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文生
【摘 要】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取決于學生思維是否處于積極主動狀態(tài),教師應通過各種方式不斷更新觀念、創(chuàng)新教法、補充新知,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活學生的思維,才能出現(xiàn)高效課堂。
【關鍵詞】優(yōu)化;課堂;教學;效率
于漪老師說:“一堂課教學效率高不高,要看學生在課堂內(nèi)是否活躍?!背晒Φ恼n堂教學需要“活”的課堂氣氛。因此,教師應通過各種方式不斷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因材施教,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思維處于積極狀態(tài)。
一、觀念要“活”,不保守
早在三千年前,古希臘生物學家、散文家普羅塔戈寫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比欢?,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注重教師在課堂上的傳授作用,把學生當作被動的接受者。在這種觀念下,許多教師看似“認真負責”,惟恐知識有所遺漏,結果一堂課下來,教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聽得昏昏欲睡。究其原因,在于忽視學生的參與。因此,課堂教學應貫徹“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魏書生老師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學校是學習的場所,教室是學習的房間,教材是學習的材料,課堂45分鐘便應以學為主,課堂也可稱學堂。”“45分鐘內(nèi)一定要把學生當主人,要以學生的學為教學的主陣地。衡量課上得成功與否的標志,不在于我講了多少,而在于學生學了多少;不在于我講得生動、形象、風趣幽默與否,而在于學生學得積極、主動、快樂、高效與否?!?/p>
教學的最高境界應是教會學生自主學習。“教是為了不教”。教學就是教師“教”學生“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盡可能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要相信學生通過努力獲取知識、理解問題的能力,留給學生讀書、思考、討論、發(fā)言的時間,最大可能地為每個學生提供發(fā)表見解、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學生一旦真正“自奮其力,自致其知”,便會知道自身價值,樹立自信心,誘發(fā)更大的學習興趣,啟發(fā)更加積極的思維,增強取得成功的動力。為此,教師應首先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增強其在自讀中發(fā)現(xiàn)、思考、討論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起步階段,花費時間可能要長一些。教師應為學生清除各種思想障礙(“問題這么難,我能理解嗎?”“回答錯了多丟人”“老師總會告訴答案的”),鼓勵學生大膽思考,勇于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教師還應建立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樹立親切虛心的師表形象,使學生感到教師既是傳授知識的師長,又是和他們一起學習的“學長”。優(yōu)秀的教師都是激勵者、促進者、指導者、輔導者和協(xié)調(diào)者,而不只是一個評判員。學生回答問題,教師應耐心傾聽,對了應予以鼓勵,錯了也不必指責,要善于發(fā)現(xiàn)其優(yōu)點,不應拿教參上的“標準答案”否定學生。相對語文而言,對問題的理解不可能只有一個正確答案,不可能只有一種回答方式,因此,教師應對“任何評估方法都應該鼓勵它,而不是把所有的人歸入‘只有一個正確答案的模式中”。學生的主動性一旦被真正調(diào)動起來,才能積極思維探索,大膽質疑解難,認真討論分析,勇敢發(fā)表見解。
二、教法要“活”,不死板
教學是一門藝術,教法要不斷創(chuàng)新。自課改以來,各地不少教育名家歸納出了很多教學模式,對于每個教師來說,無疑都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是,如果不結合自己及學生的實際而一味模仿,便會事倍功半。教學的過程,就是創(chuàng)新的過程。我們要善于把別人的東西變?yōu)樽约旱臇|西。教育實踐證明:長期使用單一的教學模式會使學生產(chǎn)生厭倦心理。比如:有的教師倡導學生做講臺的主人,這無疑是一種調(diào)動學生的好辦法,但是如果動輒學生登臺,并把它作為規(guī)定的“任務”,“責成”學生完成,有的學生講了半天還講不出什么名堂,白白浪費了課堂寶貴的時間,老師感到心急,學生也會厭煩??梢姡磺行问蕉贾皇鞘侄?,而不是目的,都是為內(nèi)容服務的。教法要求新,更要求實。一切無助于調(diào)動學生情緒、提高課堂效率的方法都應改革。因此,教師在采用新的教學技巧時,一定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和課文的特點,在課型的選用上,一定要形式多樣。有的課文比較簡單,可布置備課要點,上課以學生登臺講授為主;有的課文應深入理解,可布置討論問題,上課以研究討論為主;有的課文距離學生生活較遠,上課以教師點撥講解為主;有的課文適于學生自讀,可讓學生提出問題,上課以提問答題為主;有的課文文筆優(yōu)美,適于學生欣賞,可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美點,上課以朗讀、品味、聯(lián)想、評說為主。另外,課堂的導入方式,講課切入點的確定,都要靈活多樣,不拘一格。
