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玉潔 朱慧涓
(首都師范大學,北京 100048)
國際科學史大會(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History of Science,ICHS)是科學史研究領域重要的國際學術會議。自1929年起至今,該系列國際學術會議已經(jīng)成功地舉辦了25屆,其中第八屆國際科學史大會于1956年在意大利佛羅倫薩召開。這是中國代表團首次參加此國際會議。會議上,中國代表團和國際科學史學家們就一些重要的中國古代科技史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這次中國代表團的參會直接促成中國作為成員國加入國際科學史組織。代表團回國后即向科學院做了總結報告,科學院在討論并通過代表團的總結報告后做出成立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室的決定。可以說,此次參會對中國的科技史學科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關于中國代表團參加第八屆國際科學史大會,迄今為止有數(shù)十篇文章進行過介紹。席澤宗院士就曾多次提及1956年中國代表團赴意大利參加國際科學史大會這段歷史,在諸如《中國參加國際科學史組織的回憶》([1],頁20—21)、《第十六屆國際科學史大會簡況》[2]和《參加第十七屆國際科學史大會的情況》[3]等文章中分別做了篇幅不等的介紹。郭金海研究員在其涉及中國科學院院史研究的多篇文章中也或多或少地提及了這段歷史,如《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與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室的成立》([4],頁282—285)、《竺可楨與新中國的科學史研究事業(yè)——基于檔案和日記的新考察》([5],頁16)等。但是從目前已發(fā)表的文章來看,它們僅對中國代表團此次意大利之行做了簡要介紹,并肯定了它的重要地位,對中國參加此次大會的全過程沒有詳加介紹。
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文基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的檔案資料、中國科學院檔案資料、竺可楨日記以及席澤宗院士、郭金海研究員等人的相關記述,試圖梳理中國代表團參與此次大會的前因后果,包括從大會組委會來函邀請中方參會,中方?jīng)Q定參會并準備作為會員國加入國際科學史協(xié)會,中方赴意大利參會等一系列過程。會議結束后的第二年元旦,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室掛牌成立。本文試圖分析中方參加此會的促成因素及其對中國的科技史學科建制化的促進作用。
國際科學史大會于1928年在第六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上成立。自1929年始,此會議每三年舉行一次,最初由國際科學史研究院(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istory of Science,IAHS)召集(1)國際科學史研究院于1928年在巴黎成立,它是科學史學家的會員組織,其任務是通過世界各國專家團結的道路協(xié)助自然科學史的發(fā)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前,大會共舉辦了四次:巴黎(1929年),倫敦(1931年),里斯本(1934年),布拉格(1937年)。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大會也隨之中斷。
