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會的勞動教育,需要與學生的生涯教育主動結合,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學會科學地進行人生規(guī)劃。只有這樣,當學生在信息社會進行勞動時,才不至于被勞動的自由所吞沒。
毫無疑問,勞動教育正成為當前各級各類學校教育改革和發(fā)展必須高度關注的重大課題。很多學校也結合本校實際情況,積極探索了諸多有關勞動教育的實踐形態(tài),并在這個過程中積累了大量勞動教育的有益經驗。但不可否認的是,當前很多學校的勞動教育,基本上都以第一、第二產業(yè)為對象開展勞動教育,而對于新時代的勞動形態(tài)卻鮮有涉及。這不能不說是當前勞動教育在理論和實踐方面存在的重大硬傷。
實際上,勞動教育必須立足于鮮活的生產實踐才能確保其生命力。對于當今世界而言,勞動形態(tài)已經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最突出的表現(xiàn)就是信息化生產已經成為帶有主導性的社會勞動形態(tài)。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的勞動教育,還是主要基于農業(yè)社會和工業(yè)社會時代的勞動形態(tài)來開展勞動教育,那么,勞動教育的時代性必然是難以保障的。這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勞動教育實效性。因此,新時代的勞動教育必須高度關注信息社會的勞動形態(tài)特點,并據(jù)此開展更富有針對性的勞動教育。
一、信息社會勞動形態(tài)的特點
2006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fā)展戰(zhàn)略》,對信息化發(fā)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梢哉f,信息社會正成為當前中國社會的新常態(tài)。在這一信息社會新常態(tài)中,勞動的形態(tài)發(fā)生了重要的變革。從生產力的角度來看,如果說,農業(yè)社會主要以人力的使用為其基本勞動形態(tài),工業(yè)社會的勞動形態(tài)則主要表現(xiàn)為對大機器生產的操作,那么,在信息社會,自動化生產則成為其基本勞動形態(tài)。具體而言,以自動化生產為特征的信息社會,其勞動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勞動本質上是一種知識的生產和應用
在農業(yè)社會和工業(yè)社會的生產中,經驗和體力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信息社會中自動化的勞動,主要依靠的是高科技的綜合運用。沒有足夠進步的技術為前提,自動化的生產就無法實現(xiàn),而科技的進步離不開知識的生產。因此,在信息社會中,知識的重要性將變得日益突出。在很大程度上,科技的進步是以知識的突破為前提的。生產的自動化程度越高,對知識和科技的依賴程度也越高。因此,在信息社會,科學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更加凸顯。實際上,信息社會的誕生本身就源于知識的不斷積累和突破。沒有大量信息知識的生產和應用,信息社會將難以維系。從這個角度而言,信息社會的勞動本質上就是一種以知識的生產和應用為核心的新的勞動形態(tài)。
2.勞動的準入門檻空前提高
對于農業(yè)社會的生產而言,勞動者的準入門檻是很低的。在很大程度上,勞動者憑借其生理的自然成熟就可以順利進入農業(yè)生產勞動當中。雖然工業(yè)社會的生產所要求的技術水平比農業(yè)社會要高,但總體而言,其所要求的更多的是一種相對簡單的機器操作能力。勞動者經過簡單培訓就可以從事相應的生產勞動。但是,對于信息社會而言,勞動的自動化程度越高,對人力的直接使用也就越低。這就使得信息社會的勞動者的準入門檻極大提高。比如,隨著現(xiàn)代AI技術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無人超市、無人賓館的出現(xiàn),將對那些低技術含量的工種帶來極大的沖擊。這就使得個體不再像傳統(tǒng)社會那樣憑借著自己的勞動力天然就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勞動者。這主要是因為,對知識的生產和應用不是一種個體天生就具有的先天能力,而是需要個體在后天不斷學習、不斷實踐的基礎上才能逐漸掌握。這實際上就提高了信息社會勞動者的準入門檻。勞動在信息社會不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勞動的復雜性和創(chuàng)造性將成為信息社會勞動的新常態(tài)。
3.勞動的自由度明顯增強