總之,藝術貴在創(chuàng)新,教學最忌死板。語文的學科特點為教師提供了廣闊的創(chuàng)造天地,教師只有教法的不斷創(chuàng)新,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知識要“活”,不陳舊
教學實踐證明,學生能力培養(yǎng)和語文知識的掌握是有密切聯(lián)系的,如果割裂了兩者的聯(lián)系,忽視對知識的傳授,其能力的培養(yǎng)也必然受到影響。教師既要充分相信學生,又不能過高估價學生,特別是七年級學生,他們的課外閱讀畢竟有限,對問題的認識還比較片面,他們希望各項能力都能得到提高,也很渴望獲取課外語文知識。試想一下,每冊教材不足30篇課文,四個多月的學習時間,每篇課文要用兩節(jié)課去學,學生能滿足嗎?如果老是陳舊的內(nèi)容、俗套的語言,備課抄教案,上課念教案,課堂能“活”起來嗎?因此,教師上課不能拘泥于教材,應當在突出課文重點的前提下,適當充實課堂教學容量,向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拓展。
(一)把時代“活水”引入課堂
當下社會是信息社會,學生每天都能從各種媒體上(報紙、電視、電腦等)接受大量新的信息。在諸多學科中,語文與生活的聯(lián)系最為密切,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語文課堂教學不能脫離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語文教師應有讀書看報的良好習慣,關心國家、國際大事和科技發(fā)展動態(tài),并恰當引入課堂教學。如果我們的訓練接近社會生活,舉例貼近學生實際,便可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體驗,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引發(fā)類比聯(lián)想,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進而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在生活中多觀察、多思考,獲取新的知識,接受新的觀念,學習語言技巧,發(fā)展思維能力,積累寫作素材。
(二)增加課外語文知識
我們經(jīng)常要求學生多背、多讀、多寫,教師也應反思一下:我們到底能背多少,讀了多少,寫了多少;學生的讀書熱情被激發(fā)以后,就會迫切希望增加課外閱讀,但讀什么,怎樣讀,需要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他們希望老師在課堂上指導評析一些名家作品,希望了解知名作家的成功經(jīng)驗和創(chuàng)作風格。如果一個教師讀書甚少,對作家作品只是一知半解,上課又怎么能由此及彼、舉一反三呢?相反,如果課堂上教師出口成章,引經(jīng)據(jù)典,無疑會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教師只有增加作品(包括當代的)的閱讀量,多學文學和美學理論,提高文學修養(yǎng),增強業(yè)務素質,才能在課堂上左右逢源,揮灑自如。講到《三顧茅廬》一文,就應補充介紹“桃園三結義”“單刀赴會”等經(jīng)典故事;學到《與朱元思書》,講一段“嚴子陵釣魚臺”的故事,加深對課文文句的理解,增加了課堂的情趣。因此,我們強調(diào)學生的主體作用,并不排除老師的“講”。在非講不可的時候,精當?shù)摹爸v”也有其獨特的魅力。
另外,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政史地等)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課堂教學不能專就語文知識進行講解,不能把語文鎖在一個小小的盒子里。要使語文課堂“活”起來,還要求語文教師注意各學科知識的滲透,只有將這些學科知識有機相連,才能更好地理解真實的語文,才能激活學生的儲存空間,打通知識的聯(lián)系“通道”,才能把剛學的東西融入深度的記憶之中。
綜上所述,課堂教學不要追求教室完全的寧靜,不要強求學生的整齊嚴肅。因為師生知識信息的交流,成功喜悅的分享,新思想的產(chǎn)生,都需要輕松、活潑、愉快、有趣的課堂氣氛。只有在這種積極開放的狀態(tài)下,學生才會變得投入、興奮和專注。當然,我們所說的“活”,并不是脫離課文,東拉西扯,插科打諢,不是形式主義的按電紐式的活潑,而是思維處于積極狀態(tài)的真正的活躍。
【參考文獻】
[1]張貴.語文課堂教學優(yōu)化策略[J].綜合教學指導,2009
[2]張明輝.新課標下優(yōu)化語文課堂教學之我見[J].中學語文教學,2016
[3]顧欣.淺析如何優(yōu)化語文課堂教學過程[J].速讀(上旬),2018(05)
[4]金舒婷.優(yōu)化課堂教學發(fā)揮課堂魅力[J].科教文匯,201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