“二戰(zhàn)”結束后,第五屆大會會議于1947年10月在瑞士洛桑舉行,此時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及其下層機構國際科聯(lián)理事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ICSU)已經(jīng)成立,國際科學史研究院成為國際科聯(lián)理事會的下屬成員。國際科聯(lián)理事會規(guī)定理事會的下層成員必須由國家成員組成,但負責召集國際科學史大會的國際科學史研究院成員是由院士和通訊院士等個人成員組成,這種個人成員的辦法在國際科聯(lián)理事會的規(guī)定下就不再可行。于是在這次大會上另行成立了國際科學史聯(lián)合會(IUHPS),成為ICSU下屬26個成員之一。其后每三年一次的國際科學史大會即由這個新的組織召集。從此國際科學史研究院卸下了管理職能,成為了一個單純的榮譽性機構,只是在每次大會期間召開半天的院士會議([1],頁20)。
新中國成立后,第七屆國際科學史大會曾向中國拋出橄欖枝。當時的大會主席波登海墨(F.S.Bodenheimer)于1952年2月20日致函中國教育部,希望中國可以派代表團參加次年8月在耶路撒冷舉行的科學史大會,并希望有一名代表在大會上作有關“中國科學之本質與歷史”的報告。教育部依據(jù)職責將此事轉交給科學院辦理。因大會的主辦機構早在第五屆國際科學史大會后就已隸屬于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而受邀之際中國還未加入聯(lián)合國,所以科學院拒絕了波登海墨的邀請[6]。
第八屆國際科學史大會定于1956年9月在意大利佛羅倫薩召開。此次大會組委會方面有意邀請中國代表參會。1954年12月,國際科學史大會的會議組織委員會給中國科學院寄了一份邀請中國參加第八屆國際科學史大會的通知(2)第八屆國際科學史會議第一次通知函,1954年12月.中國外交部檔案館,113- 00355- 02—7.。次年7月29日,國際科學史協(xié)會秘書長達東教授(R. Taton)給郭沫若院長來函,邀請中國參加第八屆國際科學史大會(3)國際科學史協(xié)會致郭院長函,1955年7月29日.中國外交部檔案館,113- 00355- 02—6.。半個月后,英國李約瑟博士受大會秘書長之托,致信郭沫若院長,邀請中國參加此次大會(4)李約瑟致郭院長函,1955年8月3日.中國外交部檔案館,113- 00355- 02—5.。由這一系列的邀請舉動可見,國際科學史大會是想極力促成中國參會的[7]。
此前,中國沒有派代表參加過國際科學史大會,中國與國際科學史組織的關系亦稱不上緊密。在1950年之前,入選國際科學史研究院通訊院士的中國學者僅兩人,分別是1935年入選的伍連德和1949年入選的王吉民。面對大會此次的盛情邀請,中方并未立即給予答復。從1954年12月中方第一次接到邀請到1956年7月中方最終接受邀請,中方做了仔細考量,反復斟酌,其間還經(jīng)歷了一次態(tài)度的轉變。
1955年9月28日,中國科學院按照慣例,把接到國際科學史大會邀請的情況上報中央國際活動指揮委員會(5)報告國際司關于出席國際科學史協(xié)會大會事,1955年10月24日.中國外交部檔案館,113- 00355- 02—8.,并表明科學院對于此次大會邀請的態(tài)度是擬不出席(6)上報中央國際活動指導委員會,1955年10月20日函字第368號.中國外交部檔案館,113- 00355- 02—2.。但是,中央國際活動指導委員會收到科學院的文件后給出的建議則是希望科學院重新考慮此事。
在接到國際科學史大會的邀請后,中國科學院初始的態(tài)度是不出席此會議。中國科學院方面之所以擬定不出席此會議是經(jīng)過多番考量的,這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1)此次會議的邀請函來自國際科學史大會會議組織委員會——國際科學史協(xié)會,而國際科學史協(xié)會從成立之初的性質就是非正式的(7)介紹國際科學史協(xié)會情況.中國外交部檔案館,113- 00355- 02—3.。若中國想?yún)⒓哟舜螘h的全體大會,需作為團體會員加入此組織,而當時蘇聯(lián)也并未作為團體會員參加此組織,這作為中方判斷的一大重要依據(jù),成為科學院最初拒絕邀請的原因之一。
(2)新中國成立不久,國內(nèi)各方面事業(yè)百廢待興。中國是新興的社會主義國家,當時還尚未和美國、意大利這樣的資本主義國家建立外交關系??紤]到中國當時的外交情況,科學院覺得在派出人員方面的政治條件不成熟,不宜去像意大利這樣的國家,此乃拒絕邀請的原因之二。
(3)當時一些國際組織仍承認蔣介石所代表的中華民國政府,而新中國秉承“一個中國”的原則,概不出席此類組織召開的會議。在并不清楚該會議是否有蔣介石方面的人參會的情況下,科學院拒絕參加此次會議。
