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下,科學已經成為初中教育中的重點學科。在初中科學教學中,實驗教學作為教學的重點內容,對學生良好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有巨大幫助。在科學實驗教學中,相關教師除了對學生科學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還應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以讓學生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為此,在初中科學實驗教學中,教師需將情感目標的實現作為課堂的重要任務,以使實驗教學效果得以提升。
科技的進步推動社會經濟的進步與發(fā)展,對于科學實驗,為了發(fā)揮實驗的現實應用價值,在其中不但需要體現科學知識的傳授,還需要融入文化及情感態(tài)度的內容[1]。初中科學實驗中,相關教師需充分利用實驗過程,引導學生形成主動探究、主動質疑及主動思考的能力,讓學生明確科學實驗的最終目的是造福人類,以此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科學觀及價值觀,進而提高科學實驗教學成效。
探究興趣的生成是學生思考與創(chuàng)新的源泉,學生對科學實驗產生強烈的興趣,會讓學生對主體的實驗探究活動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挖掘自身大腦的內在潛能,以從實驗探究中獲得一些結論與創(chuàng)新[2]??紤]到初中科學實驗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為此在對學生實驗興趣的激發(fā)上,相關教師就可以將實驗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聯系起來,引導學生利用自己比較熟悉的生活材料進行實驗,從學生積極思維與探究中發(fā)現其中蘊含的科學道理,進而讓學生的科學學習興趣顯著提升。
在科學實驗教學中,教師可靈活制定科學實驗方案,盡量采用身邊易得的材料來制作實驗,以此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收獲良好的實驗效果。比如引導學生用生活中常見的塑料瓶來設計“馬德堡半球”“水動力火箭”等科學實驗。用容易變形的易拉罐來制作滑輪。用木棍和繩索來制作杠桿等。此外,還可以引入學生常玩的游戲來進行實驗探究。一方面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實驗探究興趣,另一方面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及運用科學知識。
創(chuàng)新是民族發(fā)展的不竭動力,為了實現情感目標,在初中科學實驗教學中,相關教師就應重視學生科學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3]。創(chuàng)新能力是個人創(chuàng)新意識的外在表現,為人類智慧的核心,目的在于創(chuàng)造出新的東西,實現人類的不斷進步與發(fā)展。對初中科學實驗教學而言,針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可引導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
如實驗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對演示實驗進行改進,增加自己的創(chuàng)意設計,以讓實驗操作變得簡單。如開展“CO2氣體的制備”這一科學實驗,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對以往所學知識進行回憶,在對CO2的性質、水溶性有一定掌握的基礎上,對CO2的生成及回收裝置進行改進。如有學生想到在實驗中使用兩個350ml的飲料瓶來代替集氣瓶作為氣體的收集裝置,乳膠管則采用醫(yī)用輸液管代替,集氣槽用臉盆來代替。上面的實驗改進雖然沒有改變氣體的收集方式,但是卻將集氣的材料完全替換,這也是一種創(chuàng)新。因為在實際中,很多的實驗器材并不容易準備充分,如果可臨時用一些其他物品替代,可以保證實驗順利完成,做到因地制宜,這也是科學實驗現實利用的重要手段。
社會責任感屬于一種道德情感,對初中生進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屬于科學實驗教學中實現情感目標的重要內容[4]??茖W實驗中對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主要包括讓學生形成保護自然、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以及使學生意識到科學與社會發(fā)展的聯系。
首先,初中科學實驗教學中,相關教師需積極對學生進行引導,培養(yǎng)學生保護自然環(huán)境的意識。比如在實驗室制備一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的氣體時,教師需指導學生進行實驗,除了觀察氣體產生的現象,還需要在實驗中增加關于氣體處理的內容,以免生成的有毒氣體排放對周邊自然環(huán)境產生影響。其次,在科學實驗教學中,教師還可以讓實驗走出課堂,讓學生在自然中開展實驗,引導學生認識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進而讓學生形成保護大自然環(huán)境的責任感。如在觀察動物生活習性的科學實驗活動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到大自然中,觀察蚯蚓、蝸牛、青蛙等的生活環(huán)境及習性,了解這些動物的功能及作用,培養(yǎng)學生保護自然環(huán)境的意識。最后,教師需有意識地讓學生意識到科學與生活的聯系。
初中科學實驗中,情感目標的實現對于實驗教學效果提升有重要意義。情感目標的實現上,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以科學實驗為基礎,在其中有意識地滲透科學學習興趣、科學創(chuàng)新能力及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內容,讓學生不但掌握基礎知識與技能,同時健全學生的情感,讓學生成長為社會所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