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乙深
北京大學出版社的編輯約我為教授撰寫的《美國史》寫一篇書評,我接受了這份邀約。
就在我動筆的今天,新華社評出2018年十大國際新聞,第一條就是美國挑起貿易摩擦受到抵制。美國,這樣一個令人又愛又恨的國度,永遠不缺少關注度和話題性。而想要了解美國,不如先從閱讀開始。這部《美國史》是我近年來讀到的最好的一份介紹美國的綜合性讀物。它能為我們了解美國的今天找出歷史依據(jù)。
由于這部書所記述的年代跨度很大,從發(fā)現(xiàn)新大陸時期一直到奧巴馬政府時期,甚至可以說這部書已經(jīng)超越了歷史讀物的范疇,而更像是一部為美國當代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思想等現(xiàn)象從歷史中尋求根源的作品。人類社會,無論哪個國家、哪個民族的今天都是由無數(shù)個昨天接續(xù)發(fā)展而來,今天所形成的一些客觀現(xiàn)實必然是由于昨天的某個原因逐漸演變的結果。只有通過了解過去,才能更好地看清今天,從而為明天可能到來的一些事情做出科學性預判。我想,這就是歷史能夠賦予我們最大的智慧支持,即——讓昨天告訴明天,讓歷史告訴未來。
由于職業(yè)關系,近幾年我一直在不同國家從事國際新聞報道工作。在當今全球事務中,從動亂的中東到紛擾的歐盟,從風起云涌的東亞到破舊立新的非洲,從靜水流深的大洋洲到蓬勃發(fā)展的南美,甚至在遙遠的北極和南極都能看到美國的影響力,更不要提聯(lián)合國、北約等活躍在國際舞臺上的各種多邊組織。美國,憑借自己強大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等影響力幾乎參與到當今所有重大國際問題當中,時不時還扮演世界警察的角色。
這到底是為什么?
就是這樣的一個國度讓世界各國人民在某種程度上愛恨交織,情感錯綜復雜。2015年我在阿富汗工作時,由于美國在阿富汗和平與發(fā)展事務中扮演著極為關鍵的角色,阿富汗普通民眾對于美國更是褒貶不一。有人強烈譴責美國沒有在阿富汗和平與重建問題上起到良好作用,導致阿富汗國內近年來民生凋敝,戰(zhàn)亂不斷;也有人向我流露出對于美國的向往以及希望到美國生活的愿望。
難道這樣一個話題豐富的國家不應該讓我們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嗎?還有什么渠道能夠比找到一部信息豐富、史料詳實,用娓娓道來的方式來講述歷史的教科書更有效呢?
這本書令我手不釋卷的另一個原因是作者用講故事的方法進行寫作。
和國內傳統(tǒng)歷史教科書側重于強調知識點不同,我個人感覺美國的專業(yè)人士撰寫的教科書更像是在講故事,側重于事件本身之間的關聯(lián)性,在講述“是什么”的同時也在講述“為什么”和“怎么看”,這樣就提高了書籍的可讀性,在提高讀者閱讀快樂程度的同時拉近普通非專業(yè)讀者和特定學科領域之間的距離。
2007年至2009年,我在美國西部的一所大學留學。我清晰地記得,當時我的系主任兼碩士論文導師DiSanza教授就曾告訴我,他眼里的一篇優(yōu)秀的學術論文并不是用高深專業(yè)的術語闡釋一個高冷晦澀的專業(yè)問題,而是在兼顧學理性的同時更要做到可讀性與科普性的融合與統(tǒng)一。
我想正是在這樣一種理念的倡導下,不少美國人文社科類的專業(yè)大家們都是用平易近人的寫作手法進行著學術普及與推廣。
《美國史》就是這樣一部能夠引起外行人興趣的歷史學著作。
作為一部宏大的通史類教科書,作者從發(fā)現(xiàn)新大陸開始講述,并詳細記錄了當今美國人的祖先陸續(xù)從歐洲來到新大陸建立定居點開始,逐漸過渡到建立永久殖民地,并隨后通過獨立戰(zhàn)爭的手段建立起今天的美利堅合眾國。通過詳實和客觀的史實,作者剝繭抽絲般地記錄了美國的先人們是如何通過自己的勤勞、勇氣和智慧一步步地征服未知的新大陸,并逐漸走向強大,一直到成為今天世界公認的超級大國。
作者在書中對于客觀歷史的尊重讓讀者不禁格外敬佩。細心的讀者會發(fā)現(xiàn),作者對于某個特定事件在歷史上所存在的可能爭議的處理體現(xiàn)著作者的細心與客觀,以及超越常人的學術素質。例如,如果某個事件本身或者歷代史家對其評價多于一種的話,他會在書中一同標注,供讀者自行選取,而不是根據(jù)個人喜好只記錄單獨一種。如此精神不免令讀者贊佩,更體現(xiàn)一個史學家對于歷史負責的態(tài)度。
這一點和中國古代史家又是何其相似。讀過陳壽撰寫的《三國志》的朋友一定知道,作者對于《三國志》中那些存疑的史實和評論都會詳細記錄,多于一種時也會一并記載供讀者自行判斷。由此可見,史家以客觀為前提,以中立為宗旨。而這一點在中美、古今都是相通的。
(作者系新華社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