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張雯雯
島內(nèi)酒駕奪命案件不斷發(fā)生,輿論要求修法的聲浪高漲。28日,臺灣“行政院”討論通過酒駕致死最重可判處死刑。有臺媒質(zhì)疑稱,“這樣的修法,真的是反酒駕戰(zhàn)爭的一大勝利嗎?”
臺灣“行政院”院會28日通過“刑法”第185之3條修正草案,未來5年內(nèi)酒駕再犯致人重傷者,可處5年至12年有期徒刑;致人死亡者,處無期徒刑或7年以上有期徒刑。此外,草案增訂條文宣示,未來酒駕者若造成他人死亡或重傷,并有故意主觀犯意,可比照“刑法”殺人罪論處,最高處以死刑。中時電子報28日解讀稱,換句話說,酒駕最重可依殺人罪判處死刑,但須有殺人故意,等于有條件判處死刑;而酒駕慣犯致人死亡,并不會被判處死刑。聯(lián)合新聞網(wǎng)28日透露,協(xié)調(diào)過程中有部門擔心違反量刑原則,最后“行政院長”蘇貞昌拍板最重可判死刑,“有宣示意味”。
一些輿論并不認同。律師徐承蔭稱,“酒駕殺人入法須謹慎”,現(xiàn)在臺灣“刑法”有殺人罪,可處無期徒刑、死刑,但仍有人犯下殺人罪,因此提高刑度可以增加嚇阻,不過不是解決社會問題的唯一手段。律師黃祿芳認為宣示意義大于實質(zhì)意義,因為臺灣現(xiàn)行司法實務(wù)真的“很難死”,即使是手段兇殘的殺人犯,一般民眾都認為法院很少判死刑,相對情節(jié)較輕的酒駕致死罪,縱使修法將最高刑度增加死刑,“恐怕看得到,用不到”。有臺媒報道稱,高雄一男子27日晚涉嫌酒駕被捕,警方發(fā)現(xiàn)他已是8天內(nèi)第二次涉嫌酒駕,且近7年來已8次酒后騎摩托車吃官司。警察告訴他將來新法修正后,酒駕致人死亡可能判死刑,但他若無其事。
臺灣《聯(lián)合晚報》28日評論稱,主觀犯意存在于嫌疑人心中,“試問有哪個酒駕撞死人的嫌犯,在偵審期間會主動坦承‘對,我喝醉開車就是為了在路上撞死人?因此這樣的立法意旨,根本空洞而無法執(zhí)行”。而且一旦嫌疑人坦承有主觀犯意讓人死亡或重傷,那么不管是不是酒駕,本來就可以判處死刑,“行政院”增列該條款等于多此一舉,“表面上讓大家知道‘我們讓酒駕致死者可以判死刑,好像對防治酒駕有重大里程碑意義,實際上只是虛晃一招”。文章說,民眾真正關(guān)心的酒精鎖、車輛沒收、加強路檢、戒治酒癮或連坐法等,請當局好好做,“因為這才是真正能讓酒駕者恐懼的做法,而不是死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