不管是農業(yè)社會的生產還是工業(yè)社會的生產,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勞動者的勞動自由度相對較低。他們的勞動往往受制于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而缺乏個體的自由選擇。比如,農業(yè)社會的生產必須以四季的更迭為條件,不能自由地根據(jù)需要來進行生產。而工業(yè)社會的生產則是必須以人與機器的同時在場為前提,人受制于機器的安排。但在信息社會,個體勞動的個體化將明顯增強。憑借現(xiàn)代信息技術,社會的勞動將更加的柔性,更容易依靠大數(shù)據(jù)的力量根據(jù)市場的需要及時調整生產。與此同時,工業(yè)社會中規(guī)模集中性的生產方式正在轉變?yōu)橐?guī)模適度的分散型生產方式,個體的工作時間和空間也因此變得更富有彈性。由此可見,信息社會的勞動將不再受制于傳統(tǒng)社會中時間和空間等因素對勞動本身的限制。在信息社會中,只要信息網絡系統(tǒng)暢通,勞動可以變成一種個體可以在任何時間和空間進行的自由行為。在這種情況下,勞動的自由度將明顯增強。
4.勞動與生活的邊界變得模糊
勞動與生活的二分,是農業(yè)生產和工業(yè)生產的突出特點。在農業(yè)社會和工業(yè)社會中,有著非常明確的上下班邊界。上班則意味去勞動,而下班之外的時間就是個體的生活。個體的勞動是為了更好地服務和服從于其生活品質的提升。但是,在信息社會中,個體的勞動與生活具有越來越高的統(tǒng)一性。這種統(tǒng)一既表現(xiàn)為上下班的邊界在不斷模糊,比如,憑借著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所謂的在家辦公正成為一種現(xiàn)實;也表現(xiàn)為越來越多的休閑娛樂具有了勞動的意味,比如,現(xiàn)代電子競技的出現(xiàn),誕生了一大批的職業(yè)玩家。在這種情況下,電子競技已經由一種純粹的游戲休閑轉變成了帶有明顯勞作特征的比賽活動。對于信息社會這些新的職業(yè)而言,如何生活與如何勞動基本上就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此外,由于信息社會勞動的自由度、個體性在不斷增強,勞動本身也越來越多具有娛樂的意味。在信息社會,很多人的職業(yè)選擇更多地是基于個體的興趣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這時候的勞動對于個體來說,過程性、體驗性和意義性的東西或許比勞動所可能帶來的物質報酬更具有吸引力。即個體更多地是把勞動內化為生活的應有之義,而不是被動地將勞動視為生活的對立面。這將在很大程度上對傳統(tǒng)社會中勞動與生活曾經明晰的邊界帶來極大的沖擊。
二、信息社會勞動教育的新課題
勞動之于勞動教育而言,主要有三層含義:一是作為目標的勞動,主要指向的是勞動者勞動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二是作為內容的勞動,主要指的是以勞動為對象的教育內容;三是作為途徑或載體的勞動,即通過勞動來開展相應的教育活動。不管是何種含義的勞動,其形態(tài)的變遷,必然會給勞動教育提出新的課題。信息社會中自動化生產這一新的勞動形態(tài),同樣會影響勞動教育的具體實施。具體而言,信息社會的出現(xiàn)給勞動教育提出的新課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信息社會勞動的知識化使得對何為勞動這一問題的追問成為當前勞動教育必須高度關注的前提問題。長期以來,人們關于勞動的認識,基本上都是以體力的消耗為其主要表征。這也是過去勞動教育所強調的重點所在。甚至在某些極端的情況下,勞動被等同于體力勞動,進而所謂的勞動教育就是體力勞動。如果說,這樣一種關于勞動的認識在生產力發(fā)展低下的農業(yè)社會中具有其存在的歷史合理性,那么,在信息化時代,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已經得以充分彰顯。在這種情況下,將勞動等同于體力勞動,顯然不符合當下社會生產的現(xiàn)實。因此,信息社會中的勞動教育,需要賦予勞動更具歷史解釋力的內涵,充分將大量的知識生產、科技創(chuàng)造等形態(tài)的勞動主動納入勞動教育的視野中。只有當我們從信息時代的勞動形態(tài)來重新審視現(xiàn)有的勞動教育的時候,才能夠發(fā)現(xiàn)新時代的勞動教育可作為的空間更加寬廣。認識這一點對于當前學校開展勞動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當前,對于很多地處城市中央、學生數(shù)量龐大的學校來說,要在學校中再開辟出一定的場所作為學生學工、學農的場地是很不現(xiàn)實的一件事情。因此,如果我們的勞動教育仍然只強調從農業(yè)和工業(yè)社會的勞動形態(tài)來開展勞動教育,既不現(xiàn)實也不符合社會發(fā)展的趨勢。當然,這并不等于說否定學工、學農所具有的教育意義。實際上,從前文論述可以看出,信息社會的勞動本質上是一種知識的生產和應用,而知識的生產和應用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擺脫特定空間的限制的。只要學校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知識生產和應用的條件,就是在進行信息時代的勞動教育。因此,知識分子和科技人員是這一勞動形態(tài)的主力軍。為此,信息社會中的勞動教育要積極引導在知識的生產和應用中,學會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這是信息社會勞動教育必須倡導的基本價值。
