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zhí)希?石婧
(湖南省交通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湖南 長沙 410015)
近年來,公路交通運輸?shù)目焖侔l(fā)展對公路基礎設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公路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路基質(zhì)量對公路安全運營有重要的影響,選擇合適的路基填料成為路基長期質(zhì)量保證的必要前提。湖南省洞庭湖區(qū)廣泛分布有高壓縮性黏土,對于公路路基而言屬于不良填料范疇,如果簡單地把該類土作棄方處理,不僅會帶來路基填料不足,還會增加長距離運土帶來的工程費用,在當前節(jié)能環(huán)保要求不斷提高和工程建設成本控制的要求下,有必要在改善該類土工程性質(zhì)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充分利用。目前,中國國內(nèi)學者已經(jīng)開展了一些通過添加不同的替代材料(砂、石等)來改善不良填料工程性質(zhì)的研究,主要思路為探討添加量和添加材料類型對強度特征、擊實特性、水穩(wěn)性等的影響,然而受母巖性質(zhì)、氣候條件和風化程度的影響,各種改良方案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性,而針對洞庭湖區(qū)黏土的改良研究報道較少,因此,該文以該地區(qū)兩種典型黏土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不同摻砂量和摻砂類型對黏土液塑限、最大干密度、最優(yōu)含水率、CBR值等的影響規(guī)律,結合經(jīng)濟成本,得出不同路基層填料摻砂改良的建議方案。
試驗用Ⅰ號、Ⅱ號黏土取自洞庭湖周邊黏土分布地區(qū)的公路建設現(xiàn)場(地表硬殼層),相應的基本物理力學性質(zhì)見表1,級配曲線如圖1所示,根據(jù)界限含水率及塑性圖,兩種黏土分別為低液限黏土(CL)和高液限黏土(CH),天然含水率分別高出最優(yōu)含水率5.2%、6.7%,土體難壓實。為改善上述黏土的工程性質(zhì),參照JTG E40-2007《公路土工試驗規(guī)程》對于砂土的分類,分別選取了細砂、中砂、粗砂作為摻入土,這3類砂均可以在當?shù)厥袌鲑徺I,相應的級配曲線見圖2,密度分別為2.66、2.58和2.51 g/cm3。
表1 湖區(qū)黏土的基本物理力學性質(zhì)
圖1 兩種黏土的級配曲線
圖2 3種砂土的級配曲線
研究中,將兩種黏土分別與3種砂土進行混合形成改良土,其中3種砂土摻入量分別為0%、5%、10%、15%。隨后對改良土開展界限含水率試驗、擊實試驗和承載比(CBR)試驗,具體試驗過程參照JTG E40-2007《公路土工試驗規(guī)程》。其中進行液塑性試驗時,先將改良土通過0.5 mm篩孔進行過濾。
摻砂量對液塑限的影響如圖3所示。
圖3 摻砂量對黏土液塑限的影響
由圖3可以看出:Ⅰ號、Ⅱ號黏土的液、塑限變化規(guī)律相似。當摻砂5%時,兩類土的液限分別下降至38%和44%左右,而塑限均下降至25%左右,繼續(xù)增加摻砂量則對液限、塑限的影響不明顯。此外,液限、塑限基本不受摻砂種類的影響,這是由于進行液塑限試驗前改良土均通過0.5 mm篩孔,因此摻砂類型對改良土的級配影響不明顯。塑性指數(shù)的變化趨勢(表2)與液限變化趨勢基本一致。根據(jù)JTG D30-2015《公路路基設計規(guī)范》可知:在摻砂5%以上的條件下,兩種黏土的液限均降至50%以內(nèi),且塑性指數(shù)小于26,均符合路基填料液塑限指標的要求。
表2 不同摻砂量下的塑性指數(shù)
不同摻砂量對最大干密度的影響如圖4所示。由圖4可知:當Ⅰ號土摻細砂量從0%增加至15%時,最大干密度從1.72增加至1.80 g/cm3,添加中砂時,最大干密度增加至1.82 g/cm3,添加粗砂時,最大干密度增加至1.85 g/cm3;對于Ⅱ號土,干密度增加的趨勢更加明顯。總體來看,摻砂量的影響要大于摻砂種類的影響。
不同摻砂量對最優(yōu)含水率的影響如圖5所示。由圖5可以看出:隨著摻砂量的增加,最優(yōu)含水率逐漸減小,其中添加細砂時最優(yōu)含水率減幅最小。根據(jù)路基現(xiàn)場勘查,該地區(qū)黏土的天然含水率普遍大于最優(yōu)含水率5%~6%,因此在路基壓實施工前,需要將填料翻曬至最優(yōu)含水率附近以便于壓實。摻砂后改良土的天然含水率和最優(yōu)含水率均會下降,若忽略粒徑影響和砂粒填充孔隙時的排水作用,摻砂5%、10%、15%時,Ⅰ號黏土的天然含水率將下降22.5%、21.5%、20.6%,Ⅱ號黏土的天然含水率將下降23.4%、22.3%、21.4%,而根據(jù)圖5可知:天然含水率仍高于最優(yōu)含水率,但最優(yōu)含水率在摻細砂時降幅最小,與天然含水率最為接近,改良土進行壓實所需的翻曬周期更短。
圖4 摻砂量對最大干密度的影響
圖5 摻砂量對最優(yōu)含水率的影響
不同摻砂量對加州承載比(最優(yōu)含水率條件)的影響如圖6所示,圖6中水平虛線為JTG D30-2015《公路路基設計規(guī)范》中對于不同路基層位最小承載比的要求值。由圖6可以看出:在未摻砂時,Ⅰ、Ⅱ類土的CBR僅符合上路堤填筑要求,而隨著摻砂量的增加,CBR值有了明顯的上升。其中摻細砂對于CBR值的提升作用最大,摻細砂5%時兩類改良土的CBR值分別為6.04%和7.06%,達到了下路床填料的要求,摻細砂10%時兩類改良土的CBR值分別為7.93%和8.15%,接近或達到了上路床填筑的要求。摻中砂和粗砂的改良效果相對較弱,但摻砂量達到15%時改良土的CBR值分別為8.51%和8.08%,達到了上路床填筑的要求。
圖6 摻砂量對CBR值的影響
通過對上述兩種典型黏土的分析,并結合經(jīng)濟成本,得出該地區(qū)黏土的摻砂改良方案如表3所示。
表3 摻砂改良建議方案
(1) 摻砂可以有效降低兩種典型黏土的液限、塑限和塑性指數(shù),使上述指標達到路基填料的要求范圍,但摻砂量(5%~15%)對指標降低的影響不大。
(2) 在壓實特性方面,最大干密度隨著摻砂量的增大而增加,而摻砂種類對最大干密度增加的影響為粗砂>中砂>細砂;而摻砂后改良土的天然含水率和最優(yōu)含水率均會下降,在摻砂量相同的條件下,摻細砂時天然含水率與最優(yōu)含水率的差別最小,因此摻細砂改良土在壓實前的翻曬周期相對較短。
(3)CBR值隨著摻砂量的增大而明顯增加,其中摻細砂對于CBR值的提升作用最大,摻細砂5%時兩類改良土的CBR值達到了下路床填料的要求,摻細砂10%時兩類改良土的CBR值接近或達到了上路床填筑的要求。
(4) 結合改良土工程性質(zhì)和經(jīng)濟成本,建議該地區(qū)黏土摻砂改良的首選方案為:路堤摻細砂5%、下路床摻細砂5%、上路床摻細砂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