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建飛,何小波,閆瑞成,赫杰
(武漢大學人民醫(yī)院東院胃腸外科 肥胖與糖尿病外科治療中心,湖北 武漢 430060)
胃癌D2根治術后出血可分為術后早期出血和術后遲發(fā)性出血,臨床上將手術后72 h內稱為早期出血,72 h后為遲發(fā)性出血[1]。胃癌術后出血包括腹腔出血和消化道出血,是胃癌術后非計劃再次手術的重要原因,胃癌根治術后早期大出血的診斷常較容易,及時手術效果好。胃癌根治術后遲發(fā)性大出血是胃癌根治術后比較少見的并發(fā)癥[2],由于出血量大,出血部位常難以確定,病人生命受到極大威脅,診斷手段難以完成,再次手術的效果不確切,導致死亡率極高[3]。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7年1月10年間收治的3 650例行胃癌D2根治術病人的臨床資料,其中術后大出血26例,以探討其發(fā)生的原因及治療方法。
收集2007年1月至2017年1月武漢大學人民醫(yī)院胃腸外科收治的3 650例行胃癌D2根治術病人的臨床資料,其中術后大出血26例。
胃癌根治術早期大出血15例,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齡33~72歲,出血時間為3 d內。原手術:胃竇腺癌8例行遠端胃癌根治術,胃賁門腺癌1例行近端胃癌根治術,胃賁門癌4例及胃體腺癌2例行全胃癌根治術;15例中有7例行開腹胃癌根治術,有8例行腹腔鏡胃癌根治術。
胃癌根治術遲發(fā)性大出血11例,男性9例,女性2例;年齡38~75歲,出血時間為術后5~40 d,所有病人行胃癌D2根治術。原手術情況:胃竇腺癌5例行遠端胃癌根治術,胃賁門腺癌2例行近端胃癌根治術,胃賁門癌2例及胃體腺癌2例行全胃癌根治術;11例中6例行開腹胃癌根治術,5例行腹腔鏡胃癌根治術。所有病人臥床休息,抑制消化液分泌,止血、補充凝血因子,輸血,抗休克,控制感染,監(jiān)測胃腸減壓管及腹腔引流管引流量情況。
觀察所有病人大出血發(fā)生時間,大出血的量,包括胃腸減壓管及腹腔引流管引流量情況,以及嘔血和便血量,監(jiān)測病人大出血期間生命體征,分析胃癌根治術病人資料,分析大出血病人再次手術或者行介入治療資料。
胃癌根治術早期大出血15例,均行再次手術治療,其中吻合口出血4例,重要血管出血2例,殘胃上血管出血3例,創(chuàng)面出血6例。吻合口出血4例主要表現(xiàn)為嘔血和便血,再次手術給予縫扎止血;重要血管出血為胃左動脈出血1例,胃后動脈出血1例,均為生物夾脫落,給予再次縫扎止血;殘胃上血管出血3例給予縫扎止血;創(chuàng)面上出血6例表現(xiàn)為創(chuàng)面上可見血凝塊,均看不到明顯活動性出血,給予疑似出血部位縫扎止血,術后治愈出院,沒有死亡病例。
11例遲發(fā)性大出血中,表現(xiàn)為嘔血者7例,腹腔引流管出血者2例,嘔血和腹腔引流管同時出血者2例。在院出血有5例,4例再次手術治愈,1例十二指腸殘端瘺導致胰十二指腸血管出血,行血管栓塞治愈,大出血始到接受手術或者栓塞平均時間為15 h。4例再手術病人中,手術中均發(fā)現(xiàn)吻合瘺,出血血管為:1例為脾動脈出血,1例為胃左動脈出血,1例為門靜脈破裂出血,1例為胰腺表面動脈出血。出院出血再次入院有6例,死亡4例,大出血始到接受手術或者準備手術平均時間為62 h;治愈2例,大出血始到接受手術或者栓塞時間平均時間為16 h。死亡4例中,2例就診時處于嘔血和休克,急診搶救時死亡,沒有手術時機,死亡原因不明,考慮吻合口瘺引起吻合口大出血和腹腔出血;1例急診行胃鏡檢查發(fā)現(xiàn)吻合口大出血,準備手術過程中死亡;1例急診剖腹探查發(fā)現(xiàn)吻合瘺,吻合口下方胰腺表面血管及胰十二指腸血管出血,在手術中病人死亡,這4例病人均沒有行特殊檢查。