科學院綜合上述考慮,決定不出席此次會議。
在中央國際活動指導委員會的建議下,科學院決定重新考慮是否出席此次會議。在接到邀請時,科學院暫不清楚蘇聯(lián)方面是否也收到了會議的邀請。若蘇聯(lián)方面也被邀請,那蘇聯(lián)方面對此次會議態(tài)度是怎么樣的?當時與中國建交的國家并不多,蘇聯(lián)作為與中國建交的重要的社會主義國家,其態(tài)度對中國有一定的參考意義。1955年11月5日,科學院向中國駐蘇聯(lián)大使館了解蘇聯(lián)方面對此次會議邀請的態(tài)度(8)了解蘇態(tài)度及情況電函,1955年11月5日外發(fā)戍1217號電檔.中國外交部檔案館,113- 00355- 02—13.,后接到中國駐蘇聯(lián)大使館回電稱蘇聯(lián)方面正考慮參加此次會議(9)了解蘇態(tài)度及情況回函,1955年11月15日外收戍468號電檔.中國外交部檔案館,113- 00355- 02—14.。經(jīng)過多方斟酌,1956年3月20日,科學院決定參加此次會議并請示中央(10)上報決定出席此次會議一事信,1956年3月22日口字第176號.中國外交部檔案館,113- 00355- 02—15.??茖W院之所以改變決定,同意出席會議,是基于以下五個重要因素:
(1)科學院報告中央國際活動指導委員會擬不出席國際科學史大會之后,收到了來自中央國際活動指導委員會的建議。中央國際活動指導委員會認為:國際科學史大會的宗旨是研究科學史,而中國科學院在此方面的研究是有成就的,因此可以考慮參加此會。
(2)中央1955年關于開展國際活動的指示精神表示,中國要積極爭取參加國際會議,從交流學術研究的方面來加強中國的國際影響。從中、意、美關系方面考慮,中國和意大利、美國雖然在政治上目前未建交,但可以考慮通過非官方活動加強兩國人民之間的交流。
(3)外交部通過中國駐蘇聯(lián)大使館了解蘇聯(lián)方面對此次大會的態(tài)度。根據(jù)外交部的檔案,1955年11月15日,莫斯科發(fā)來電文:蘇聯(lián)科學機構已被邀請參加國際科學史協(xié)會大會,正考慮出席。當時的中國和蘇聯(lián)關系非常密切,蘇聯(lián)準備參加此次會議的態(tài)度也是中國考慮出席此次大會的一個重要原因。
(4)國際科學史協(xié)會秘書長在1955年11月8日的來函上寫道:未邀請臺灣方面的人員參加此次會議。這打消了中國在此方面的顧慮,新中國在國際上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得以貫徹。在這封信件中,大會秘書長還希望中國提出加入國際科學史協(xié)會的申請(11)中國科學院為出席八屆國際科學史大會再批示,1955年11月8日(56)黨組聯(lián)字38號.中國外交部檔案館,113- 00355- 02—16.。關于這個建議,中國一直在鄭重考慮。
(5)當時中國已經(jīng)和英國建立了友好的聯(lián)系,英國著名科學史家李約瑟先生對中國科技史學科的發(fā)展始終保持著非常關注的態(tài)度。他還曾受國際科學史協(xié)會秘書長達東教授所托給郭沫若院長寫信,邀請中國派代表參加此次會議。對于是否要出席此次大會,中方也曾向中國駐英國代辦處了解關于國際科學史協(xié)會的情況,收到的回復公函表示中國應該參加此會(12)致英了解情況:關于世界科學史協(xié)會,1956年1月17日英交(50)字第30號.中國外交部檔案館,113- 00355- 02—21.。
綜合以上意見,科學院決定派出代表團參加此次會議。在得到中央批示后,6月26日,科學院請代表團準備論文(13)中國科學院致本院歷史研究所第二所、清華大學、北大信,1956年6月27日(56)院聯(lián)字1944號.中國外交部檔案館,113- 00355- 02—45.。
在確定出席會議后,接下來的重要事件就是確定中方代表團成員。李約瑟博士曾給出過一個推薦的成員名單,他在寄給中國大使館的邀請信件中提到了幾位中國科學家,其中包括:物理學家錢臨照、數(shù)學家李儼、故宮博物院王振鐸、醫(yī)學史家李濤和氣象學家竺可楨等人。李約瑟在信件中不遺余力地對中國科學家大加贊揚,同時希望在第八屆國際科學史大會上可以見到幾位來自中國的科學家(14)李約瑟致宦鄉(xiāng)博士信,1956年1月15日.中國外交部檔案館,113- 00355- 02—24.。
