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李待問公益慈善活動初探

      2019-03-28 03:51:51楊麗東
      關(guān)鍵詞:佛山慈善公益

      楊麗東

      (佛山市高明區(qū)博物館,廣東 佛山528500)

      一、高中進士:公益慈善生涯正式開端

      李待問,佛山人,明萬歷年間進士,初授連城縣知縣,后累官至崇禎朝戶部尚書,身歷萬歷、泰昌、天啟、崇禎四朝。民國《佛山忠義鄉(xiāng)志》記載“李氏系出隴西”。李待問的祖先由北方隴西郡遷居廣東南雄珠璣巷,李氏始遷祖李廣成在宣德年間遷居佛山柵下,并把居住地取名隴西里。李氏家族傳至李待問為十世。李待問“生萬歷壬午(1582年)十一月十四日”[1]301。五歲時開始讀書啟蒙,接受教育。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23歲的李待問“二月應會試中式一百三十一名……三月廷試,賜同進士出身,三甲八十六名?!保?]232

      (一)捐修靈應祠門樓和三門

      李待問登進士這一年恰逢祖廟擴建,他與兄李好問捐修了靈應祠門樓?!埃ㄈf歷)三十三年乙巳,修靈應祠門樓,經(jīng)歷李好問同弟待問捐修?!保?]452開始自己公益慈善活動的生涯。此外,這一年,李待問和兄長李好問還參與了祖廟三門的捐修。三門上共有四根大梁分別記錄著這些捐修史實,其中兩根就記載著李待問和兄長李好問的捐修事跡,內(nèi)容如下:

      “皇明萬歷歲次乙巳春三月吉旦里人賜進士第李待問重修玄孫夔棠敬刻”

      “皇明萬歷乙巳三月吉旦任平海參軍李好問重修眾孫丁卯科舉人大成敬刊”

      (二)捐俸建學宮和義冢

      李待問中進士后,初授連城縣縣令,他一上任就“禁溺女,禁火葬,禁婦女燒香及圖賴唆訟事,議蠲浮糧”[2]232。李待問從百姓切身利益出發(fā),聽民聲,解民困,對當?shù)亟逃l(fā)展也很重視,他不僅為修建學宮捐資,還親自為學宮竣工撰寫《建學前垣池記》以示關(guān)心和重視:

      予釋褐領(lǐng)是邑,嘉惠后學之志,矢不負前人。下車之三日,仰觀俯視。載色載笑,志未須臾忘權(quán)輿也。仲冬八日,偕博士楊君朝選、游君于東、洪君云龍,率諸弟子員,督原會首,鳩工庀材,指畫疆址,就日而發(fā)……是役也,典幕陳君汝志實董之,司訓洪君其仁、典簿吳君道東,咸遹觀其成焉。費取諸各助學之未竣者,合以余所捐拾金,計縻七十兩有奇……因請書之以志永。[4]205

      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李待問“調(diào)沙縣,招流亡”[5]783,為官才能逐漸顯現(xiàn),“歷知連城、沙縣,著能聲”[6]610,并在“三十五年(1608 年)調(diào)知晉江縣”。[6]610舉凡一縣之事,李待問都義不容辭,勞心勞力。比如,修縣學“蠲俸贖為之,費三百余金”[2]237;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泉州發(fā)生大地震,當?shù)厍鍍羲略诘卣饡r損壞?!暗卮笳?,樓頹其角,而寺中房屋占住者百余人,污穢破壞。知府姜志禮、知縣李待問捐俸重修”[6]1024。此外,李待問還捐建義冢?!傲x冢在東關(guān)外二里東岳,即古之鳳山冢地一所。萬歷三十五年知縣李待問捐建,豁產(chǎn)充為官地,聽民埋葬?!保?]944-945

      這些善行義舉看似是小事,實際上卻是百姓心里的大事,彰顯出李待問親民為民的心志。當?shù)匕傩諡榱烁卸骼畲龁?,特意建了李侯祠祭祀和懷念?!袄詈铎?,在府城東鳳山之陽,明崇禎間建,祀晉令李待問?!保?]222

      二、禮部吏部時期:公益慈善行為逐步活躍

      在完成三地縣令的政事生涯后,因為資閱已深、政聲流聞,“天官卿首錄侯姓名以應給事中、御史之選”[6]222?!独钍献遄V》記載到:“庚戌(萬歷三十八年,1610 年)行取授禮部主客司主事”[1]301,僅一年后,“辛亥年(1611年)四月二十一日,推調(diào)吏部司官”。[2]238《李氏族譜》也記載說,“壬子調(diào)吏部填驗封司主事”[1]301,其后“調(diào)考功、文選各主事,甲寅升稽勛司員外,調(diào)驗封考功文選各員外。乙卯升稽勛司郎中,給假。庚申起升文選司郎中。泰昌登極恩給郎中,誥命養(yǎng)病。壬戌起升太常寺少卿,以天啟登極恩給少卿誥命”[1]301。這一時期隨著官職品級的提升,他的公益慈善活動開始突破地域限制,范圍變得更廣。

      (一)在京參與修繕廣東會館

      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李待問參與修繕在北京深溝的廣東會館,《重修深溝嶺南會館碑記》做了詳細記載:

