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珍
【摘要】本文論述幼兒園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園內、園外環(huán)境,在幼兒一日活動中拓展其生活和學習的空間,提出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城區(qū)文化,開展多種形式的種植活動,帶領幼兒走進田野、走進農莊的體驗活動,在集體活動和區(qū)域活動中獲得初步的感知經驗,從中培養(yǎng)勞動技能,享受收獲的快樂。
【關鍵詞】種植園地 教育資源 開發(fā) 利用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1A-0148-02
我園十分注重幼兒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一直把種植活動納入幼兒園一日生活和教育中,種植園成了我園的第二課堂。幼兒在種植過程中,自然而然學會了簡單的種植技術和其他田間勞動技能,最重要的是,幼兒看到了植物生長的全過程,親身經歷種植帶來的快樂和成就感,并在勞動中得到鍛煉,從而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了勞動的辛苦。種植園地既是我園重要的區(qū)域環(huán)境,也是重要的科學教育資源庫。下面,筆者談一談教師創(chuàng)設和利用種植園這塊“會說話的土地”,打造幼兒園種植園地特色課程。
一、合理利用種植園
(一)開創(chuàng)一塊有質量的種植園地
1.積極規(guī)劃種植園。種植園是幼兒最喜歡的場地,也是調動孩子們各種感官的體驗、探究場所。幼兒園種植園地的建設,不僅為幼兒園的環(huán)境添磚加瓦,更發(fā)揮了幼兒園種植園功能的特殊教育意義。
2.積極規(guī)劃場地。種植園作為一種教育資源,它對幼兒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而場地受限是我園創(chuàng)建種植園最大的“瓶頸”。剛開始時,我園把種植園列入一日生活,卻只能在幼兒園各個角落用一些小竹子圍成欄柵或者用一些盒子來種植,孩子們剛開始感覺很新鮮,但由于班額普遍較大,種植園無法滿足全園幼兒的種植體驗。我們不禁思考:如果種植園地只是讓孩子觀賞而不能與土地、植物進行深入對話,那么,種植園就只是一個沒有任何價值的擺設盆景。怎么樣才能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參與其中呢?問題一出,全體教職員工紛紛建言獻策,你一言我一語展開了激烈的探討,最終我園通過認真考察、合理布局、規(guī)劃管理,很快在教學樓頂開設了一塊有質量的種植園。
(二)合理利用好種植園地
樓頂種植園建好以后,我園針對如何合理利用種植園展開討論,制訂了以下方法。
1.劃分種植小組。我們把班級幼兒分成幾個種植小組,為孩子們提供蔬菜、瓜果的種子、秧苗,給他們一些技術支持,引導孩子們根據(jù)不同季節(jié)種上青菜、豆角、豌豆、馬鈴薯、紅薯、黃瓜、青瓜,等等。每個小組都有自己的特色,教師引導他們做好觀察日記,孩子們也從中學到了很多知識。
2.規(guī)劃時間。我園將種植園與幼兒一日生活融合在一起,靈活利用區(qū)域游戲、課間活動時間輪流進入種植園,保證每名幼兒都有機會與種植園親密接觸。大班幼兒從此愛上了種植,收獲著快樂,他們每天都興高采烈地討論著哪些植物長高了、哪些結果了……
