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學 湖南 湘潭 411105)
《說文解字》曰:“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痹缙谏鐣?,禮還只是一種祭祀活動。周公攝政之后,吸取了夏商亡朝的教訓,以周初的叛亂為戒,行德政,制周禮。《尚書大傳·康誥》 曰:“周公居攝三年,制禮作樂。……君子恥其言而不見從,恥其行而不見隨。”周公“制禮”,是總結前人經(jīng)驗基礎上對“禮”的損益和改造,其制度可詳見《周禮》一書?!吨芏Y》將國家職官體系劃分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涵蓋內(nèi)容之豐富,涉及政治、軍事、宗廟等各個方面,可謂“達乎天下”。禮制的實踐,是“禮治”思想發(fā)端的重要標志。經(jīng)周公之手,“禮”從祭祀活動變?yōu)橐环N系統(tǒng)性的治國手段,“為國以禮”的禮治國家由此誕生。值得提出的是,自周公開始,禮所調(diào)整的對象,便開始向人倫方向靠攏?!岸Y治”所維護的宗法和道德觀,暗合了周公“德治”的思想,一改夏商時期“重鬼神輕人事”的觀念。“德”與“人倫”的注入,使“禮治”在西周時期完成了思想內(nèi)涵上的一次飛躍。
孔子是“周禮”的推崇者,也是“禮治”思想的改造者。面對春秋群雄割據(jù)的局面,他極力從史學當中尋求理論支撐,提出了“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的觀點。在孔子看來,要讓“禮治”以“史”的角色登臺,首先要“復禮”。《論語·八佾》 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孔子認為季氏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樂舞蹈,是禮的僭越,這是他所不能容忍的。面對“三家者以《雍》徹”,孔子發(fā)出了“‘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的感慨。諸如此類,都是孔子“禮治”思想提倡“復禮”的表現(xiàn)。當然,“復禮”只是孔子“禮治”的第一步,其于周制之中,又挖掘出更為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即“仁”?!墩撜Z·八佾》 中提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在孔子看來,一個人沒有仁德,就無法實行禮,一個人沒有仁德,也不能運用樂。因此,“禮”必須以仁”作為指導。這一點也可以從孔子與子夏的對話中得到印證?!墩撜Z·八佾》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痹唬骸岸Y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薄叭省钡暮诵膬?nèi)涵,集中體現(xiàn)在“禮治”所倡導的等級秩序當中。“禮”是實現(xiàn)“仁”的重要途徑,而“仁”是“禮”的精神內(nèi)核。孔子將其注入“禮治”當中,從“以仁釋禮”到“以仁統(tǒng)禮”,為“禮治”思想建構起了深厚的社會學和哲學基礎。
萌芽于西周的“禮治”思想,為孔子所發(fā)展,并在春秋時期基本定型。儒家關于“禮治”的論述,主要是從修身、忠孝、治國三個維度展開的。
1、修身?!墩撜Z·雍也》記載:“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認為,君子廣泛的學習文獻,再用禮節(jié)來加以約束,就可以不至于離經(jīng)叛道?!墩撜Z》記載:“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笨鬃痈嬖V顏回說,要努力約束自己,盡量使自己的行為舉止符合“禮”的要求。如果能夠真正做到這一點,就可以達到理想的境界,當然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具體而言,就是不符合“禮”的事,不要去看、不要去聽、不要去說、不要去做。
2、“忠孝”?!爸倚ⅰ庇勺诜ㄖ瓢l(fā)展而來,核心在于“親親”和“尊尊”?!墩撜Z》中記載,“齊景公問政于孔子??鬃訉υ唬骸?,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在這里,孔子告訴齊景公說,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樣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樣子,做父親的要有“父親”的風范,做兒子的就應該有“兒子”的準則,要恢復這樣的禮節(jié)和倫理秩序,國家才能夠得到妥善的治理,達到所謂的“善治”。
3、治國。治國講求治民和為政兩方面。《論語·為政》記載:“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孔子認為,“禮治”是君王治民的重要手段,通過道德來教化百姓,不但使其有廉恥之心,而且人心歸服,從而達到統(tǒng)治的目的。此外,孔子還對“禮治”指導下君王的“為政”提出了要求,《論語·學而篇》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在孔子看來,禮的作用,以遇事都做的恰當為可貴。過去圣明君王治理國家,可貴的地方就在這里。他們大事小事都做得恰當。但是,如有行不通的地方,便為恰當而求恰當,不用一定的規(guī)矩制度來加以節(jié)制,也是不可行的。
“禮”是一種群體性規(guī)范,從宗法分封的角度出發(fā),表現(xiàn)為一個群體對另一個群體的統(tǒng)治?!岸Y治”所包含的等級嚴密的禮節(jié)儀式,可以達到達到穩(wěn)固統(tǒng)治的作用。在孔子看來,“禮治”不僅是規(guī)范層面的,更是精神層面的,因此要求人們在實施禮的過程中必須要用“敬”?!熬础彼?,既有對祖先的崇拜,也有對人倫的尊重??鬃釉凇墩撜Z》批判了形式化的禮,教育弟子要時刻保有“禮治”的精神。這種基于“敬”的禮治,使人心得以歸服。
此外,儒家倡導的“禮治”,是建立在階級區(qū)分的基礎之上的。在孔子看來,不平等是人類社會的必然現(xiàn)象,也是必要的存在。儒家認可合乎正義的不平等,但反對不正義的不平等。而“禮治”要做的,就是試圖以“仁”為尺度使這種不平等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nèi),由此來實現(xiàn)正義。勞倫的社會交換理論認為,公正意義上的平等只能是個人資格與這個等級關系中的位置的準確的一致,這與孔子的“禮治”思想不謀而合,從而也可以論證“禮治”實現(xiàn)正義之可能。
產(chǎn)生于法律文化先秦時期的“禮治”思想,兼具階級統(tǒng)治和正義之價值,幾千年來,能為統(tǒng)治者所用,能為百姓服從并接受,對現(xiàn)代社會治理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我國古代的禮與法的關系,類似于今天道德和法律的關系。在當今社會,道德與法律是維持社會秩序的兩種重要手段。道德雖然不可能像數(shù)千年前的“禮”那樣,在進行法律解釋時凌駕于法之上,但法律卻也不能與道德完全脫節(jié)。法律作為最低限度的道德,應當表現(xiàn)出與道德出相適應、相銜接的特點。我們在立法的過程中,應當處理好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允許道德因素適度地參與,優(yōu)化原有的法律治理模式,這有助于實現(xiàn)良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