治愈2例病人中,1例急診手術,發(fā)現(xiàn)吻合口瘺,吻合口出血,清理血腫,縫合出血吻合口,腹腔引流,營養(yǎng)造瘺,治愈出院;1例胃癌根治術后1周發(fā)現(xiàn)十二指腸殘端瘺,給予再次手術引流,第一次術后29 d出院,出院后11 d出現(xiàn)腹腔大出血,當天入院行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SA),發(fā)現(xiàn)胃十二指腸動脈瘤破裂出血,給予栓塞,治愈出院。所有遲發(fā)性大出血病人大出血前均有腹痛和發(fā)熱。11例遲發(fā)性大出血病人總死亡率為36.3%(4/11)。
胃癌根治術后早期大出血包括消化道出血和腹腔出血,消化道出血表現(xiàn)為嘔血和便血,腹腔出血表現(xiàn)為引流管出血,診斷較為容易,病人腹腔引流管或者胃管出現(xiàn)大量血液,心率增快,血壓下降,休克,給予輸血止血后沒有明顯改善,尤其是出現(xiàn)危及生命情況,及時再次手術。術后早期出血與手術操作明顯相關,對于手術創(chuàng)面以及重要血管,必須仔細操作,結扎止血牢靠,才能減少術后非計劃再次手術,盡量保證病人圍手術期安全。重大血管損傷是胃癌術后大出血一個重要原因,手術過程中大血管游離不充分,夾閉部位較少,鉗夾力度不能掌控,均可以導致大出血,這種出血常常表現(xiàn)為術中和術后早期血管出血,本組早期大出血中有2例表現(xiàn)為生物夾松脫導致大出血,是非計劃再次手術非常危險因素。部分病人術中切割閉合器閉合不滿意,術后一旦發(fā)生大出血很難自行停止,是術后早期出血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術中吻合器閉合后常規(guī)加固縫合吻合口[4]。聯(lián)合臟器切除、手術時間過長、血管骨骼化、廣泛淋巴結清掃是胃癌根治術后出血的獨立危險因子[5],所以外科醫(yī)生尤其要注意和手術操作有關的術后出血。
腫瘤病人常常伴有營養(yǎng)差,低蛋白血癥,容易出現(xiàn)吻合口瘺,十二指腸殘端包埋張力較大,包埋不滿意的病人,術后消化液大量分泌而引流不暢致十二指腸殘端瘺,消化液腐蝕重要血管導致遲發(fā)性出血。有研究發(fā)現(xiàn)吻合口瘺是遲發(fā)性大出血的常見原因,消化液中的胃液、胰液、膽汁瘺出將直接腐蝕重要血管導致假性動脈瘤形成從而導致出血[6-7]。本組遲發(fā)性大出血病人中,除了2例病人死亡原因不明外,均發(fā)現(xiàn)有吻合口瘺,吻合口瘺導致重要血管腐蝕出血,如胃左動脈、脾動脈、胃十二指腸動脈、胰十二指腸動脈、胰腺表面動脈和門靜脈。在胃癌根治術淋巴清掃過程中,電刀、超聲刀等能量工具使用不當,可能灼傷血管壁及周圍組織,形成假性動脈瘤[8-9]。假性動脈瘤破裂導致遲發(fā)性大出血,這種出血導致局部巨大血腫,嚴重感染,組織壞死,病人很快出現(xiàn)休克。本組病人中有1例脾動脈破裂出血,與脾動脈術中灼傷形成假性動脈瘤有關。
在遲發(fā)性大出血治療過程中嚴密監(jiān)測生命體征,密切觀察胃腸減壓管、腹腔引流管引流情況,考慮吻合口瘺及重要血管損傷破裂,出現(xiàn)嚴重感染和大出血危及病人生命的病人,立行手術治療,且手術方式應簡單有效,及時剖腹探查是止血和挽救生命最有效的治療手段[10-11]。再手術對主刀醫(yī)師壓力很大,原因是再次手術非常復雜,腹腔粘連水腫嚴重,局部解剖不清,失血性休克導致動靜脈血管壓力低,常常短時間內無法找到出血部位。即使找到了出血點,由于動脈及其周圍組織腐爛并質脆,常用的縫扎或電凝等止血措施效果往往不佳,會為再次出血留下隱患。