3.抓住機會生成教育內容。種植園的特別之處就在于永遠充滿了未知。由此,我們時常聽到幼兒的“十萬個為什么”發(fā)問。對此,教師及時捕捉幼兒的興趣點生成班級交流話題,不斷引導幼兒探索種植園中深藏的有關自然、生命的秘密。孩子們親自種植、親自管理、親自采摘、親自品嘗,這樣一群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看到了植物生長的全過程,親歷種植的感性經驗,在勞動中得到鍛煉,體驗勞動的快樂,從而更加體會到了勞動的辛苦。
幼兒種植活動作為課程資源之一,不斷地讓種植園滲透到幼兒們的學習生活中,讓種植園真正成為有生命力的教育力量,是我們不斷努力的目標。
二、讓種植園活動融入幼兒生活
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大自然、大社會是活教材?!痹诜N植的過程中,教師讓幼兒自己選種、播種、觀察、收獲,他們在觀察和記錄中發(fā)現(xiàn)了很多問題,如探討“種子寶寶發(fā)芽了嗎”“小苗苗有了什么變化”“你知道哪些秘密”“為什么蟲子會咬葉子不吃果實”“黃瓜為什么也有青色的”等問題。在觀察中,孩子們發(fā)現(xiàn)黃瓜的花長在瓜的下面,有些花可以結黃瓜,有些花不能結成瓜。他們一起交談、一起探討,這樣的交流有利于幼兒駐足種植園,關注植物的細微變化。
筆者根據(jù)幼兒提出的問題,生成班級主題討論活動,孩子們樂于在自由寬松的氛圍中與教師、同伴分享自己的發(fā)現(xiàn)。在探究活動中,伴隨著種植活動的深入,教師根據(jù)孩子的興趣發(fā)展需求,組織孩子有目的、有計劃地預設或生成一些相關的教學活動,如開展“植物生長離不開陽光”的小實驗;探究植物生長與昆蟲、四季、人們生活之間的關系等;收獲時帶領孩子們親自對植物的根、莖、葉、果實進行稱重、度量、比較、儲藏等。同時鼓勵、支持孩子們以多種方式(如繪畫、寫字、拍照等)記錄植物的生長變化,教師還要經常搜集相關的植物圖片、圖書資料,和年級組成員一起商討活動計劃,并展示在活動室中供幼兒交流、分享。
三、結合園內外資源打造種植園主題課程
(一)充分利用好園內資源
幼兒園內存在優(yōu)良的環(huán)境資源,教師要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xiàn)能力的機會和條件。教師可利用自然物品,如松果、麥穗、稻谷、稻草等豐富幼兒的課程,讓幼兒在與周圍環(huán)境的互動中主動學習和發(fā)展,既可以從小培養(yǎng)幼兒樸素的節(jié)儉意識,又可以自然材料為媒介,引導幼兒大膽、主動求知,為孩子的學習生活增添獨特的樂趣。下面,就以教師對撿回來的稻谷引導幼兒進行一系列加工為例,談一談利用簡單的自然材料開展一場充滿生機活力、循序漸進的主題教育。
1.體驗剝稻谷。教師充分利用幼兒園場地,和孩子們一起把撿回來的稻穗、稻草晾曬到操場上,有的幼兒在剝稻谷、玩稻草的活動中產生新的問題:“為什么稻谷那么難剝開呢?”孩子們自己體驗剝干濕兩種稻谷,從中發(fā)現(xiàn)曬干的稻谷殼變脆了,更容易剝了,進而很快就明白了曬稻谷的作用,并感嘆著農民伯伯的智慧。為此,筆者就“水稻是怎么演變成米的過程”的問題組織集體活動,利用多媒體課件帶領幼兒一起觀看脫殼機的工作視頻,他們發(fā)現(xiàn)用脫殼機比用手快多了,從中直觀地了解了科技的力量。幼兒在體驗中獲得了果實加工的認知經驗,也明白了一粒米得來的不易,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勞動的辛苦。
2.開展觀察記錄。教師還把曬過的稻谷和沒曬過的稻谷分裝在兩個籃子里,請幼兒過一段時間再看看兩種稻谷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孩子們通過觀察記錄,發(fā)現(xiàn)沒曬過太陽的稻谷出現(xiàn)了黑斑,還會冒出水泡,長出了小芽芽伴有酸臭味,曬過的稻谷不但沒有變化,而且它的味道很清香。幼兒們由此得出結論:稻谷曬干后容易脫殼,營養(yǎng)不但沒有流失,而且可以防霉。