其次,信息社會勞動準入門檻的提高如何避免新的勞動排斥?誠如前文所述,信息社會的勞動更多的是一種自動化的生產,其對人力的直接使用將大幅度減少。在這種情況下,進入信息社會勞動,就意味著個體必須具有良好的文化知識和科學素養(yǎng)。缺乏這些知識和技術的個體,將被排除在勞動之外。在這種情況下,勞動者和非勞動者的關系將發(fā)生歷史性的更改。在過去,勞動意味著辛苦,意味著社會階層的低下;而不需要勞動,則意味著特權,意味著身份的尊貴。在這種情況下,是否勞動成了社會階層劃分的重要依據(jù)?在信息社會,勞動依然是一種社會階層劃分的重要標準,但是,其內涵則發(fā)生了顛覆性的變化。在信息社會,由于勞動者準入門檻的提高,誰是勞動者,誰就代表著社會的精英,廣大缺乏必要現(xiàn)代信息素養(yǎng)和科技素養(yǎng)的人,將會被信息社會的勞動所排斥。如果勞動在信息社會中變成了一種社會的知識特權,那么,現(xiàn)有的勞動教育如何自處?這或許是勞動教育在信息社會所面臨的最嚴峻的理論和實踐挑戰(zhàn)。
因此,如何避免這種新的勞動排斥的出現(xiàn),就必然成為勞動教育在信息社會不得不面臨的新課題。應對這一課題,最根本的出路在于知識和信息的普及,即普遍提高學生的現(xiàn)代信息素養(yǎng)和科學技術,使其充分掌握信息社會自動化生產的基本能力,這是從根本上消滅由于信息社會勞動門檻提高所帶來的勞動排斥的最重要的路徑。為此,勞動教育必須加大有關信息化自動生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育。與此同時,幫助學生充分意識到,在信息社會,勞動是一種資格,這種資格的獲得必須以知識的掌握為前提。學生要想在信息社會中獲得基本的生存和發(fā)展,就需要自覺和主動地學習。這實際上就意味著,在信息社會,學校的勞動教育必須與其他學科知識的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才能為學生的成長奠定扎實的勞動基礎。
再次,信息社會勞動自由度的增強必然要求個體提升其自我生命的主動規(guī)劃能力。在農業(yè)和工業(yè)生產中,個體的勞動,包括時間、地點、速度等等,基本上沒有自我選擇的空間。在這種情況下,勞動對于個體而言,具有較大的壓迫性。但是,在信息社會,個體選擇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以什么樣的方式來完成勞動,基本上成了個體的一種自由。這實際上就對個體的自我生命規(guī)劃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一個人缺乏對自我發(fā)展的規(guī)劃和設計能力,那么,信息社會勞動自由度的增強也許對于他而言將會是一種災難。但是,如果個體能夠自覺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那么,信息社會所提供的勞動自由將是其自我創(chuàng)造、自我實現(xiàn)的最有力條件。
因此,信息社會的勞動教育,需要與學生的生涯教育主動結合,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學會科學地進行人生規(guī)劃。只有這樣,當學生在信息社會進行勞動時,才不至于被勞動的自由所吞沒。
最后,信息社會勞動和生活邊界的模糊使得個體的閑暇生活問題在勞動教育中變得非常突出。很長一段時間里,生產與消費、勞動與閑暇都被當作二元對立的兩極來看待。不管是農業(yè)社會還是工業(yè)社會,生產與勞動往往被賦予更為積極肯定的意義,而消費和閑暇則被當作消極的一面來看待。這就使得個體的消費教育、閑暇教育在勞動教育中并未受到足夠的重視。實際上,在信息社會中,自動化的生產一方面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的生產力,由此帶來了社會的物質財富空前豐富和人們閑暇時間的明顯增多;另一方面,自動化生產所實行的彈性化生產賦予了個體較強的勞動自主性,從而也將本該屬于生活范疇的消費與閑暇和勞動融為一體。因此,如何消費、如何休閑等問題也構成了信息社會勞動教育需要關注的重要現(xiàn)實問題。
當前,青少年學生普遍存在的符號消費、過度消費、攀比消費等現(xiàn)象,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前勞動教育在內容上的缺位。在這方面,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國芳在其“全人教育”體系中就明確提出在學校教育中開展“富的教育”的必要性。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消費的本質及內涵,培養(yǎng)其有節(jié)制地理性消費,是信息社會勞動教育的應有之義。此外,怎么規(guī)劃時間、利用時間、管理時間等方面的閑暇教育也必然需要信息時代的勞動教育予以主動回應。
綜上所述,信息社會的到來,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過去的勞動形態(tài),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重新定義勞動、如何避免新的勞動排斥、如何提高個體的自我規(guī)劃能力、如何開展消費教育和閑暇教育等問題正成為當前學校勞動教育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理論與實踐課題。
【班建武,北京師范大學公民與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
責任編輯︱李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