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曉文
【摘 要】“一扇桃花佳人血,半本辛酸亡國淚?!薄短一ㄉ取芳仁遣抛蛹讶说膼矍閼?,又是體現(xiàn)朝代更替的歷史戲,更是孔尚任歷經(jīng)宦海沉浮、時代波瀾之后的沉重思索。隨著人生經(jīng)歷的變化,孔尚任《桃花扇》的創(chuàng)作主旨也發(fā)生著改變,最終由真入幻;人物形象的塑造在歷史事實與藝術虛擬之間的徘徊,無不體現(xiàn)出巨大的時代沖突。面對時代體制變換的孔尚任,無法解釋自己產(chǎn)生的疑問,只能空嘆一聲“回頭皆幻景,對面是何人?!比欢钏歼^后,在那沖突時代,《桃花扇》體現(xiàn)的只能是回頭對面皆幻景而已。
【關鍵詞】桃花扇;創(chuàng)作階段;人物形象;時代沖突
中圖分類號:J805?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7-0007-03
“一扇桃花佳人血,半本辛酸亡國淚。”寫作于明末清初的傳奇《桃花扇》,是一本“以悲歡之情,寫離合之感”的現(xiàn)實主義戲劇作品。作者孔尚任通過侯方域、李香君愛情悲歡離合的故事線,引出明廷和南明小朝廷走向覆亡的時代大背景,“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確考實地,全無假借?!庇刹抛蛹讶说膼矍閼蛞牦w現(xiàn)朝代更替,通過合理處置歷史事實與藝術虛擬的關系,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形象?!短一ㄉ取芬唤?jīng)面世,“王公薦紳,莫不借鈔,有紙貴之譽”,以至“縱使元人多院本,勾欄爭唱孔洪詞”,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但是,《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提出,“借讀者雖多,竟無一句一字著眼看畢之人,每撫胸浩嘆,幾欲付之一火?!贝苏Z表明,孔尚任想借《桃花扇》所表現(xiàn)的,不僅僅只是興亡和離合悲歡,更是對封建制度里士人前途做出的政治思考。
一、孔尚任與《桃花扇》創(chuàng)作
孔尚任,字聘之,號東塘,別號岸堂、云亭山人,山東曲阜人,出身于一個傳統(tǒng)的儒學家族,他本人也是一位標準的士大夫。
《桃花扇》的初步創(chuàng)作階段是在孔尚任出仕之前,閑居讀書的時期。雖然青年時期的孔尚任曾有隱居石門的生活,但他仍“典田捐納”為國子監(jiān)生,可見青年時期的孔尚任并沒有放棄進取功名,仍抱有一定政治理想。隨著鄉(xiāng)試落第,孔尚任開始萌生隱居著述的念頭。《桃花扇本末》中寫道:“族兄方訓公,崇禎末為南部曹。予舅秦光儀先生,其姻婭也。避亂依之,羈棲三載,得弘光遺事甚悉,旋里后數(shù)為予言之。證以諸家稗記,無弗同者,蓋實錄也?!边@說明他初步產(chǎn)生了以傳奇記述興亡的想法,開始接觸遺民,搜集素材,進行構思和試筆,但“僅畫其輪廓,實未飾其藻彩也?!笨梢姡短一ㄉ取纷畛醯膭?chuàng)作已經(jīng)具有了一定的民族性與斗爭性,而這時的孔尚任也抱有通過仕途實現(xiàn)人生抱負的愿望。