3.拓展延伸。教師組織孩子們探究稻草的用處,有幼兒提問:“老師,脫完稻谷以后稻草怎么辦?”由此,一個教育主題活動“稻草的用處”就生成了。在這個過程中,小小的稻谷架起了師幼互動的橋梁。我園一直強調活動由師生共同構建,而教師的任務就是在這自由寬松的環(huán)境中,有目的地觀察幼兒與自然互動的過程,記錄幼兒感興趣的探究行為并予以支持,使學習成為師生積極互動交流、共同探索的過程。如在探究稻草的用處時,教師就“稻草是否可以造紙”的問題,廣泛查閱資料,利用多媒體讓幼兒“參觀”造紙廠,通過“參觀”討論,幼兒們在原有的經驗基礎上得到了認知擴展和提升。接著,教師把剩下的全部稻草投放在活動區(qū)域中,讓孩子們一起在區(qū)域活動中進行扎稻草人、編鞭子、做草墊、搓草繩等活動,他們還利用稻草制作拼貼畫,在玩的過程中體驗到了稻草的多種用處。幼兒在與材料的互動中實現(xiàn)了主動發(fā)展。
通過本次活動,我們利用城鄉(xiāng)中有利的資源,在農村體驗的每個環(huán)節(jié)、每個流程中順應幼兒好奇心,引導幼兒主動實踐與探究,利用自然材料資源融入課程加強師幼交流,使每個幼兒都可以從勞動中收獲快樂,并在活動中獲得直接經驗,從而萌發(fā)科學探究的興趣,獲得初步的科學經驗和探究能力,體驗發(fā)現(xiàn)和探究的快樂。
(二)充分有效地利用園外資源
1.開展特色課程
農村的環(huán)境以野趣、自然且廣闊為主,有著落葉、野花、野草、蔬菜、農作物等自然材料。這些環(huán)境與材料給孩子們在感官上造成多種刺激,順應了幼兒好奇、易動的天性,使其成為引發(fā)主動探究的試驗田。為了豐富種植園課程,教師在對我園周邊自然環(huán)境進行調查后,帶領孩子們到戶外開展體驗活動。正所謂學得多不如做得多,我園充分利用周邊資源打造城鄉(xiāng)特色課程,讓幼兒不僅能在幼兒園中學習農作知識,更能在田間體驗勞作的艱辛和收獲的喜悅。
2.動手學習真本領
九月份,正是水稻成熟的季節(jié)。于是園長提前到郊區(qū)外踩點,組織大班孩子到田間進行觀察與收割,開展城鄉(xiāng)課程。孩子們一下車看到金黃黃的稻谷,就興奮地談論著他們認識或不認識的農作物以及工具。為了讓孩子有更多的親身體驗,在征得園長的同意后,筆者與孩子們在田間“找農作物”,并在農夫演示后,讓孩子們親身嘗試用鐮刀割稻谷、收稻谷等,真正體會到農作的辛苦,孩子們還自發(fā)地吟誦起古詩《憫農》,他們加深了理解“粒粒皆辛苦”的含義。幼兒還把農民伯伯弄掉的稻穗撿起來,開心的臉蛋洋溢著勞動成就感,此時,“愛惜糧食、尊重農民伯伯的勞動成果”已成為了他們的共識。
3.多種方式學知識
我園十分注重幼兒的好奇心,順應幼兒的探究興趣,讓幼兒在親自參與收割、收獲分享的過程中,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對比、合作等方式,做到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并在學習過程中大膽地表達自己的發(fā)現(xiàn)和感受,真正讓豐富的自然環(huán)境成為幼兒主動探究的園地,讓原本深奧難懂的知識變得直觀形象,讓幼兒能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知識、學習知識。
種植園是幼兒的樂園,是孩子們探究植物生長的園地,有趣的種植園成了孩子們生動的課堂,水稻、蔬菜、瓜果成了孩子們有趣的活玩具,孩子們積極主動的探究代替了教師刻板的說教,他們從中感受著種植的快樂、享受收獲的滿足。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