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燕
摘 要 目前我國經濟處于中高速發(fā)展時期,經濟發(fā)展的同時,我們的文化和理想信念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部分大學生由于受到外來文化的侵襲,價值觀、人生觀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精神貧瘠問題也日益突出。大學生肩負著國家賦予的神圣使命,是黨和國家的接班人和建設者,大學生缺乏理想信念不僅影響自身的發(fā)展,也會對我們黨和國家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如何使大學生精神脫貧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 精準扶貧 大學生 精神脫貧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思想,具體包括“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這一在經濟領域中提出的精準扶貧思想同樣可以運用到大學生精神貧瘠問題的解決上。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但是精神貧瘠問題卻日益突出,特別是大學生精神貧瘠問題亟待解決。
1關注大學生精神面貌的意義
(1)總體趨勢不容樂觀。雖然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面貌總體上是積極向上的,但是不可否認,還有部分學生在價值取向上和理想信念上存在著一些問題,由于缺乏理想信念和正確的價值取向,致使這些大學生心靈空虛,利益觀金錢觀扭曲,這些問題不是個別的問題,而且有不斷擴大和蔓延的趨勢,值得引起我們的重視和關注。
(2)扶貧要扶志。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在扶貧、脫貧的過程中注意“扶貧同扶志和扶智相結合”。單純的物質的幫助并不能從根本上使貧困人員脫貧,在高校,實施貧困生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不僅要關注大學生的物質受助情況,也要關注大學生的精神狀態(tài),脫貧不僅僅包括物質脫貧,更重要的是精神脫貧和理想信念上的脫貧。
(3)幫助貧困大學生樹立自信心。關注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精神狀態(tài)問題,有助于及時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能夠以積極健康的心態(tài)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及時發(fā)現(xiàn)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及時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大學生增強自信心,緩解學生之間、學生和學校間的矛盾,讓大學生以平和、健康、陽光的心態(tài)去學習、去生活、去工作,全面和諧的發(fā)展。
2精準識別大學生存在的精神問題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程度不斷擴大,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同時,各種形式的文化和社會制度也隨著而來,在不同的文化的沖擊下,一些意志比較薄弱的人特別是沒有社會經驗的大學生受到不良意識形態(tài)的侵襲,致使部分大學生的思想觀念產生很大的變化,精神貧瘠問題也日益突出,主要表現(xiàn)為:
(1)大學生信仰危機。信仰是一種強烈的信念,表現(xiàn)為對所信仰理想信念的一種信任。當代大學生肩負著國家賦予的神圣使命,是黨和國家的接班人和建設者,大學生缺乏理想信念不僅影響自身的發(fā)展,也會對我們黨和國家產生很大的影響。
大學生缺乏價值信仰,缺乏理想信念,主要表現(xiàn)在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上,部分大學生受外來文化沖擊的影響,金錢至上、利益至上,做事情考慮的是首先個人的利益,功利心特別強。網名為“潔潔良”的廈門大學在讀研究生因為在網絡上發(fā)表了一些錯誤言論而備受關注,關鍵點她不是一個劣跡斑斑的學渣,而是閃著金光的學霸,集多項榮譽于一身,并且是一名中共黨員。這名看起來很優(yōu)秀的學生只是從表象上入了黨,但是其思想上和行為上并沒有真正意義的入黨。思想上入黨的前提首先是要有一個正確的入黨動機,入黨是一個神圣的選擇,是對理想信念堅守的承諾,而不是個人追逐功名的工具。
信仰的缺失還表現(xiàn)為缺乏“家國情懷”,對于自身利益以外的事情表現(xiàn)的比較冷漠,對于黨和國家的相關政策和方針漠不關心,甚至經常抱有懷疑的態(tài)度看待國家的政策、策略,對于社會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一些小問題盲目夸大,對于黨和政府在國家發(fā)展中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績選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一味的崇尚國外的事物。理想信念的缺乏讓我們的大學生缺少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不明白自己的命運和國家的強盛休戚相關。
(2)比較自我,抗挫折能力差。由于我們當代的大學生大多是90后、00后,大多是獨生子女,生活的環(huán)境比較優(yōu)越,物質條件也比較豐富,大多在家長的呵護下順利的求學、考學,一旦離開家長的庇護,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時候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差、抗擊打能力較差,遇到問題容易走極端。面對同學間出現(xiàn)的小摩擦、小矛盾往往不能很好的解決,大多數(shù)會以自我為中心,缺乏集體精神和謙讓精神。
(3)極度敏感、自卑。心理學按照人的氣質類型將人分為多血質、膽汁質、粘液質和抑郁質,四種不同的氣質類型代表了四種不同的性格氣質,也代表了人在面對問題和挫折的時候心態(tài)、態(tài)度是不同的。在做好大學生物質扶貧的時候關注大學生的性格特點還是很有必要的,由于生活環(huán)境比較貧困,物質上存在的強大落差難免使很多貧困同學心理上比較敏感,特別是屬于抑郁質特質的學生,本身比較敏感,一點小的事情或者細節(jié),都可能引起她很大的反映,自卑心理比較嚴重。比如云南大學的馬加爵案,成績優(yōu)異但是家庭貧困,極其敏感,不能妥善處理人際關系,因宿舍瑣事與同學積怨連殺四名宿舍舍友。像馬加爵這樣的學生很多,因為家庭條件貧困本來就很自卑,當與他人發(fā)生矛盾時不能妥善的解決矛盾,也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往往會因為小矛盾釀成大事故。