中國科學院在確定代表團成員人選時有諸多考慮。李約瑟推薦的人選有部分也是中科院合意的人選,如竺可楨、李儼、王振鐸,科學院還希望歷史研究所二所副所長侯外廬加入。但侯外廬因在八月間有其他任務,不能出席此次大會(15)中科院致中央國際活動指導委員會更動人選,1956年6月28日(56)黨組聯(lián)字94號.中國外交部檔案館,113- 00355- 02—47.。同時文化部又提出不同意文物局處長王振鐸出席此會。在經(jīng)過深入考慮之后,科學院最后決定讓科學院副院長竺可楨(氣象學)作為團長,帶領由北大物理系教授葉企孫(物理學)、歷史二所研究員李儼(數(shù)學)、清華副校長劉仙洲(機械工程)和工作人員尤芳湖組成代表團參加此次會議。
這樣的人選安排也得到了中央國際活動指導委員會的認可。后葉企孫先生因故不能參加此次會議,改由田德旺先生參加此會(16)中科院致中國駐蘇聯(lián)大使館,1956年8月11日(56)院聯(lián)密字842號.中國外交部檔案館,113- 00355- 02—58.。田德旺先生是北京大學西方語文學教授,懂英文和意大利文,也可擔任翻譯職務。至此代表團全部人員得以確定:團長為科學院副院長竺可楨、團員包括清華大學副校長劉仙洲、中科院歷史研究所二所研究員李儼、北京大學西方語文學教授田德旺和中國科學院秘書尤芳湖。
中國把擬參會的消息告知國際科學史協(xié)會([4],頁284),大會理事兼秘書長達東教授得知中國接受此次邀請后非常激動。在1955年11月8日致陳康白先生的信件中,他表達了得知中國將要參會的激動心情,并對中國參加此次會議的方式提出了兩種方案。第一種方案是只參加此會議,不加入國際科學史協(xié)會。但若按這種方案,中國不能參加全體大會。第二種方案是參加會議并且入會,這樣中國就可以參加全體大會。達東教授建議并且也希望中國能夠選擇第二種方案(17)國際科學史協(xié)會達東教授致陳康白先生信,1955年11月8日.中國外交部檔案館,113- 00355- 02—22.。中國科學院在經(jīng)過考慮后采用了達東教授的這一建議,決定作為成員國加入國際科學史協(xié)會組織。正是在此次國際科學史會議上,中國提出入會申請并成功通過表決,正式作為國際科學史協(xié)會的成員國。
代表團成員于8月20日從北京出發(fā),9月1日到達此次會議開幕地點——佛羅倫薩。會議從9月3日持續(xù)到9月9日,其中9月3日至9月7日,會議在佛羅倫薩的法瓦爾別墅舉行,之后會議又轉往米蘭的國立科學技術博物館繼續(xù)召開,直至9月9日閉幕。此次會議預計參加國家三十二個,預計出席和提交論文人數(shù)共三百六十三人[8],而最終出席會議的僅二十四個國家的兩百多名代表,以及以個人名義出席的日本和菲律賓等國學者。
會議分為六個小組進行,分別是:數(shù)學史、物理學史和天文學史小組;化學及藥學史小組;地理學及地質學史小組;醫(yī)學及生物學史小組;技術及應用科學史小組;一般科學史小組。中國代表團提交了五篇論文,但因為有兩位作者并未出席會議,所以只在會上宣讀了三篇論文。這三篇論文分別為竺可楨教授的《廿八宿的起源》(天文史組)、劉仙洲教授的《中國在計時器方面的發(fā)明》(天文史組)、李儼教授的《古代中算家內(nèi)插法計算》(數(shù)學史組)。
廿八宿的起源問題是古代天文歷法的基本問題,竺可楨教授的文章《廿八宿的起源》在天文史組的會議上引起了廣泛關注。竺可楨教授在其文章中系統(tǒng)地評述了自法國天文學家比奧特以來各國學者對這一問題的看法,比較了印度廿八宿與我國廿八宿的異同,認為廿八宿的起源應不早于公元前四世紀。竺可楨教授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廿八宿的“中國起源說”,但在會上遭到普賴斯和李約瑟的質疑。他們認為:“在亞洲有些天文體系中二十八宿占有重要的位置,關于這一點,唯一可信的解釋是它們都起源于巴比倫?!焙髞黼p方在此問題上的意見一直存在分歧,有待更加深入的研究方能解決。