      不佞核深溝會館創(chuàng)修之致,識吾里先達持義之嚴,與善之公,而幸今日繼序之有人也。肅皇帝四十五年,廣州麥君樣以大金吾貴倨輸茲館于公,有稽其原直為金三百二十,慨然割之無吝,可不謂高誼哉。時先達曾返輸約而辭之,金吾不可。閱四年,為隆慶己已,少司農(nóng)陳公偕,院副端恪何公,鳩工一修,顏曰嘉會,喜而雅其名耳。積歲既久,難忍其莫支狀,又窘于儲待之無具。惟諸未助內(nèi)館者,雖領(lǐng)閑曹,翕然好義。于是藉諸公如例助費,濟以會館舊積,更新前赫三棟,于諸棟易其朽者,補其缺者,工凡三舉,費金一百八十,皆侍御澄源潘君、銓部葵孺李君、比部元魯曾君定議以迄于成。夫濃于交以為重,會館必自薦紳先營之,淡于交以相忘,會館必自薦紳先營之,吾粵士各行其志,招族自張之念,不橫于中,不薰結(jié)于同儕,何惑乎麥君茲館之輸,為薦紳慮所未及哉。[7]428-429

      從文中“銓部葵孺李君”的稱呼可見,李待問當時是在吏部供職,已經(jīng)開始在官場上嶄露頭角,李待問捐資修建廣東會館,既是“濃于交以為重”,也是“淡于交以相忘”。一方面,會館作為同籍士子進京趕考住宿的地方,鄉(xiāng)土鄉(xiāng)情,同聲同氣,而且關(guān)乎士子科考的保障。另一方面,會館作為同籍官員士友交流聚會的平臺,本身利于結(jié)交同好,自然也就愿意參與修繕。

      (二)議復丁額和議減定弓糧

      李待問中進士后除在家鄉(xiāng)的慈善之舉,其后在外為官,忙于公務,始終沒有回到家鄉(xiāng)。直到壬子年(1612年)因嫂喪,乞差移棺南歸,于癸丑年(1613年)回到佛山。在回鄉(xiāng)期間做了不少善事,如議復丁額、議減定弓糧、建忠義營等等。李待問在《忠定公履歷》“議復丁額”條中指出南??h丁額逾額“四十年來突加四千有奇”,原因則是“總書不加簡查,茍且了事……惟是額外丁口數(shù)逾四千,登冊之后即為實在,彼三十年舊冊之丁,既毋脫網(wǎng)之弊,則四十年增丁之誤,豈是庸調(diào)之平,在今日不彈以見增,為各縣抵借支在異日,且慮以重征為丁糧受實禍,雖云會計攤減目下徼惠,適均要之成數(shù)相因,將來貽累甚大。伏乞查照前屆丁額改正或考較額編不足,查酌各縣,一體量派,云云?!保?]238李待問為丁額逾額一事大膽直言,懇請一體量派,因為這件事關(guān)系全縣額編銀的問題,也就關(guān)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此外,李待問還率眾懇請為家鄉(xiāng)減定弓糧?!吨叶ü臍v》中“議減定弓糧”條記載:“萬歷九年,清丈本邑失額二千二百廿八頃零,邑令周公文卿每畝加一分六厘四毫,以足額名為定弓,蓋虛稅也。積苦有年,始眾吁于當事邑令,陳公儀查新生升科田地,力請攤豁,每畝減稅一毫四絲,每米一石減一合一勺八抄四撮五圭,又議將香山等縣新生沙坦充餉銀準抵,即于南海減編,抵盡而止,詳允通行?!保?]238《佛山忠義鄉(xiāng)志》的記載也對李待問的貢獻給予肯定,“四十四年,鄉(xiāng)尚書李待問率眾吁懇,始議將香山等縣新升沙田移抵定弓虛耗?!保?]452

      (三)創(chuàng)設(shè)忠義營

      為了維護家鄉(xiāng)的安寧和太平,李待問還主導創(chuàng)設(shè)了忠義營。《忠定公履歷》記載到:“本鄉(xiāng)地廣民稠,五方雜操,盜賊因之盛行,二三年間劫掠無虛日,父老咸向余言,比照磨刀、石云,例建營防守。遂達知當事,暫撥兵三十名,建立營房。為守邑令陳公儀經(jīng)理其事,抑吾九叔公也?!保?]239對于建營后的運行費用如何保障,李待問也已有考量。他說,“蓋敝堡陸賊之害甚于水賊,扼要立營自可以收堵截把守之功,而享寧謐休息之利。治生猶記(蟲雷)岡堡立石云營,時當事躊躇于措兵措餉之不足,后議取辦于該堡之餉額而后得當,夫以該堡之餉養(yǎng)該堡之兵,而護該堡之人民至便也。”李待問認為建營已經(jīng)先例,而且佛山堡餉稅多,完全負擔得起養(yǎng)兵的費用。

      民國《佛山忠義鄉(xiāng)志》也記載了此事:“(萬歷)四十二年甲寅,設(shè)忠義營。李待問以郎中歸里,倡議立營以捍鄉(xiāng)土,兵食出自鄉(xiāng)之門攤爐煽銀一百七十兩。”[3]452李待問積極組建帶有軍事性質(zhì)的民兵隊伍,說明李氏家族在佛山已經(jīng)有很大的影響力,否則不會服眾,也難以獲得上級支持,這也說明李待問注重動用家族力量進行公益慈善活動。