(4)不能正確的認識自我。莊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贝髮W生特別是即將畢業(yè)的大學生在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yè)時,往往不能正確的對自身做出全面的評價。有些大學生盲目自信,覺得自己懂的很多,各個方面都比別人優(yōu)秀,在選擇職業(yè)的時候眼光過高,在結果不如意的時候就會怨天尤人,情緒及其低落。還有些大學生妄自菲薄,毫無自信,覺得自己事事不如人,不能正確的看待自己的能力、潛質和優(yōu)缺點,在機會來臨的時候不敢爭取,害怕失敗,在面試和筆試的時候表現(xiàn)的不夠自信,不能最大限度的發(fā)揮自己的綜合能力。
3精準幫扶使大學生精神脫貧的途徑
(1)保護學生隱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不懈促進高校和諧穩(wěn)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態(tài),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迸嘤】灯胶偷男膽B(tài)高校要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通過健康知識講座或者課堂教學等方式幫助大學生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識,更深入的了解自己,更理性的對待自身情緒的變化。其次,通過開展挫折教育、艱苦奮斗教育提高大學生的受挫能力,在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更加坦然樂觀,減少焦慮情緒。再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有針對性,每個年級每個年齡段學生所存在的困惑和要面對的問題都有所不同,大一的新生可能會存在新的環(huán)境、新的老師、新的學習方式的適應,大二大三的學生可能更多的是情感挫折、交際挫折等的應對,畢業(yè)生往往側重于擇業(yè)的困惑和就業(yè)的焦慮等等,學校應該區(qū)分不同的情況進行不同內容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很重要,心理危機干預機制也同樣重要,對于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應該及時的進行心理疏導和約談,對于存在認知、情感等有障礙的學生及時的糾正其不合理的念頭和行為,通過貪心、運動宣泄等方式幫助他們舒緩情緒、消除焦慮。面對前來需求幫助的大學生不僅要積極熱心的給予幫助,更應該注意保護學生的隱私,特別是貧困大學生的個人信息的保護。
(2)加強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紅色文化的學習。目前我們國家正處于中高速發(fā)展時期,經濟發(fā)展的同時思想文化也很到了很大的沖擊,一部分大學生在外來文化的侵蝕下喪失了理想信念,在價值觀和金錢觀以及心態(tài)方面都發(fā)生了扭曲。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我國文明發(fā)展史上的一塊瑰寶,其中諸多思想對大學生思想境界的升華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特別是紅色文化,是我們黨和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蘊含了厚重的歷史文化、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強大的育人功能。加強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利于大學生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大學生增強社會責任感,更有利于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促進和諧社會的建立。
(3)營造公平扶貧、開展脫貧教育?!安换脊讯疾还惫绞前矒嶝毨Т髮W生的一劑良藥,營造公平的扶貧氛圍有利于貧困大學生獲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公平氛圍的營造首先要建立公平的扶貧制度,在識別和認定貧困大學生的時候,確保真正貧困的大學生能均等的獲得受助機會,通過實地考察和家庭走訪深入了解貧困學生的家庭貧困程度和致貧原因。并通過了解的真實情況進行脫貧教育,結合好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通過第一課堂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用平和、理性的心態(tài)去看待貧富差距問題。鼓勵學生多參加校園活動和社會實踐,通過活動的參加增加集體意識,充分利用好第二課堂讓大學生有一種獲得感和被認同感,增加大學生的自信心和歸屬感。
(4)增加榜樣力量。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榜樣的帶動示范作用不容小覷。在大學生中樹立榜樣,重視榜樣的帶頭作用,選擇一些思想上積極進取,學習上勤奮刻苦,生活上樂觀向上的學生干部和學生黨員為榜樣,對精神貧困的同學實施一對一的幫扶,深入了解幫扶對象,解答他們的困惑,釋放幫扶對象的心理壓力等,并且及時的把被幫扶者的信息反饋給輔導員、班主任,遇到幫扶者不能解決的問題,及時的向輔導員、班主任求助。
(5)引導學生全面剖析,善待自己。自我認知是做出正確選擇的基礎,自我認知包括了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兩部分。自我認知首先要正確的認識自我,準確的看待自己的優(yōu)缺點,既不盲目自大又不妄自菲薄,綜合客觀的分析自己的能力、特長和性格。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自我評價很重要,結合他人的評價、聽取身邊人的意見也很重要。身邊比較熟悉的同學、朋友、老師、親屬一般能比較主觀、準確的給大學生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正確認識自我才能坦然的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挫折,保持心境的平和,在遇到困難和不如意的事情時能夠“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能夠勇敢、冷靜的去面對和接受。
參考文獻
[1] 于昆.用長征精神鍛造當代大學生的精神品質[N].中國教育報,2006-09-19.
[2] 習近平.脫貧攻堅戰(zhàn)沖鋒號已經吹響,全國全黨咬定目標苦干實干[N].人民日報,2015-11-29.
[3] 習近平.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N].人民日報,2016-12-09.
[4] 劉占勇.精準扶貧思想內涵特征及對扶貧實踐的啟示[J].漢江學術,2016(04):5-11.
[5] 李強.大學生“精神貧困”現(xiàn)象分析及解決策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7(05):60-61.
[6] 吳再發(fā).“精準扶貧”視角下的大學生精神貧瘠問題及脫貧對策[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