《桃花扇》的第二創(chuàng)作階段是孔尚任因接駕康熙而出仕、治河淮揚的時期??滴醵辏滴跣音?,孔尚任參與接駕和講經(jīng),獲得康熙賞識,破格提拔為國子監(jiān)博士。這時的孔尚任對康熙的賞識充滿了感激,如《出山異數(shù)記》所述:“隨路感泣,逢人稱述?!碧兆碛诔跞胧送镜南矏?。但隨著初入京城的熱情消散,又經(jīng)歷淮陽疏浚黃河河口,孔尚任看到了官場腐敗黑暗、人民疾苦不堪的真實面貌。盡管孔尚任竭力工作,然仍受到多方掣肘制約和黨派爭斗牽連,貧病宦旅,困居蕭寺,這一時期孔尚任在淮揚結交了許多著名遺老,考察了揚州、金陵等地的景物風俗。通過遺民切身陳述,舊跡的親身踏訪,這些真實的體驗陶染無疑使他興亡觀念開始成熟起來,《桃花扇》的創(chuàng)作主旨也發(fā)生了改變[1]??滴醵四辏滴跄涎不磽P,再次接見孔尚任并賜宴,但這時的孔尚任“絕無矜張之容”,對仕途也沒有了青年時的渴望,專心于傳奇寫作。
《桃花扇》的第三創(chuàng)作階段是康熙二十八年回京后。此時的清朝統(tǒng)治雖說較為清明,但貪腐、黨爭仍存在于整個制度體系之中?!俺袪幭群螅瑲⑷酥豁氞埂?,南北黨爭、權力傾軋?zhí)幪幋嬖?,郁郁不得志的孔尚任重新萌生了歸隱石門的想法。在康熙三十八年六月,《桃花扇》完成了最終創(chuàng)作。
孔尚任創(chuàng)作《桃花扇》,在《桃花扇小引》中提出:“其旨趣實本于三百篇,而義則春秋,用筆行文,又左、國、太史公矣。于以警世易俗,贊圣道而輔王化,最近且切?!闭J為南明的興亡故事“亦可逞創(chuàng)人心,為末世之一救矣?!边z憾的是,孔尚任并沒有等來“識焦桐者”,孔尚任的仕途便如《桃花扇》的情節(jié),開場熱鬧,盛極而衰,凄凄慘慘之中臆造一個桃源,將理想盡數(shù)埋藏。在封建體制之中,一個官員的清正廉明固然重要,可是對于整體又能有多大補益呢?孔尚任一生所致力實踐的儒學理論,在時代沖突里陷入困境。儒學僅成為統(tǒng)治者拉攏控制知識分子的工具,潛心實踐者寥寥無幾;官場的黨爭奪權、貪腐牟利,在統(tǒng)治者看來,不危及統(tǒng)治就可以“難得糊涂”??咨腥翁ど鲜送緯r,陶醉于康熙對儒學的“識賞”;在官場之中,孔尚任堅持著儒學的操守,卻只能貧病宦旅,苦苦掙扎;當他意識到了思想與政治的危局,嘗試著用傳奇發(fā)聲之時,他的仕途也宣告終結,因為統(tǒng)治者不會允許有人打破這制度上與思想上的粉飾太平。
二、《桃花扇》中侯方域與復社文人反映士子的時代命運
《桃花扇》中的士大夫形象主要分士子和官員,他們構成了劇情的主要部分。復社文人多無官職,借清議參與政事,如用《留都防亂揭帖》攻擊下野閹黨。但是復社文人的無官職與政治經(jīng)驗的不足,使清議斗爭并不能上升到朝政得失,等到對方勢力稍有得勢,清議士子就只能是東躲西藏、坐而待斃,無法對政治形勢產(chǎn)生根本的影響。
侯方域是劇中的男主人公,身為復社領袖,侯方域是帶有一定斗爭精神的,比如在聽到吳應箕介紹柳敬亭時的反應,第一出《聽稗》里原文寫的,從“那柳麻子新做了閹兒阮鬍子的門客,這樣人說書,不聽也罷了!”到聽了介紹后變?yōu)?“阿呀!竟不知此輩中也有豪傑,該去物色的!”生動體現(xiàn)出復社領袖的清名自許。侯方域所在的復社是繼承東林旗幟、反對閹黨余孽的主力軍,侯方域因其父侯恂東林黨御史的身份而加入復社,對于阮大鋮這樣的閹黨勢力有本能的規(guī)避反感,因此對柳敬亭的身份提出質(zhì)疑和不滿,態(tài)度因而前后大迥。
