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淑江
【摘要】結合生活開展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有助于發(fā)揮品德與社會課的綜合教育功能,貼近學生的實際,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參與的欲望。生活中有非常豐富的道德教育素材,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社會現(xiàn)象,促進他們對于社會生活的適應。因此,教師需要適時地穿插進生活化的元素,促進生活化策略的應用。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生活 理論應用 實踐能力 生活化
品德與社會這門學科的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注重避免采取簡單灌輸?shù)姆绞絹黹_展教學工作。品德與社會的教學目標應該集中在學生知行統(tǒng)一這一較高的層次上,而不能僅僅是讓學生知道。融入生活化的元素進行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學工作,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門學科當中的基本理論和道德規(guī)范,能夠幫助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當中找到問題的本質,理清問題的實質。所以,在教學中如何自然地將生活化的策略應用到品德與社會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呢?
一、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提高自身的理論應用與實踐能力
教師作為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主導,要充分地挖掘課程的生活化資源,尤其要利用好教材中的生活化資源,與學生現(xiàn)實的生活實際聯(lián)系緊密起來,使得學生在學習這門課程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豐富的生活化元素。教師積極的引導是必不可少的,小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只有在教師的引導和鼓勵之下,他們的視野才能變得越來越開闊,他們對于這本教材中所強調的一些重點內容,理解的也會更加深刻,所以,教師要善于運用啟發(fā)式的教學方式來引導學生的思考和學習,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聯(lián)想到自己的生活實際,從而使得理論的學習做到融會貫通,做到直接應用的程度。在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的學習中,主題一般都是以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如有關于學生人際交往的內容,讓學生們首先在班級之內拓寬自己的人際交往圈子。讓每一個學生都能主動地與其他學生進行交流,能夠幫助別人,看到別人的優(yōu)點,同時,也能夠在與人交往中不卑不亢,做到處事進退有度。這樣在班級生活中,他們就能擁有更加融洽的人際交往氛圍,這種能力也能夠延伸到他們生活當中其他的方面。
二、教學中再現(xiàn)生活場景,引導學生學習品德與社會的基礎理論內容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是一個與實際生活有機聯(lián)系的過程。教師要時刻將理論講授和現(xiàn)實生活實際有機結合在一起,避免將理論和現(xiàn)實生活相脫節(jié)。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尤其要結合自身的親身生活經歷,用自己的經歷和感悟去給學生一定的引導和支持。在課堂之上,要多通過提問等互動方式,讓學生分享自己的已有經驗,從自己已有經驗出發(fā)分享遇到類似事件的時候該如何應對的經驗。而且在課堂之上也可以通過角色扮演、情境創(chuàng)設等方式,使得生活再現(xiàn)出來,在這種類似生活的情境當中,學生對于某些問題理解的會更加深刻。雖然在品德與社會的學科教學中,并不存在多少難以理解的點,然而學生由于經驗的缺乏,缺乏對生活的感悟,老師所傳遞的一些思想價值觀念,學生在理解起來也容易存在一些困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注重加強引導,注重在生活化的場景中來呈現(xiàn)理論知識,讓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同樣一個問題,在其中也要融合更多綜合學科的內容。
三、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要特別注重創(chuàng)新與體驗
將創(chuàng)新性和側重于引導學生進行體驗引入到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使得學生能夠在課堂之上思維變得更加活躍,在新鮮刺激的課堂環(huán)境中得到更多的樂趣。小學生生活在信息技術時代,他們的信息獲取量非常的豐富,他們可以從多個渠道了解到自己想要知道的信息。所以,對于教師來說,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要多傾向于與學生進行互動,學生的頭腦非?;钴S,他們具有很強的創(chuàng)新性,這一教學中教師要發(fā)揮學生們的特長,給他們更多展示自我的機會。在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教學中,可以是呈現(xiàn)社會各種現(xiàn)象的舞臺,教師就是這個舞臺的總導演,要讓學生在這樣的舞臺中扮作某一個社會當中的角色,可以讓他們有更加充分的體會。教師要充分地調動小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要尊重他們的想法,挖掘他們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意,活化整個課堂教學的整體氛圍。所以,教師可以引用學生感興趣的社會現(xiàn)實問題還有時政熱點,采用時事演講、模擬答記者問、課前5分鐘新聞發(fā)布會、時事點評、時事專題講座等形式靈活地教學,激活學生思維的興奮點,拓寬學生的眼界。用一些新聞人物、熟悉的事實、歷史故事,引導學生把課堂內外聯(lián)在一起,這樣也可以很好地引起學生的共鳴,讓他們在這樣的引導之下,能夠主動地進行探索和思考,增強他們對于社會觀察分析的能力。
總之,用生活化的理念組織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從以學生為中心出發(fā),去引導學生在課堂中更多地參與,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引導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讓品德與社會的教學,為學生的健康成長發(fā)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陽慕伶.小學品德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