      細致考察相關(guān)史料,設(shè)立忠義營的時間并不準確。因為萬歷四十二年這一年李待問一直在吏部視事,且密集題調(diào)多個部門,不可能回到佛山,實際上李待問升郎中是在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就此來看,李待問歸里的時間當為萬歷四十三年?!独钍献遄V》也記載有:“乙卯升稽勛司郎中,給假?!保?]301這一年李待問在朝廷給假后回到了家鄉(xiāng),設(shè)立忠義營應當發(fā)生在這段時間。

      (四)主導建設(shè)赤崗塔

      李待問第二次回到故里,再度積極參與家鄉(xiāng)建設(shè),如再議忠義營兵糧、再議攤定弓糧、免定弓、議建赤崗塔等,皆為造福一方的善舉?!吨叶ü臍v》記載:“戊午年(1618年)議建赤崗塔及移哨場東”[2]249-250,對于如何建赤崗塔,列舉了聘用人員、確定規(guī)模、設(shè)立規(guī)章等八個方面應該注意和著力的事項,一一給予詳細的說明和安排。后來赤崗塔建設(shè)并不順利,“至萬歷四十七年(1625年),直指王命璇謂建浮屠赤石岡,壯捍門文筆于形家,便捐助醵金有差。建未半,費詘,工寢;黃宮詹儒炳(即黃儒炳,廣東順德人。宮詹,指黃儒炳在詹事府中主修撰之職)贊其役,屬李中丞待問嗣建,暨陳都諫熙昌始落成之。”[8]38可見,由于缺乏經(jīng)費,赤崗塔建到一半被迫停工,在黃儒炳、李待問兩位鄉(xiāng)賢的鼎力支持下才促成此事。萬歷四十八年(1626年),“修成赤崗文昌塔。自年興工終及第三層而未就,錢糧不敷,停工數(shù)年。余催取各項捐助及石祖督察工程,越歲而合尖,前費過一千三百五十八兩零,余自第三層起至合尖及塔衣欄桿費,一千四百一十二兩零?!保?]261,一年的時間赤崗塔就建成,他們所籌集的經(jīng)費占到總費用的一半以上,的確是功不可沒。

      三、巡撫應天和總督漕運期間:公益慈善深度廣度進一步拓展

      李待問任吏部文選清吏司郎中時宦官擅權(quán),濫選官吏,李待問不避權(quán)要,并參劾魏忠賢干預吏部詮選官員。因此得罪權(quán)宦,被遷調(diào)奉常,專司祭祀禮樂。天啟二年(1622年),“起升原任文選司郎中李待問為太常寺少卿”[9]1006。天啟四年(1624 年)李待問因母喪回籍,在這期間,進行了一系列的慈善實踐,為家鄉(xiāng)發(fā)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一)參與創(chuàng)設(shè)鄉(xiāng)仕會館(嘉會堂)

      回鄉(xiāng)“丁憂”期間,李待問首先參與建設(shè)佛山的民間自治機構(gòu)——鄉(xiāng)仕會館,天啟以前,佛山?jīng)]有專門的行政機構(gòu),鄉(xiāng)紳們“凡有公會,咸至止靈應祠,旋聚旋散,率無成規(guī)”,《鄉(xiāng)仕祠記》記載:“迨天啟改元,值舜孺李公、完素梁公并奉予告,解綬還里,倡議于靈應祠之右,擴隙地而新其垣堵,飭以涂堊,大中丞李公顏其堂曰:‘嘉會’……按《易·文言》云‘嘉會足以合禮’,蓋禮以忠信為質(zhì),毋徒周旋楫讓以飭儀文,斯其會為可嘉也?!保?]334-335

      鄉(xiāng)仕會館(嘉會堂)是佛山都市形成以來第一個民間自治機構(gòu),其主要功能為處置地方公共事務。“自明以降,鄉(xiāng)事由斯會集,議決地方公益,其款亦從是撥出”[3]114,其次是舉行文會,“課鄉(xiāng)子弟之俊秀者”。[3]709再次是對鄉(xiāng)人進行道德教育,“勸誘德業(yè),糾繩愆過”。作為士紳領(lǐng)袖,李待問聯(lián)絡(luò)在朝的南海籍官員和李氏家族弟兄,調(diào)動各種社會資源,解決佛山各項公益事務,使佛山的城市管理進入全新的階段。

      (二)重修通濟橋

      據(jù)《佛山忠義鄉(xiāng)志》記載,通濟橋在橋亭鋪南濟廟,最先是由附近鄉(xiāng)民集資修建的木質(zhì)人行橋。該橋橫跨佛山涌,作為通往順德、番禺的必經(jīng)之路,是佛山商貿(mào)交流的重要通道。通濟橋車來人往,十分繁忙,也經(jīng)過屢次修繕。李待問回鄉(xiāng)后,見通濟橋年久失修,于天啟五年(1625年)倡建修橋,李待問不僅捐資修繕,還親自撰寫《修通濟橋紀略》記載了修橋的經(jīng)過:

      迨持服歸來,跋江干所見,惟孤椽零丁,蠹穿啄剝,幾不可措。往者來者偵潮涸,搴裳以涉……經(jīng)始于天啟五年八月二十八日,以六年二月二十二日訖工。界橋為七楹,從曠制也。中植巨木為柱,磐以蹲鴟,凡三楹,以疊石而達于榷流之上下,如末銳殺,其嚙益以固。岸之石綿亙而洞其中焉。凡四楹,其長一百二十尺,墩廣九尺有咫,木梁五尺有咫。東岸構(gòu)亭而覆之,繚以周垣,凡兩楹,長三十尺,廣十五尺,一以息民役,一以建貞珉。而鄉(xiāng)約聚會咸麗焉。蓋以價貿(mào)諸梁氏者,合費糜三百二十有五緡。其石取諸潭州,蓋馳檄以命工垂,署邑玉笥張使君所惠也。余則季兄及余共肩厥事,以迄于成。噫!家季兄揚歷丞、簿間,以廉謹聞。資產(chǎn)僅逮中人,而罄所有,為德無倦色,此特舉其一耳。頃麥村等鄉(xiāng)日持酒食為勞,具以見孚義之篤如此。橋既成,追維率作勸相之始,繄使君之德不敢忘。乞言志諸久永,備述梗概以聞,并以告夫后之有事于斯者,并中楹而石之,可長無圮患已。天啟五年八月經(jīng)始,六年二月訖工。里人李待問撰。[3]67-69

      李待問看到該橋損壞嚴重,往者來者過河艱難,于是和兄長李征問(字建衷)商量,罄力而為。明代兵部尚書張國維《通濟橋記》也記述道:而中丞李公以栗里故,偕兄司幕君慨然樹不拔之基,捐橐金,不煩里旅,不愛省試勤渠......凡糜金錢三百二十五緡,皆司幕君任之,而中丞公佐之,以底于成,厥功偉矣哉。[3]69-70數(shù)十年損毀破敗的橋梁,短短半年時間得以修繕。對當?shù)匕傩諄碚f,家鄉(xiāng)功名人物富貴不忘鄉(xiāng)梓,對這樣的善舉自然是感恩戴德。就李待問而言,修繕橋梁造福家鄉(xiāng),彰顯了自己的仁愛善心。

      (三)捐助崇正社學

      天啟六年(1626年),李待問從京官外轉(zhuǎn)到地方任職?!睹黛渥趯嶄洝酚涊d:“起升太常寺少卿李待問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總理糧儲、軍務,巡撫應天地方。”[9]3686天啟七年“丁卯正月初二日任赴”。[2]261李待問赴任前這幾個月的時間里,依然熱心鄉(xiāng)事。天啟七年(1627年),崇正社學由李待問的兄長李升問修建。

      《修崇正社學記》記載了經(jīng)過:“本鄉(xiāng)文昌宮,蓋先輩課藝暨虔修祀事之區(qū)也。人文勃起,科甲聯(lián)翩。雖由人杰,實關(guān)地靈,蓋若斯之重哉!歲久圯壞,觀者不無中興之意。乃歷議鼎新,而貲無從出,數(shù)十年來竟成筑含。說者謂:近來文章匿采,端實由此。會比部李康老(即康侯公)以忤魏珰還里,……慨然捐資若干緡,并勸諸生,隨家饒乏,助工若干緡……工既訖,而督漕尚書李葵老、戶部主政龐未老,皆赍助金至,孝廉霍叔老亦慨往?!保?0]134可見,李待問雖沒有直接參與修繕,但他捐金助學,聘請教師?!拔徉l(xiāng)大司農(nóng)李忠定公雅慕公(霍日新)……一時游其門者咸知名于世。時鄉(xiāng)社學圮壞已久,公董其事為社中領(lǐng)袖,率里中人士旬月落成,渙然改觀,集諸英雋課藝其中,大有陶鑄,公有力焉?!保?1]李待問及其家族兄弟大力支持教育事業(yè),培養(yǎng)好學文風,也有助于教化民眾。

      此后,李待問在外為官,雖然身在千里之外,為國家效勞,不能親自參與鄉(xiāng)里公益慈善事業(yè),但可以以其他方式表達自己的赤誠之心,其中就包括撰寫《柵下天妃廟記》和《重修靈應祠鼓樓記》。

      (四)捐修省佛古道

      李待問肩負“巡行天下,撫軍安民”的重任,在任上盡心盡力。崇禎元年(1628年)七月,李待問總督天下漕運事務,凡湖廣、江西、安徽、浙江、南直隸(清代稱江南)各省設(shè)立糧道,由漕運總督節(jié)制,負責征集應征調(diào)的漕糧。同時,漕運總督也是一方大吏,總理全省軍政事務,包括催督稅糧、革除漕弊、操練兵馬、修理城池、賑濟災民、疏浚運河、整肅吏治等事項。[12]

      崇禎四年(1631年)十一月李待問被加升戶部尚書,崇禎六年(1633年)再推,“四月十六日推戶部尚書”。[2]279但由于李待問自認催督漕運不利,“以攢運不前乞罪”,降職后于同年回到了家鄉(xiāng),“癸酉(1633年)回籍”。[1]301在回籍的幾年時間里,李待問用心鄉(xiāng)事,善舉如流。崇禎七年(1634年)修繕省佛古道?!靶尥〈舐贰I袝畲龁栔魇?,龐景忠同捐修”。[3]453這條通往省城廣州的大路全稱為“廣州城西度海陸路”,由城西度海南岸,經(jīng)鹽步、佛山、黃鼎(今羅村)、西樵、九江諸鄉(xiāng)落,通順德、新會、三水、香山諸邑,長200里。

