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國俊
冬天的一日,陽光溫煦,夫人提議今兒去走一趟焦山。
環(huán)抱焦山的湖似乎瘦了些,湖水褪去了微黃,透出了青碧。湖微漪,山蒼黛,焦山上的樟樹、松柏,還有翠竹和桂木,百年的銀杏、楓楊和參天的法桐,株株蔥蘢。
進了山門,我們習(xí)慣性地沿著島堤向東走去。踩著陽光,聆著鳥鳴,不覺已行至山后。看著蜿蜒而上的山階,雖然腿僵膝軟,我還是忍不住想爬上去。夫人平常都視爬山如畏途,常常諄諄勸我“(膝蓋)省著點用”。這次,夫人興致好,愉快地答應(yīng),我們二人攜手爬山。
夫人終年忙碌,此刻緩步上山,左顧右盼,也在享受這登高望遠的情趣。走到山腰,在葉落枝枯的山林間,一叢一叢的野芫荽謙卑地匍匐在那些落木的腳下。夫人好奇,忍不住俯身去端詳了一陣。她輕輕掐下一瓣,細細地嗅著,看她的神情,一定是回想起兒時摘野菜的光景了。
山頂?shù)娜f佛塔中,一群人正在轉(zhuǎn)塔。遠處,大江如練,百舸如丸,其靜若畫。汽笛的微鳴斷續(xù)傳響,似在畫外。唐朝時,這焦山還是江海交匯之地,古人曾登山吟詩:東望海漫漫,扶桑涌一丸。萬佛塔南北兩邊的門墻上,分別有“中流砥柱”“海不揚波”的遒勁古墨,將江海氣象和古城世道盡攬其中。一代高僧茗山贊其書義:“……意含中國代有圣人,風(fēng)平浪靜,國泰民安,其意義極為深邃?!?/p>
年紀漸老,就如那遠觀的江舟,緩緩地行,偶爾地鳴,留下淡淡的影;又如這林間的野芫荽,靜靜地沐暖陽經(jīng)寒霜,花盡樹枯也能低調(diào)光鮮、自得其樂。卸下名利枷鎖,拋卻精神桎梏,無所爭持,不再執(zhí)念,從容淡定隨著時光輕松而往,這就是年老的好??!
邊走邊想,不覺漸至山下。山西南麓的摩崖石刻中凝固著一個歷史的瞬間:900多年前的一個雪天,時任鎮(zhèn)江通判的大詩人陸游攜友登焦山,“踏雪觀瘞鶴銘,置酒上方,烽火未息,望風(fēng)檣戰(zhàn)艦在煙靄間”,一時間國仇家恨涌上心頭,一番痛飲,“慨然盡醉”!
現(xiàn)如今,整修加固的水泥護框,使這摩崖石刻減損了一些蒼涼厚重,換來了安全與久遠。
面南的山坡下,有一圈餐風(fēng)宿露的佛像僧雕,“華藏法界”已然落成迎賓,弘佛揚善的浮雕也在連廊中延展,老寺院添了不少新物事。原來書有“海不揚波”的山門還在,只是被冷落一旁,墻門頹圮,幾無人知了。
時近中午,陽光慢慢明媚起來。草坪上的兒童在追逐戲耍;小河中,游舟在清波里蕩漾。蒼山近,碧水遠,藍天如洗,佛地莊嚴,鐘聲還在清越悠長地回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