孔尚任是支持復社的,但對于這位“先祖太常,家父司徒,久樹東林之幟;選詩云間,徵文白下,新登復社之壇”的侯方域,人物塑造卻是極為復雜,并不完全稱頌。比如對阮大鋮的態(tài)度,侯方域的反感中卻有些苛人寬己的味道,比如《卻奩》中,侯方域起初是“阮圓老原是敝年伯,小弟鄙其為人,絕之已久。他今日無故用情,令人不解。”到“原來如此,俺看圓海情辭迫切,亦覺可憐。就便真是魏黨,悔過來歸,亦不可絕之太甚,況罪有可原乎。定生、次尾,皆我至交,明日相見,即為分解?!狈置魇怯行┍唤疱X腐化,眼界倒不如李香君一介女流:“官人是何等說話,阮大鋮趨附權奸,廉恥喪盡;婦人女子,無不唾罵。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處於何等也?”當時的阮大鋮到底有無悔改態(tài)度暫且不論,侯方域態(tài)度的搖擺不定已經(jīng)體現(xiàn)出他并不是全心全意在斗爭。
縱觀全劇,侯方域的形象一方面是支持清議,排斥閹黨的復社人士,卻又時常有些立場動搖;另一方面,侯方域被塑造成有才學、心系家國的士子形象,參與軍政機要?!蹲杓椤防锔S史可法的時候也提出過反對迎立福王,《爭位》里參與處理過四鎮(zhèn)爭位,隨同高杰移防。然而每一次的斗爭都得來一個“戛然而止”的結局:反對迎立福王沒有結果,同史可法一起左遷江北;四鎮(zhèn)爭位鬧到不可收拾,中途溜走??咨腥尾辉鴮蜕缥娜嗽O置成文武兼?zhèn)?、平整天下的英雄人物,卻也不把他們設計成風花雪月的風流公子,而是讓他們具有雙面的特性:固然堅持清流、有才學有能力,又沉迷聲色、對國家大事持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tài)度,這樣的前后設置,從旁觀者的角度“冷眼”相看,分明是體現(xiàn)明末清議士人盡管對清議已成潮流,可是黨派相爭之時,只能是如《會獄》中“囹圄里,竟是瀛洲翰苑”,面對政治迫害毫無還手之力,參與軍政時,往往能力與經(jīng)驗不足,又或者別有牽掛,不能勝任。他們雖然有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卻缺乏實踐的政治地位與魄力;他們固然有作為文人的氣節(jié)理念,卻對大的政治與國家環(huán)境全無認識,難以實踐,到頭來只能是走向“虛無”,只能“向南山之南,修真學道去”。而即使是這樣的一個結局,歷史中也不曾得到:侯方域為了保全父親而參加鄉(xiāng)試,僅中副榜;吳應箕抗清死義,陳貞慧避世不出;黃宗羲、顧炎武反思明的傾覆,痛陳興亡教訓,可是明清易代已定,知識分子們的斗爭也好、抱負也罷,終究成為泡影。即使是孔尚任本人生活在稱得上盛世的時期,也只能是艱難的獨善其身,最終黯然離開“滿眼浮云幻莫窺”的官場。當體制走向衰亡,單個官員潔身自好并不可能影響整個制度與國家,就好像一個遺民的命運影響不了朝代更替一樣?!短一ㄉ取防锸咳说拿\寫照,未嘗不是作者對同時代儒家士人前途命運的迷茫。
三、美人形象與純臣形象反映的時代迷惘
李香君是《桃花扇》的女主人公,史可法、左良玉、黃得功是《桃花扇》中的三個正面人物,他們的形象都取材來自正史,又稍加改動、修整與完善。傳奇第三十七出《劫寶》有這樣一出總評,評論了傳奇中的四次流血,原文如下:“桃花扇,乃香君面血所染。香君之面血,香君之心血也,因香君之心血而傳。左寧南之胸血,史閣部之眼血,黃靖南之頸血,所謂血性男子,為明朝出血汗之力者,而無如元氣久弱,止成一失血之病,奈何!”