      珠江三角洲河網(wǎng)密布,省城廣州與佛山之間的交通也以水路為主。明末,水盜開始頻繁出沒于省佛河道,殺人越貨,嚴重威脅到過往商民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為避免水盜滋擾劫掠,修筑一條貫通省城廣州與佛山之間的陸路就勢在必行。崇禎七年(1634年),“鄉(xiāng)民議筑瀕海陸路便往來,請于部院藩臬監(jiān)司,各報可捐助有差,知縣黃熙印捐百緡,躬勘形勢高下平坡為之,經(jīng)始而鳩工庀材度支出入,則邑尚書李待問主政,龐景忠克底于成,九江一帶孝廉朱伯蓮宣力為多?!保?3]196《熊文燦修廣州城西度海陸路碑記》記載道:“度支經(jīng)畫則倚重鄉(xiāng)紳尚書李公(待問)尚書郎龐公(景忠)……而兩賢紳夙以經(jīng)國長才著,暫為桑梓借籌,材必良毋楛,工必堅毋窳,費必核毋或?!保?3]437-438

      省佛古道建設(shè)中李待問還建有橋梁。崇禎《南??h志》記載:“李公橋在厚水村,邑人戶部尚書李待問建”。據(jù)《忠定公履歷》記載,崇禎九年(1636年),“十月建厚水橋。凡五楹,長十丈零,糜公費八百一十兩零,此亦修路內(nèi)之一事也。”[2]283

      四、戶部尚書期間:重大性和獨創(chuàng)性善舉達到高潮

      崇禎十一年題起用官,“二月廿三日命下,奉旨:李待問奉命已久,著星趨視事,不必屢以病陳推,該部知道……十一月十九日催咨至,奉旨內(nèi)開李待問也。著嚴催毋得玩慢取咎。十二月初八日遣牌赴任,十五日行?!保?]283朝廷用人尤急,皇帝多次下旨催促,李待問也不得不離開家鄉(xiāng),進京赴任。

      李待問“崇禎十一年戊寅(1638年)七月任戶部尚書,至十五年壬午(1642 年)二月免”[14]3500-3501。在三年七個月的任職時間里,他為國家操勞,為皇帝分憂,才能和品德得到認可,崇禎皇帝評價他“廉敏恪慎”“清勤素著”。

      (一)大修靈應祠

      雖官至戶部尚書,李待問仍不忘桑梓,積極為善。崇禎十四年(1641年),李待問回歸故里后,大修靈應祠、創(chuàng)建文昌書院等,貢獻良多。完成大修后,李待問親自撰寫《重修靈應祠記》,記載修繕背景和經(jīng)過:

      吾鄉(xiāng)佛山,舊為南海之冠,凡庇茲宇者,咸獲鳩其保聚,生齒日繁,四方之舟車日以輻輳者,則實惟帝之靈爽有以致之也。其廟號祖堂,以其巋然為諸廟首。其神司北方之水,是為玄帝。予自幼聞諸父老言,帝之著異于吾鄉(xiāng)者不一,獨于御黃蕭養(yǎng)之亂為神最靈,亦最奇。后予服官于朝,垂三十余年,累藉神庥,備員卿輔。歲辛巳,予以請告南還,即謁神祠,而見夫墻垣日久,茀茨不除,朱題漫滅。又其堂廡湫隘,雖日具粢盛,備肥腯,不疾瘀蠡,而一拜一跪間,得毋顧風雨而飄搖,委神依于草莽乎?因退而敬捐俸金,謀所以為新厥廟貌者,材取其庀,工取其堅,自堂徂基,壯麗宏敞,榜其殿曰紫霄宮。外列牌樓,復以其前為照壁,飭以鴟吻。是役也,董其事者則有予侄述生,從侄幾生。經(jīng)始于辛巳孟夏,歷數(shù)月而工始竣……崇禎十四年辛巳月,里人李待問撰。[10]142-143

      可見,在李待問的眼中,靈應祠與佛山人有著非常重要的關(guān)聯(lián),他自己從小便對祖廟建立起非常深厚的感情和尊崇的信仰,把自己“備員卿輔”歸因于“累藉神庥”,因而他“請告南還,即謁神祠”,捐俸金修繕自然是心甘情愿。

      在重修靈應祠后,李待問還將供奉真武神像的祖廟正殿命名為“紫霄宮”。時至今日,紫霄宮木匾額上依然留有當時的記載:

      上款:皇明崇禎辛巳歲夏四月吉旦 賜進士第戶部尚書李待問題

      下款:皇清康熙甲子歲孟冬吉旦孫錫璿重修乾隆己卯歲仲秋吉旦元孫虁裳重修 咸豐辛亥歲仲冬榖旦昆孫恒夫燦夫洪夫重修 光緒己亥歲仲冬吉旦昆孫堯夫云孫應桐湫濚重修。

      此外,他還帶領(lǐng)李氏家族出資出力,大規(guī)模地修建門樓、改塑神像和修復照壁等擴建工程,完工后佛山祖廟的規(guī)模成為廣東之最,眾廟之首。清初,屈大均曾說“吾粵多真武宮,以南海佛山鎮(zhèn)之祠為大,稱曰祖廟。”[15]9可見經(jīng)過明末李待問家族的擴建,佛山祖廟此時已稱雄南粵大地。