再次手術時,經(jīng)原切口進入腹腔,切口要足夠大,切口緣要認真止血,要吸盡積血便于探查,作者根據(jù)臨床經(jīng)驗做以下總結:①吻合口瘺導致重要血管出血,首先找到出血的主要血管,形成假性動脈瘤者給予切除,按照血管縫合要求給予縫合,止血后腹腔廣泛沖洗;②吻合口瘺導致吻合口出血,采用“8”字縫合止血,瘺口附近及腹腔置多根腹腔引流管;③吻合口瘺導致周圍血管腐蝕出血,如胰腺表面和胰十二指腸之間血管出血,給予縫扎止血,之后沖洗和引流;④單純血管損傷導致出血,按照血管縫合要求給予縫合止血;⑤關于吻合方式是否需要改變,根據(jù)具體情況處理,畢Ⅰ式吻合口瘺如果瘺口較小,直接在瘺口附近放置引流,如果吻合口裂開,瘺量比較大,可以考慮改為畢Ⅱ式吻合,如果殘胃水腫非常重,必要時可全胃切除以挽救病人生命。如果原手術是畢Ⅱ式吻合,吻合瘺常發(fā)生在十二指腸殘端,一般不做吻合方式改變,在瘺口附近多放置引流。全胃切除后吻合瘺常常發(fā)生在兩個地方,十二指腸殘端瘺處理同畢Ⅱ式,食管空腸吻合瘺導致吻合口大出血給予“8”字縫合,如果吻合口沒有出血,瘺口附近放置引流,在整個手術過程中特別要保護好吻合口,避免出現(xiàn)撕裂導致新的吻合口瘺和出血。如果胃癌術后大出血部位短時間難以明確,而且病人生命體征平穩(wěn),在輸血保證血紅蛋白處于安全情況下(血紅蛋白大于9 g/L),可以盡快安排檢查,包括胃鏡,DSA,腹部CT等,根據(jù)不同病因靈活選擇止血方法,有時可避免再次開腹手術[12]。胃鏡是明確胃癌術后消化道大出血首選方法,如果未發(fā)現(xiàn)吻合口瘺,單純吻合口出血,考慮行內鏡下止血[13]??紤]十二指腸殘端出血和出血部位不明確的病人,首先選擇血管造影,如果生命體征穩(wěn)定,未發(fā)現(xiàn)吻合口瘺或者發(fā)現(xiàn)吻合口瘺而且引流通暢,首選經(jīng)導管介入下動脈栓塞[14-15]。本組病人有2例通過DSA明確出血部位是胃十二指腸動脈出血和胰十二指腸動脈出血,給予栓塞治療后治愈出院。
遲發(fā)性大出血死亡率極高,本組11例病人死亡4例,總死亡率為36.3%,在院出血5例病人,大出血當天給予處理,4例再次手術,1例行血管栓塞,均治愈出院,在這5例病人中,無死亡,提示吻合口瘺及重要血管損傷導致的遲發(fā)性大出血危及生命的病人,應該立行手術治療或者血管栓塞處理。出院出血再入院6例病人,死亡4例,治愈2例;死亡4例為大出血保守治療到準備手術時間平均約62 h,就診時病人均處于休克,血紅蛋白極低,伴嚴重感染,3例沒有手術機會直接死亡,1例術中死亡,說明病人已經(jīng)喪失了外科手術時機。在出現(xiàn)遲發(fā)性大出血時,當?shù)蒯t(yī)院的診治常常不理想,原因有二:第一認識不足,再次大出血治療成功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準確掌握再次手術適應證和時機,及時手術是降低死亡率關鍵;第二責任心不強,因為首次手術不在當?shù)蒯t(yī)院進行,尋找出血原因積極主動性不足。我們從中要吸取教訓,出院病人做好宣教,有任何不適要及時就醫(yī),如果在當?shù)蒯t(yī)院就診,原手術醫(yī)生和當?shù)蒯t(yī)院接診醫(yī)生要保持密切聯(lián)系,指導當?shù)蒯t(yī)院醫(yī)生診治,及時轉診。
作為主刀外科醫(yī)生更應該重視術后大出血預防[14],包括以下幾點:①淋巴清掃過程中合理應用電刀、超聲刀,防止超高溫度的電刀、超聲刀灼傷血管壁;②術后對術區(qū)仔細檢查止血,用吸收夾鉗夾重要血管不滿意時,有必要再次進行絲線結扎;③妥善處理十二指腸殘端,無張力包埋,保持輸入袢通暢,防止十二指腸殘端破裂;④手術完畢后盡量吸凈腹腔殘余積血積液,應充分引流,減輕腹腔炎癥,術后引流不暢應及時處理;⑤術后支持治療,同時糾正貧血、低蛋白血癥、控制感染、積極治療基礎疾病[16]。遲發(fā)性消化道大出血病人大出血前都有上腹痛、低熱等癥狀,常規(guī)作腹部CT等檢查有助于及時發(fā)現(xiàn)腹腔感染及出血跡象,為我們及早干預提供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