李香君的形象無疑是作者極力塑造的正面人物??咨腥喂P下的秦淮名妓李香君,是一個古往今來都未曾出現(xiàn)的女子形象。癡情的風塵女子形象是傳統(tǒng)戲曲中常見的,但是香君不僅僅美麗、癡情、聰慧,更帶有往往屬于傳統(tǒng)士大夫的清濁分辨、剛強義烈?!秴s奩》中,“脫裙衫,窮不妨;布荊人,名自香”;《辭院》中,“官人素以豪傑自命,為何學兒女子態(tài)”;《罵筵》里:“俺做個女禰衡,撾漁陽,聲聲罵;看他懂不懂”。通過臺詞可以看出,孔尚任筆下的香君始終清楚地認識到,阻撓和壓迫她與侯郎情感的是這群執(zhí)掌權柄、迫害忠良的奸佞。香君之血,是內(nèi)心堅守正直、忠于愛情、不向強權低頭的“心中血”,她的每一次奮起斗爭,都有相對明確的目標:卻奩是斗阮大鋮,守樓是斗馬士英,罵筵則是直罵盡半邊南朝的那些尸位素餐、得過且過之輩。香君美人,卻不僅僅是美色、美才或美貞德,更是精神上的不空乏,帶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氣概。
左良玉、史可法、黃得功被列為《桃花扇》三忠,但這三人,孔尚任都加以雙向描寫,指出是非?!短一ㄉ取窙]有完全依照歷史事實,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明末東林對左良玉的回護的影響?;氐絺髌?,左良玉的結局是“嘔血而死”:以清君側名義舉兵又被擊敗,無法約束下屬掠奪城池陷入反叛之名,病急吐血身亡。左良玉確實知道自己應做什么、不應做什么嗎?并不?!短一ㄉ取分?,左良玉維護和效忠的是崇禎舊主,對于弘光政權拒絕承認,乃至興兵攻打。他的出發(fā)點是“效忠先帝太子”,因為他的身家榮譽都來自崇禎朝,弘光朝確立的新軍事貴族讓他不滿;他的目的是“除馬阮,清君側”,最終左良玉達不成中興理想,倒落個叛賊罵名,抑郁吐血而亡卻也是自食其果。史可法是歷史上確確實實的孤忠之臣,在《桃花扇》里也是正面人物形象。《辭院》中史可法維護侯方域,在侯方域受到迫害時收留他;關于福王的迎立上史可法提出了反對意見,驅(qū)逐了前來游說的阮大鋮,但沒能起到實際反對作用;馬士英迎立弘光,史可法主動將首輔之位讓與馬士英,一定程度上喪失了斗爭機會和實力;調(diào)停四鎮(zhèn)爭位時,由于缺乏軍事實力支持,調(diào)令檄文只能是一張廢紙,四鎮(zhèn)不從命令,朝政混亂,軍心渙散,揚州孤城,史可法只得“哭的俺一腔血,作淚零”。揚州城破,歷史上史可法被清軍殺害,但《桃花扇》讓史可法沉江自盡,這樣掩飾處理既是孔尚任對當朝的政治妥協(xié),迫于社會風氣或政治壓力,不得不對史實進行增刪[2],也是為了借史可法之口傾訴出對南明覆亡的哀嘆。黃得功是南明的軍事新貴,江北四鎮(zhèn)之一,參與迎駕弘光被封為靖南侯,不滿農(nóng)民軍出身的高杰而挑起四鎮(zhèn)爭位,引發(fā)江北內(nèi)訌,又聽從阮大鋮安排,從江北移師板磯阻擊左兵東下,自以為效忠弘光政權,卻沒慮及阮馬保全自身利益的心思,面對同僚反水投降,君主被俘,黃得功除了以死表忠,也并無別的出路??梢哉f黃得功不過是南明朝廷里的一枚棋子,被以國謀私者玩弄于股掌,縱然一身忠勇也于事無補,只能是自刎盡忠、以死謝罪了。