      (二)創(chuàng)建文昌書院

      明末李待問還創(chuàng)建了文昌書院?!拔牟龝涸诿餍匿佄牟?,崇禎十五年(1642年)壬午,明鄉(xiāng)尚書李忠定公建?!保?]179《文昌書院記》記載:

      佛山忠義鄉(xiāng)向無文昌專祠,有之自大司農(nóng)李公始。公嘗捐百金購學田隙地畝余,以為山川之秀,畢萃于此,因創(chuàng)文昌院三楹,設(shè)祀業(yè)以供春秋伏臘,約費一千三百余兩。經(jīng)始于崇禎壬午秋,落成于癸未之冬。金碧丹堊,輝映日月。一以培風氣之不足,一以作士類之維新,甚盛心也……自公釋重負歸里,省會監(jiān)司干旌在門,必求促膝以請,語次無非為桑梓計久遠。當連寇竊發(fā),自鳩工以筑銃臺,又增城北垣堞,修復古路凡二百里……所居之鄉(xiāng),設(shè)營堡,建橋梁,立大宗祠,置嘗田書田,鼎新元帝廟。不靳解橐數(shù)千余金,鄉(xiāng)黨咸稱義舉。至于居家,則敦尚儉樸,布衣蔬食,無異書生態(tài),內(nèi)外之人皆化之。自公創(chuàng)為書院,文運蒸蔚而起,諸士尊之如父師。[3]179

      一年多的時間文昌書院就落成,文昌書院是佛山最早建立的也是明代佛山鎮(zhèn)唯一的書院,為佛山后來的科甲一方奠定了基礎(chǔ)。

      除佛山一鎮(zhèn)的慈善之外,李待問還將慈善行為和影響力擴展到佛山之外。如修筑廣州北城墻,“明崇禎十三年增筑北城。會城后枕崇山,城外諸峰連矗,群盜易窺逞。邑尚書李待問疏請增筑?!保?6]80此外,還捐建赤山書院,“赤山書院,在赤石文明塔寶相寺西。崇禎年間,戶部尚書李待問倚崖壘石,筑基建院,后人塑像祀焉?!保?7]111

      崇禎十四年,李待問因為痿病不能行走,十二月初五日崇禎皇帝恩準回籍調(diào)理。在他離京回鄉(xiāng)養(yǎng)病之際,依然不忘行善,“離任將累年所存俸薪、廩給糧一千兩發(fā)淮安府糴貯,又贖銀除濟邊外,尚存銀一千七百兩。戶部捐助賑饑銀三百兩,捐助河工一百兩,戰(zhàn)馬一匹值銀一百兩”。[2]287回到故鄉(xiāng)佛山后,也是為家鄉(xiāng)發(fā)展勞心勞力,“自公釋重負歸里,省會監(jiān)司干族在門,必求促膝以請,語次無非為桑梓計久遠?!保?]179令人惋惜的是,李待問歸里未及一年就病逝,“歸未逾年,卒。贈宮保,謚忠定,賜祭葬”。[18]1250

      從萬歷末年至崇禎末年,不論是在家鄉(xiāng)佛山還是為官各地,不論在仕宦途中還是乞骸歸里,舉凡經(jīng)濟、文化、教育等領(lǐng)域的公益慈善事業(yè),李待問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乾隆《南??h志》評價他:“待問為人忠孝廉恪,敏毅樂捐。設(shè)忠義營以捍鄉(xiāng),修北帝廟、通濟橋、文昌書院,修省城古路,筑青岡塔,復本邑丁口舊額,揭造賦役全書,皆他人力所不任者?!保?6]310更為重要的是,李待問引領(lǐng)的熱心公益慈善的風潮,是對清代佛山公益慈善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啟蒙。

      五、公益慈善行為特點

      縱觀李待問一生,從萬歷末年至崇禎末年,他在公益慈善上的投入和作為堪稱壯觀,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具有鮮明特點。

      (一)時間長,慈善行為貫穿一生

      李待問從高中進士后即開始有善行義舉,直至重病離任回鄉(xiāng),在近40年中為善不輟,沒有停止,可以說,公益慈善行為貫穿他的一生。尤其是他一生多在外地為官,后期擔任漕運總督、戶部尚書等要職,公務繁忙,時間精力有限,但他依然不忘初心,堅持通過各種途徑為善,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二)范圍廣,多地均有善行義舉

      如上文所述,李待問公益慈善行為,不僅時間跨度長,在空間上則是范圍廣。為官一地,都少不了為善,除了家鄉(xiāng)廣東的佛山和廣州外,在江蘇、福建、北京等地都留下了他為善的事跡。

      (三)領(lǐng)域?qū)挘壬菩袨樯婕岸鄠€行業(yè)

