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星璐 吳占英
一、基本案情
夏日某晚,甲男于公共場所宵夜醉酒鬧事,110接警后隨即趕到。甲擺脫警察追趕趁機溜至一居民樓內(nèi),見住戶乙男家房門敞開,遂竄入乙家并將房門關上。獨自一人在家的乙見一陌生人進入自己家,驚恐而不知所措。此時,甲手持酒瓶大聲命令乙下床脫光衣服站著,隨后自己也脫光衣服與乙一起面對面站立。站立約一個小時后,甲因酒后犯困獨自一人到床上睡覺。站立許久的乙見甲睡著,趁機溜出報警。
二、分歧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甲對乙雖然實施了侮辱行為,但這種侮辱行為是在非公開場合進行的,而刑法中有關侮辱罪法條所規(guī)定的“公然”要件要求的是“公開地”對他人實施侮辱。本案行為人甲是在非公開場合侮辱他人,不足以對乙的名譽構(gòu)成損害。故而,對甲的侮辱行為不能按照侮辱罪進行處理。甲的行為不構(gòu)成犯罪。
第二種意見認為,甲對乙實施的侮辱行為雖然是在非公開場合進行的,但在非公開場合實施侮辱行為也可以對乙的名譽構(gòu)成損害,僅僅將侮辱罪法條所規(guī)定的“公然”之要件理解為“公開地”意思過于狹隘,不符合立法精神。甲的侮辱行為完全符合侮辱罪的構(gòu)成要件,應當按照侮辱罪定罪處罰。
三、評析意見
我們同意第二種意見。此案中的甲是否構(gòu)成侮辱罪涉及到兩個關鍵點:第一,甲是否侵犯乙的名譽?構(gòu)成侮辱罪要求必須對他人的名譽造成侵害,若甲的行為不會對他人的名譽構(gòu)成侵犯,則其行為就不構(gòu)成侮辱罪。第二,如何理解關于侮辱罪法條表述中的“公然”?若“公然”的意思就是“公開”,那么,甲在非公開場合侮辱乙就不能構(gòu)成侮辱罪。
(一)關于甲是否侵犯乙的名譽的問題
這里涉及到對“名譽”一詞的理解。日本學者認為,“名譽”一詞按照內(nèi)容劃分大致可以分為如下三類:一是指內(nèi)部的名譽,是作為獨立于自己或者他人評價而客觀存在的人的價值名譽,因此,它是該人客觀上所具有的、他人不可能侵犯的名譽。二是指主觀的名譽,是作為自我價值意識、感情評價的名譽感情。三是指社會名譽,即作為社會對他人所賦予的評價的外部名譽。[1]大家一致認為,第一種名譽由于具有不可侵犯性,因而其不可能成為名譽犯罪的客體。日本理論上的通說和判例主張構(gòu)成侮辱罪客體的名譽應當是指第三種名譽。[2]我國理論界也多持此主張。[3]與此相反,也有一種有影響的觀點認為,侮辱罪保護的法益是第二種名譽。但按照這種觀點,針對無名譽感情的幼兒、精神障礙者的侮辱罪就不可能成立。[4]
在日本,名譽在憲法中是作為個人尊嚴中的人格權(quán)加以保護的。[5]在我國也是如此,“名譽是人格權(quán)的組成部分”。[6]我國憲法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我們認為,根據(jù)憲法的制定精神,侮辱罪侵犯的法益應當是他人的人格權(quán),具體而言是他人的名譽權(quán)。在大庭廣眾之下侮辱他人自然會使他人名譽受損,侵犯他人的名譽權(quán);在非公開場合侮辱他人,盡管未被他人見到或聽到,但這同樣也侵犯他人的名譽權(quán)。有名譽感情的正常人享有名譽權(quán);無名譽感情的幼兒、精神障礙者也同樣享有名譽權(quán),對后者實施侮辱行為,同樣也可以構(gòu)成侮辱罪。據(jù)此分析,前述案例中的甲對乙實施侮辱行為盡管是在非公開場合進行的,但同樣會破壞乙應有的名譽,侵犯乙應有的名譽權(quán)。
(二)關于如何理解侮辱罪法條表述中的“公然”的意思
對于侮辱行為的公然性,不少國家或地區(qū)的刑法典都有明確規(guī)定。如《日本刑法典》《韓國刑法典》及中國臺灣地區(qū)“刑法”,都規(guī)定了侮辱行為必須是“公然”實施。[7]關于“公然”的解釋,日本學者認為,“所謂公然,就是不特定或多數(shù)人能夠直接認識的狀態(tài)?!盵8]我國學界也有類似看法。例如,高銘暄教授即認為:“所謂公然,是指有第三者或眾人在場,或者是在別人看得到聽得到的地方進行?!盵9]按照這樣的解釋,在寄給被害人的信件中對被害人進行侮辱,就不可能構(gòu)成侮辱罪。
我國臺灣地區(qū)學者黃茂榮認為:法律里邊的用語,除法律有特別規(guī)定的以外,都應當采納其日常生活的含義。我們認為這是非常有道理的。查看我國刑法典有關侮辱罪的法條可以發(fā)現(xiàn),其并未對“公然”一詞作出專門的解釋,因此,對于“公然”一詞的理解,我們最好求助漢語字典或詞典?!冬F(xiàn)代漢語詞典(修訂本)》的解釋,“公然”一詞是指:“公開地;毫無忌憚地”的意思,并且該詞典還舉了兩個例子:公然作弊;公然撕毀協(xié)議。由此看來,“公然”一詞不止有“公開地”意思,而且還有“毫無忌憚地”意思。具體到侮辱罪來說,行為人可以是“公開地”侮辱他人;也可以是雖未“公開”、但卻“毫無忌憚地”侮辱他人。無論是“公開地”還是“毫無忌憚地”侮辱他人,都會對他人的名譽權(quán)構(gòu)成侵犯。有人認為,在寄給被害人的信件中對被害人進行侮辱,就不可能構(gòu)成侮辱罪。因為,采取這種非公開的方式侮辱他人不足以損害他人的名譽與人格。[10]我們認為,在寄給被害人的信件中對其進行侮辱,雖非“公開地”侮辱,但卻是“毫無忌憚地”侮辱,這種“毫無忌憚地”侮辱一樣損害他人的名譽與人格。此種觀點的關鍵錯誤在于,對“公然”一詞的含義存在嚴重誤讀,與之相聯(lián)系,其把侮辱罪侵犯的法益也只理解為人的外部名譽。依據(jù)上述分析,就我們討論的案例而言,甲對乙實施的侮辱行為雖然是在非公開場合進行的,即是非“公開地”侮辱乙的,但毫無疑問,其是在置社會公德、法律的嚴懲于不顧,“毫無忌憚地”侮辱乙的,而這同樣屬于“公然”侮辱,同樣侵犯乙的名譽權(quán)。
綜合上述兩點分析,我們認為,案例中甲的侮辱行為是完全可以構(gòu)成刑法中的侮辱罪的。
注釋:
[1]參見[日]大谷實:《刑法各論》,黎宏譯,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15頁。
[2]參見周光權(quán):《刑法各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58頁。
[3]馬克昌主編:《百罪通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620頁。
[4]參見[日]西田典之:《日本刑法各論》,劉明祥、王昭武譯,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83-84頁。
[5]同[1],第114頁。
[6]同[3],第619頁。
[7]參見趙國強:《澳門刑法各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272頁。
[8]同[1],第117頁。
[9]高銘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孕育誕生和發(fā)展完善》,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21頁。
[10]參見高銘暄、馬克昌主編:《刑法學》(下編),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85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