《易》之法,又反對一些易學家穿鑿附會專以象數(shù)解《易》的傾向。針對當時易學研究存在的問題,朱熹提出“易本卜筮之書”,糾正當時義理易與象數(shù)易的缺陷,指出應求經(jīng)文本義,從象、數(shù)、辭求義理,主張將卜筮、象數(shù)、義理三者相統(tǒng)一。
朱熹《周易本義》卷首九圖第一圖便是太極圖。“太極”是朱熹本體論的最高概念,具有本源性的地位。他指出,“太極只是一個‘理’字。”[5]114這一“理”總括天地萬物之理。朱熹認為,天地萬物紛然都是太極本體自然顯現(xiàn)的結果。朱子的“理”或“太極”乃形上的本體,它不可理解為“具體之物”。易中之理如何呈現(xiàn),是諸多易學家需要解決的問題,朱熹贊成以程頤為代表的義理派對易中之理的闡發(fā)。
程頤《程氏易傳》對朱熹影響很大。朱熹對程頤解《易》方法曾作出肯定的評價,指出“程先生《傳》亦佳”[11]。他認為程先生在釋《易》方面義理完備,文字恰當,無一絲欠缺,這既是優(yōu)點,也是缺點。朱熹對其義理的闡釋是肯定的,而對其闡釋的方法是否定的。他指出,“伊川見得個大道理,卻將經(jīng)來合他這道理,不是解《易》。”[8]1653這一評價,可謂直擊程頤易學的軟肋。朱熹指出,伊川解《易》直接闡發(fā)義理而不談象數(shù),這樣就把《易》中蘊含的無限道理限制了。因此,他在評價《程氏易傳》時講到:
《易傳》義理精,字數(shù)足,無一毫欠闕。……《易》本是卜筮之書,卦辭爻辭無所不包,看人如何用。程先生只說得一理。[8]1651
朱熹認為,《易》中包涵萬物之理,程先生于每一卦爻辭說一道理,所說義理完備,論說詳細,沒有絲毫缺陷。而這也僅是就三百八十四爻,說出三百八十四個道理。易理廣大悉備,無所不包,伊川解《易》仍然“只作得三百八十四般用?!盵8]1625朱熹指出,只有通過占筮,才能將《易》中之理揭示出來?!兑住分疄闀?,本為占筮而作。“方伏羲畫卦時,止有奇偶之畫,何嘗有許多說話!文王重卦作繇辭,周公作爻辭,亦只是為占筮設?!盵8]1622《易》為卜筮而作,因此要揭示《易》中之“理”,應從卜筮著手,才能求得《易》中之理,直接探求《易》之本義。
通過程頤與朱熹解《易》之《乾》卦可以看出二人解《易》方法的不同:程頤在解《乾》卦卦辭“乾:元亨利貞”時,一開始即直言“天道”,說:“乾,天也?!辈⒎Q:“夫天,專言之則道也?!盵12]695。而朱熹解釋此卦爻辭,則曰:“乾之名,天之象,皆不易焉?!盵13]30朱熹先指出乾之名是天之象,解《易》從象入手,不直接言天理?!吨芤壮淌蟼鳌分苯右粤x理解《易》,不重視卜筮和和象數(shù),從《易》中發(fā)揮義理,認為“理”都包含在《易》之中。與《周易程氏傳》不同,朱熹《周易本義》重視占筮,目的是為揭示《周易》之書的“本義”,而不直接闡發(fā)義理。朱熹認為《易》中之理的闡發(fā),只有建立在象數(shù)和卜筮的基礎上才能實現(xiàn)。他認為圣人因自然之理而畫卦,有理則有象,有象則有數(shù),然后則有辭,在象、數(shù)、辭中便有理的存在。要求得《易》中之理,應該通過占筮,通過卦爻辭與象數(shù)來明理。
朱熹認為,太極之“理一”,是萬物之“理”,這一“理”,總括世間萬物之理,因其無所不包,故無法用言語描述,且無論如何都無法描述出“理”之全體。要把《易》所包含的“理”闡釋出來,只能通過占筮,把《易》中的“理”與現(xiàn)實情境聯(lián)系起來,通過占筮者所占問的不同的具體的事件,使《易》中卦爻辭之理得到不斷呈現(xiàn)。相同的卦爻辭,不同的人占問,會因占問者不同的情境,呈現(xiàn)不同之理。世間之事,紛繁復雜,易中之理,要由復雜之事,即“分殊”,通過日用平常之事來理解《易》中之“理”。此即為朱熹“理一分殊”方法論在解《易》中的應用。
朱熹指出,《易》中包涵無限道理。如按照程頤的解《易》之法,《易》中義理只道出了“三百八十四種”,而《易》中之理更多的是被遮蔽了。而即使僅是《易》中的一卦爻辭,也包涵無限道理。朱熹說:“故一卦一爻,足以包無窮之事,不可只以一事指定說。……此所以見易之為用,無所不該,無所不遍,但看人如何用之耳?!盵8]1647由此可知,要揭示《易》中無限之理,只有通過占筮,《易》才能活。朱熹舉例說,如《乾》卦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朱熹曾說“國初講筵講‘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太祖遽云:‘此書豈可令凡民見之!’某便道是解易者錯了。”[8]1625這是在講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在經(jīng)筵講習中講到九五爻辭時,問此爻的含義。太祖的意思很明顯,此爻專指九五帝王,故太祖遂說不可讓凡民見之。顯然,太祖是按照程頤的方法來理解《易》,即一爻辭一道理。而朱熹認為此種解法是錯誤的。他指出,不能把《易》中的卦爻辭當作道理來講,而應作占辭來理解:“若是把做占看時,士農(nóng)工商,事事人用得。這般人占得,便把做這般用;那般人占得,便把做那般用。若似而今說時,便只是秀才用得,別人都用不得了?!盵8]1625朱熹認為,把卦爻辭當作占辭來看待,自天子至庶人都可用。如同樣占得九五爻,不同的人,根據(jù)所占不同的事,便會呈現(xiàn)不同的理,這一爻的理會根據(jù)占者所占之事而呈現(xiàn)。這就是朱熹所說的,把卦爻辭當作“占”來看,易便“活”。
朱熹反對程頤解《易》直接從義理入手,而不談象數(shù)。他說:“今學者諱言易本為占筮作,須要說做為義理作。若果為義理作時,何不直述一件文字,如中庸大學之書,言義理以曉人?”[8]1622《易》是卜筮之書,《易》中之“理”,應通過卜筮得以呈現(xiàn)。應當指出,朱熹所說是有道理的,像程頤這樣直接以義理解《易》,雖然完滿,卻不符合《易》之本義。
朱熹指出,要探求《易》本義,闡發(fā)義理,應通過“占筮”之法,結合《易》中的卦爻辭,占筮者所問之事物來揭示卦爻辭之“理”。朱熹解《易》的方法,即是通過復雜事物,即“分殊”來呈現(xiàn)“理一”。他運用“理一分殊”之法解《易》,認為《易》中之“理”,不能直接通過對《易》的義理解說來實現(xiàn),不得脫離本義而直言義理。朱熹的這一解《易》方法,不同于程頤直接以義理解《易》,而是通過占筮,將象數(shù)、義理統(tǒng)一起來,實現(xiàn)了象、理、占為一體的易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