      李待問的慈善事跡不僅時空范圍廣,而且涉及多個行業(yè),涵蓋領(lǐng)域非常之廣。除涉及橋梁、道路、建筑、教育、文化和軍事,還捐建學宮、捐修省佛古道、捐修靈應祠、倡建文昌書院、倡設(shè)忠義營等。

      (四)意義深,從具體義舉到機構(gòu)建設(shè)

      李待問的公益慈善行為還衍生到更深層次的機構(gòu)建設(shè)層面,如參與創(chuàng)設(shè)“議決地方公益”之機構(gòu)鄉(xiāng)仕會館(嘉會堂),是佛山都市形成以來第一個民間自治機構(gòu),其主要功能為處置地方公共事務?!白悦饕越?,鄉(xiāng)事由斯會集,議決地方公益,其款亦從是撥出”[3]114。同時,李待問還自覺帶動整個家族乃至士大夫集團參與佛山公益慈善事業(yè)。如早在萬歷十六年(1588年),“戊子,歲大饑,(李敬問)復蠲產(chǎn)乞糴以賑,存活萬余”。[18]1250崇禎元年,李待問之兄好問捐助資金,與鐵商修繕柵下天妃廟。崇禎二年,戶部尚書李待問之兄李征問回鄉(xiāng),看到靈應祠鐘鼓樓殘破不堪,召集鄉(xiāng)里人士捐款修繕。鄉(xiāng)仕會館的主要成員包括冼圭、龐景忠等佛山士紳,他們在鄉(xiāng)仕會館的聚合作用下形成一個鄉(xiāng)仕集團。李待問作為這個集團中的頭號人物,聯(lián)合調(diào)動這些士紳,讓他們出錢出力,整合各種資源,商議解決佛山各項事務,其作用和價值超越一般的善舉。

      (五)思想新,慈善理念較為領(lǐng)先

      李待問在長達數(shù)十年的公益慈善實踐中,不僅留下眾多的善舉義行,還有著較為先進的慈善理念??滴酢稄V東通志》對李待問的貢獻進行了褒揚:“待問自通籍后,祿養(yǎng)所余,盡出以周貧乏。任漕撫時,捐犒軍造炮,賑饑筑壩,及裁堂規(guī)以助邊者,共銀一十二萬有奇。及鄉(xiāng)居則修忠義,營靈應祠宇,創(chuàng)通濟橋、文昌書院,羊城古路,筑赤岡塔,毋使留余鏹以累子孫也?!保?8]1250

      “毋使留余鏹以累子孫”的理念,意即不留遺產(chǎn)財富給子孫后代以免遺累子孫,而是用于公益慈善,造福更多人。這樣的理念,直到今天,很多慈善家依然在信奉和實踐。數(shù)百年前有這樣的認識,確實令人敬佩。李待問的這種慈善理念耳濡目染,成為優(yōu)秀家風。如李待問長女就性好施予,“懷宗(崇禎皇帝)以軍需不支,敕諸臣助餉下戶部,女見宮人吳湘、繆瓊等皆捐簪珥自效,亦括釵飾進之……司寇有虛糧,鬻余產(chǎn)抵之,不使貽后累人,咸高其卓識。”[3]770

      (六)兩面性,“利己”與“利他”并存

      李待問的公益慈善行為,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時代的局限性,也就是“利己”和“利他”并存的兩面性。就“利他”而言,公益慈善行為產(chǎn)生的積極影響和作用已經(jīng)無須贅言,就“利己”來說,則是為善的過程中有意無意地促進了家族的發(fā)展壯大,提升了其個人和家族在地方社會的影響力乃至控制力。而且,此種兩面性往往交融在一起很難分辨,也無法分割。只是,這種“利己”并非自私自利,更不是損人利己,而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儒家仁愛思想使然,也是法國歷史學家托克維爾所言的“開明的利己主義”,開明的利己主義帶來和產(chǎn)生利他性,利己和利他實現(xiàn)了和諧統(tǒng)一。

      六、熱衷公益慈善的原因

      (一)母親的言傳身教

      李待問一生熱衷公益慈善,受其母親影響較深?!断却汝惙蛉藗鳌酚涊d,其父李暢在任職嘉興時,陳夫人就“時時語以優(yōu)恤獄中,掃除浣滌,無使若輩借桎梏為虐也。會饑而疫,闔獄賑粥施藥,皆先啟府君意,語稍聞于處,感府君德,而誦內(nèi)政于不衰……平生善施予,當人之厄,乙未、丙申饑,闔里賑貧戶米粥?!保?]344-345可以看出,陳夫人性善施予,不僅幫助丈夫在任職地賑粥,回到鄉(xiāng)里也是幫助貧戶。同時,陳夫人團結(jié)宗族,和睦鄰里,曾為族人代償債務。陳夫人告誡李待問為官“無以民命戲也”。李待問13歲時其父李暢去世,在重要的成長期都是其母親進行教育,無疑會潛移默化中對李待問的價值觀產(chǎn)生影響。