三忠的命運,均是“自死”。寧南氣死,是自氣;閣部沉江,是自沉;靖南刎死,是自刎?!短一ㄉ取分羞@三個人物均是有才干又忠誠的,但面對時代崩塌,他們無能為力。香君為愛情勇于斗爭,她的頭破血流讓她免于被權奸霸占;可是三忠的流血呢?就如同《劫寶》總評所說,血性男子并不清楚自己是為何斗爭,縱使流血身死,卻也只是“失血病”,對時代趨勢無能為力??咨腥卧谑送局幸姂T傾軋與掣肘,《桃花扇》中這一種“元氣”與“失血”的評論,有對抗爭的頌歌,有對無力改變時代命運的無奈,但更多的則是迷惘徘徊。
四、歸隱結局與無解的時代問題
《桃花扇·余韻》曾寫:“南朝七人,一武弁,一書賈,一畫士,一妓女,一串客,一說書人,一唱曲人,全不見一士大夫,表此七人者,愧天下之士大夫也?!边@句評價的含義便是,《桃花扇》真正的主要人物實際上是構建了歸隱結局的張瑤星、蔡益所、藍瑛、卞玉京、丁繼之、柳敬亭與蘇昆生這七人,而這七人沒有一個士大夫,是他們或指引或見證了傳奇中士人們的命運和歸屬,他們對命運的選擇應讓天下士大夫汗顏??梢哉f,《桃花扇》是站在歷史事實的客觀角度上觀察了明末清初的士大夫,通過對他們的命運的描繪體現(xiàn)出時代命運,也體現(xiàn)出作者對時代命運的剖析與思考。世事矣以,出世也好,避世也罷,無論活著還是死去,明朝的遺民們都只能順應著時代更替:“那些文人名士,都是識時務的俊杰,從三年前俱已出山了”、“金陵玉殿鶯啼繞,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五十年興亡看飽”。
《桃花扇》里,柳敬亭說“熱鬧局就是冷淡的根芽,爽快事就是難纏的枝葉”,說的是傳奇的開始于結束——但又何嘗不是在說正到達巔峰的君主專制政治。向從前的明末看,孔尚任看到先輩賢愚盡被歷史洪流推舉淹沒;向往后的現(xiàn)世看,孔尚任親歷了官場的陰暗和朽敗,個人的獨善其身對體制并無多少補益?!盎仡^皆幻景,對面是何人”,面對時代的崩潰,孔尚任認為,《桃花扇》中人物的命運,截止到弘光政權的覆亡就足矣;因為這之后,他們自己前方的命運本也無法自己做主,而是落于歷史潮流。這與《邯鄲記》、《南柯記》迥異;《邯鄲》與《南柯》,是個人看破個人的功名利祿與命運,《桃花扇》則是從一群人在時代更迭中意識到了時代中的個人渺小,無力改變時代,只得避世方外。但孔尚任特別選擇了“修真學道”,而不是學佛,便是一種無奈夾帶少許愿望的體現(xiàn):隱逸者不想放棄救世的理想,所以不曾眅依某種信仰,只是通過山林將身軀隱藏。作者孔尚任對自己身處的時代、效忠的體制產(chǎn)生了迷茫與質(zhì)疑,而他不知如何改變,個人的獨善其身也并無大的補益。經(jīng)歷仕途起伏,看到官場黑幕,目睹生民疾苦,忍受貧病宦旅,孔尚任很難不對“修齊治平”的儒家理想發(fā)出疑問。不肯拋棄的理想,無法改變的現(xiàn)實,文化成為統(tǒng)治工具,文字獄與科舉制的壓迫,處于清朝初年的孔尚任,面對時代體制,不能解釋自己的疑問,盡管在《桃花扇》的結局空嘆一聲“回頭皆幻景,對面是何人”了此殘局,然而在那個沖突時代,回頭對面一切只能皆為幻景而已。
參考文獻:
[1]程磊.孔尚任的興旺意識與《桃花扇》矛盾的悲劇美[J].文藝評論,2013,(08):108-112.
[2]朱恒宇.論孔尚任《桃花扇》對史可法的歷史描繪[J].南大戲曲叢刊第十三卷(2),2017,8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