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果
康德說,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為人。蔡元培認為,教育是成就人格的事業(yè)。真正的教育,應(yīng)該以發(fā)展人性,培養(yǎng)人格,改善人生為目的。我們的教育應(yīng)該滿足學生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促使其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培育健全和諧的人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我們要體現(xiàn)語文學科的人文性,以培養(yǎng)自由獨特的“人”為目標。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挖掘教材的深厚情感內(nèi)涵,融入豐富多元的情感教育,通過語文課堂教學,讓學生不斷正確認識自我,理解人生關(guān)注生命,培養(yǎng)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fā)展和素質(zhì)的全面提高。
朱自清在《背影》中寫父親跨過月臺去買橘子情節(jié),“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1]當作者看著父親的背影,眼淚突然就流出來。父親日漸衰老,生命在悄悄流逝,讀來令人唏噓感動。在自然面前,每一個生命都是公平的,生老病死是鐵一樣的規(guī)律。匆忙趕路的我們,常常忽視了身邊最親近的人,我們在日漸成熟,他們正在悄悄老去。“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作者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似乎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
史鐵生在《秋天的懷念》這篇回憶性散文里,表達了對母親深切的懷念,以及對“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的悔恨和少不更事的追悔。史鐵生雙腿癱瘓后,脾氣變得暴躁無常,有一天他答應(yīng)了母親第二天去看菊花,母親喜出望外驚喜萬分。誰知道當晚,母親“大口大口地吐著鮮血。我沒想到她已經(jīng)病成那樣??粗嗆囘h去,也絕沒有想到那竟是永遠的訣別。[2]”感人至深,催人淚下,母親的猝然離去,給史鐵生留下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很多年后母親的去世終究讓他明白了: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希望父母子女之間,多一些心靈溝通和換位思考,少一些追悔和遺憾。人生太匆匆,我們常常以為長久的陪伴,其實可能只是短短一段路程?!侗秤啊防铩拔夷菚r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讓我們少一些年少的放縱和自以為是,多一些理解和珍惜,因為愛,我愿意站在你的立場,體會你的感受,讓我們感謝朱自清和史鐵生的提醒,感恩我們的父親母親。
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興盡悲來,深情發(fā)出“修短隨后,終期于盡。豈不痛哉?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深沉感嘆。生命的長短要隨造化而定,最終必定走向消亡。作者認為死和生都是人生的重大事件,可是這種人生大事我們無從選擇,只能默默被動接受,真是讓人無奈,又無助。作者認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視之。那么,擁有鮮活生命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我們要珍惜生命,積極入世,讓生命燦爛而精彩。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么都找不到了”[3],在人生的絕境里,他想選擇逃避,他想自暴自棄,幾次想到自殺,一次又一次在死亡邊緣徘徊。當一個人面臨絕境無路可走,一點看不到未來的希望,此時是否還有活著的意義?他在思考生與死,在糾結(jié)痛苦中,在四百多年的衰老但地壇里,在日升日落里,在炎炎夏日在冰冷的寒冬,他反反復復思索這個問題,這樣想了好幾年,荒蕪但并不衰敗沉寂而多彩的古園,給他帶來了生命的啟示。“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jīng)順便保證了它的結(jié)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辈辉偃ヌ颖?,默默接受苦難,才能超越苦難。活著,毅然選擇活著,活著就是一場勝利。
杰克倫敦曾經(jīng)說過一句話“愿我的生命如同那最絢爛的流星,愿它的每一顆都綻放著動人的光輝”。史鐵生在明白活著的意義以后,用筆闖開了一條路。哪怕職業(yè)就是生病,哪怕每天需要忍受那么多肢體上的疼痛,就像張海迪在《輪椅間的心靈對話》中寫到“你扎滿粗大針眼兒的胳膊,幾根血管因為反復使用已經(jīng)被扎壞了,錯亂地盤虬著,有的地方還凸起青色的硬結(jié)”[4]但依然偉岸挺拔,沉穩(wěn)平靜。他為自己活著找到了支撐,這個支撐也讓活著有了意義,“活著不是為了寫作,而寫作是為了活著”。他頑強而執(zhí)著地用筆回答了如何活,也用行動告慰母親,我在好好活。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海明威《老人與海》,連續(xù)84天沒捕著一條魚的老漁夫,浩瀚的大海,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馬林魚,成群兇猛的大鯊魚,最后剩下的一副巨大的骨架。也許在平庸的人看來,他一無所獲,可是他是一個真正的勇士。老漁夫桑提亞哥用幾天幾夜獨自搏斗,告訴人們一個道理“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不論遭遇什么,只要憑借勇氣、毅力和智慧,明天太陽照常升起,明天必定又是新的一天。
身處黑暗卻給人帶來光明的令人震撼的海倫凱勒,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里,憑著觸摸,也能發(fā)現(xiàn)數(shù)之不盡的有趣事物。樹葉的柔嫩樹皮的粗糙,她把手輕搭在一棵小樹上,便能感受到高歌小鳥的喜悅,她希細嗅花的芬芳、細嘗每一口食物,她希望找到個一粒新芽,感知大自然從冬眠醒來的征兆……多么細膩多么歡樂與美好,除了深深的感動還有強烈的共鳴。因為這是一顆樂觀強大的心臟,才有的對生命的狂熱。
總之,生命體驗人文關(guān)懷在語文教學及學生的健康成長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錢穆說“凡中國文學最高作品,即是其作者之一部生活史,亦可謂是一部作者之心靈史。此即作者之最高人生藝術(shù)”,語文教學要通過教材設(shè)置情境,激發(fā)學生感染學生,把學生塑造成既有真才實學,又勇敢堅毅熱愛生活的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