      (二)儒家思想的教化

      儒家具有民本傳統(tǒng),其思想來源是儒家的“仁政”。《尚書·夏書·五子之歌》講:“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睂⑷嗣褡鳛閲业母??!睹献印けM心下》更有民貴君輕的看法:“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作為士紳,李待問也不可避免地收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在為官生涯中,雖然要完成職責所在,但也盡力關(guān)注民生,在催科(催收錢糧稅賦)與撫字(撫恤百姓民生)之間,盡可能地撫民愛民,公益慈善行為則是這種思想的體現(xiàn)。如在三地六年的縣令生涯中,李待問特別關(guān)心民生,“令君起粵世家,甫弱冠,掇巍科,承命宰連,冰清雷勵,鰓鰓然以愛民好士為務?!保?]220可見,李待問“以愛民好士為務”,體恤民生,做公益慈善自然而然就內(nèi)化為分內(nèi)之事。儒家文化強調(diào)仁愛、忠恕之道,正所謂“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李待問從善如流,努力地“立人”“達人”,最終也是回歸到儒家的仁愛思想中。

      (三)宗教信仰的熏陶

      李待問生長在佛山,難免受到宗教信仰的熏染。從他高中進士開始,數(shù)次參與修繕靈應祠及其建筑等事跡不難看出,他對北帝心懷崇敬和信仰。如上文所述,崇禎十四年(1641年)李待問捐資大修靈應祠(祖廟),并親自撰寫《重修靈應祠記》記載道:“予自幼聞諸父老言,帝之著異于吾鄉(xiāng)者不一,獨于御黃蕭養(yǎng)之亂為神最靈,亦最奇。后予服官于朝,垂三十余年,累藉神庥,備員卿輔。[10]142-143”可見,李待問從小便對祖廟建立起非常深厚的感情和尊崇的信仰,把自己一步步地升遷到“備員卿輔”,都歸因于“累藉神庥”。以至于捐俸金都在所不惜,心甘情愿,只希望靈應祠能壯麗宏敞。在這種信仰的影響下,行善好義具有了功德觀、業(yè)報說等的宗教含義,李待問從事公益慈善行為因而具有感恩和回報的意義。

      (四)社會治理的需要

      李待問的公益慈善行為放在明末佛山社會發(fā)展的背景下考量,作為一種治理社會的有效手段,滿足了社會治理的需要。明末,李氏家族科名鼎盛。三十年內(nèi)一門而科名輩出,僅歲貢一途,就占明代全佛山歲貢的百分之二十三。[19]154此外,李氏家族在明末成為佛山少數(shù)幾個冶鐵大戶,李待問家族亦官亦商,其經(jīng)濟實力、功名地位和社會聲望兼?zhèn)洌诿髂┓鹕綗o人能出其右。于是,佛山社區(qū)的最高地位便無可爭論地轉(zhuǎn)移在李氏家族手里。李待問作為家族領(lǐng)袖,責無旁貸地參與到佛山地方社會的治理中來。如“丙戌(萬歷十四年,1586年),??芘?,敬問樹柵鑄炮,簡練鄉(xiāng)勇,以捍村堡?!保?]696“四十二年(1614年)甲寅,設(shè)忠義營。李待問以郎中歸里,倡議立營以捍鄉(xiāng)土?!保?]452這些對佛山地方治理的行為是以李待問為首的李氏家族主動參與的。

      佛山發(fā)展到明代中后期,大族把持佛山的經(jīng)濟命脈愈加顯著,并最終引發(fā)工匠鼓噪和民間激變。崇禎年間,李待問晉升為戶部尚書,開啟了對佛山社會的全面整頓。里排梁文貴撰寫的《李門世德序》[3]337,詳細記載了李待問整頓的各個方面如抑制豪強、整頓度量衡等等。這一時期,李待問大修靈應祠和創(chuàng)建文昌書院,一系列的公益慈善行為,既是體現(xiàn)個人桑梓情懷的善舉,也是治理佛山社會的一種柔性手段。公共領(lǐng)域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guān),以公益慈善行為介入易于被人接受認可,也更容易擴大社會影響,從而實現(xiàn)對社會的有效管理。從結(jié)果來看,這些行為也確實助推了佛山從明中葉的城市雛形過渡到明末比較成熟的都市社會。

      猜你喜歡
      佛山慈善公益
      佛山萬科金融中心
      佛山瑞光
      寶藏(2020年4期)2020-11-05 06:48:08
      公益
      科學導報(2020年47期)2020-07-27 16:03:39
      公益
      科學導報(2020年42期)2020-07-27 16:02:10
      公益
      科學導報(2020年1期)2020-01-10 06:57:33
      廣東佛山,有一種綠叫富貴來襲
      綠色中國(2019年13期)2019-11-26 07:11:04
      慈善之路
      慈善義賣
      公益
      慈善組織相關(guān)知識問答
      大社會(2016年8期)2016-05-04 03:42:50
      清苑县| 巴彦淖尔市| 陈巴尔虎旗| 乐清市| 林西县| 宾阳县| 平潭县| 雅安市| 文安县| 龙南县| 鄂尔多斯市| 都江堰市| 仪征市| 阿巴嘎旗| 清原| 岱山县| 响水县| 海丰县| 谢通门县| 牡丹江市| 息烽县| 拉萨市| 枣强县| 西城区| 北京市| 广德县| 忻州市| 万荣县| 迁安市| 桃园县| 山阳县| 陕西省| 浑源县| 英超| 灌阳县| 太谷县| 光山县| 郸城县| 牙克石市| 张家口市| 赤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