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芳
四年前我滿懷希望,自認我自己是一個有遠見的人,更加是一個很有抱負,很有能力的人。那天清早五點鐘,在英國倫敦女兒的家中,因為時差而睡不著覺,就開始暢想,如果我十年后死亡,我在這十年里,該做點什么事情讓我在閉上眼睛前會很自豪的告訴自己,“小子,你還不錯,一生中沒有浪費太多的時間?!边@個當然是我的終極愿望?,F(xiàn)在還在努力地去制造這個可能,再過幾年就知道了。
那天早上我就決定做跟世界旅游相關,跟世界多元文化共融的事業(yè)。我為電視臺提供一年十三集的視頻,十年后我就會去到150個地方。嘩,這是人生最簡單而色彩繽紛的算術。沒有任何更深_層的計算,Just do it!從那個早上開始到現(xiàn)在,我出了一本書,為多份雜志寫專欄,去了國內(nèi)外幾十個分享會,東奔西走,看不到時光和金錢的消逝。
“值得嗎?”
“值得,值得,值得?!?/p>
許多宗教相信,一生做好事,到頭來就會上天堂。我的信念跟宗教有一點相似,每個人總該懷著對自己的肯定去嘗試。那我在乎最后是否會上天堂嗎?我更愿意去想如何過好每天的這24個小時。努力、時間都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前者是主觀的,沒有人知道你的質(zhì)和量,時間卻是絕對客觀的。當我們把握住了時間,拼盡了努力,結果自然而然會抵達它該去的終點,而在這之前的所有預設都是虛妄的,投機的。每個人都期待幸運會降臨到自己身上,盡管他們付出的并不與之匹配。所以,有時候我們的問題可能是想得太超前,而做得太少。如果你努力了還是沒有成功,那只能說明方法不對,或者是真的還不夠。
從那個早上開始到現(xiàn)在,我出了一本書,為多份雜志寫專欄,去了國內(nèi)外幾十個分享會,東奔西走,看不到時光和金錢的消逝。
最近,我在美國讀大學的小女兒畢業(yè)了,心急如焚地在找工作。她有一年的工作簽證,很想在美國得到一年的工作經(jīng)驗。在她的大腦中,對第一個面試已經(jīng)懷著非常強烈的‘他們一定要請我”的心態(tài)。美國是一個自我加壓的社會,任何東西都有理論。面試時穿什么衣服,說話的速度,如何有信心地笑,都有可能成為決定性的關鍵。小女兒要求我扮演人事部經(jīng)理,跟她模擬一個45分鐘的面試,問答了幾十個問題。我不喜歡預演,但看到她那迫切的眼神,我不得不肅然起敬,很正經(jīng)地做好人事部經(jīng)理的角色。她的認真使我有點擔心,心中在想,下星期在美國真正的面試,她要是失敗了……我當然希望她能成功。我沒敢說出來,但真有些擔心。后來消息傳來,他們招了其他人。女兒失望極了,還說那是她唯一會喜歡的工作。我心中其實是暗自慶幸的,失敗乃成功之母。接受吧,孩子,面對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失望吧!這是一個磨練的過程。
如果一個人的性格決定命運,那一個勇于嘗試不問結果的性格,就是各個年齡段的人都該爭取的,我們只活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