李約瑟博士宣讀《中國天文鐘》后,緊接著劉仙洲教授宣讀了《中國在計時器方面的發(fā)明》一文。這樣的報告順序也許是大會刻意安排的,因為劉仙洲教授在會上發(fā)表的觀點恰好可以彌補在此之前宣讀的《中國天文鐘》的不足。其實早在1953年和1954年的《中國機械工程學報》上,劉仙洲教授就已經(jīng)介紹過蘇頌主持建造的水運儀象臺是中國古代在計時器方面的一大發(fā)明。在這次會議上,他對中國在計時器方面的發(fā)明做了進一步的闡釋。中國最早的計時器為日晷和漏壺,后來發(fā)展為開始采用齒輪系和凸輪等機構來顯示時間,這是中國機械性時鐘的最早開端。這一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時間目前尚未明確,只能推斷它極可能始于張衡所處的時代。但是這一推斷不被歐洲人認可,他們認為的中國機械時鐘出現(xiàn)最早時期是唐代開元年間。從張衡時期到唐初這之間的六百多年里,中國機械時鐘一直在不斷發(fā)展,尤其是記里鼓車的發(fā)明和改進,對后世機械時鐘的發(fā)展起到了很大的影響作用。明清時期,獨立的機械時鐘在元代已經(jīng)有了很好的展現(xiàn),比如郭守敬的大明殿燈漏。獨立的機械時鐘的發(fā)展更趨完善和精美,明初出現(xiàn)了詹希元的五輪沙漏[9]。劉仙洲教授在會上完整地展現(xiàn)了中國三千年來發(fā)明與改進計時器的歷程,同時也使更多人思考中國機械時鐘和歐洲機械時鐘的關系。劉仙洲教授在會下與李約瑟博士交流,指出了李約瑟對于蘇頌的天衡機構理解有誤的地方。李約瑟認可劉仙洲對蘇頌天衡機構的解釋,并表示會對自己的圖稿加以改正。
李儼教授的文章《古代中算家內(nèi)插法計算》是在數(shù)學史小組會議上宣讀的。他用現(xiàn)代數(shù)學公式簡明扼要地總結了我國古代的內(nèi)插法計算問題。內(nèi)插法在我國已經(jīng)存在一千多年了,它至今還被用于解決各種理論和實際問題。除李儼教授外,在數(shù)學史小組會議上宣讀文章的中國人還有中國留英學生王鈴,他主要論述了中國小數(shù)記數(shù)的發(fā)展歷史。
中國代表團成員僅參加了兩個小組會議,沒有參加其他組的討論,因此不能全面了解各國科技史的研究情況。但通過會上聆聽他國代表的報告,以及與其他國家的科學史界同行的交流討論,代表團成員們認識到中國在科技史研究方面還是有較多不足之處的。他們在回國后向科學院提交的總結報告中舉了三個例子:首先,李約瑟博士組織編寫了《中國古代文化科學史》這樣的科學史巨著,他在書中試圖闡明中國古代曾有過輝煌的科技史發(fā)明創(chuàng)造,以宣揚中國古代對世界科技的貢獻。雖然此書在介紹中國古代科學思想時有一些錯誤,但對比之下中國國內(nèi)的科技史著作卻非常貧乏。其次,在研究科學名人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及近代科學發(fā)展過程的基礎上,意大利建立了規(guī)模巨大的國立科學技術博物館。這不僅有利于向公眾普及科學,而且可以幫助相關人員更好地掌握已經(jīng)獲得的成就,推動科學前進。中國目前沒有科學技術博物館,建成這樣高水平的科學技術博物館顯然需要相當一段時間。第三,蘇聯(lián)的科技史研究有專門的研究機構——蘇聯(lián)科學院的自然科學與技術史研究所。它研究蘇聯(lián)及世界各國科技史,出版了很多專業(yè)論文集刊。中國目前沒有獨立的科學史研究所,這一點引起了代表團成員們的注意。中國國內(nèi)科學史著作貧乏,沒有科學技術博物館和獨立的科學史研究所,對科學史的研究也不夠全面和系統(tǒng),這些都表明中國在科學史研究上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10]。
除宣讀文章和參觀科學機構外,代表團也做了很多其他工作。爭取留學生回國就是其中一項重要工作。此次會議也有一些留學生參與其中,包括王鈴(留英)、魯桂珍(留英)、黃光明(留法)以及在羅馬東方學院做教授的楊鳳岐等。代表團成員在會下與這些留學生接觸。竺可楨教授表示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會正在積極開展研究工作,亟需有較高級的研究人員前來參加和指導,希望這些留學生可以回國幫助中國建設科技史學科[11]。他們聽了后都表示要回國。此外,竺可楨教授在此次會議上被選入大會主席團,并主持了最后一次分組會會議。大會懸掛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12]。
代表團參加第八屆國際科學史大會歸國后即向科學院提交了總結報告。此次代表團成員中竺可楨、劉仙洲、李儼是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委員會的成員,他們的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中國當時的科技史研究水平和發(fā)展方向。代表團歸國后的總結報告中記錄了竺可楨等人的參會行程和參會感悟,他們在參會過程中看到了中國科技史的不足之處,且注意到中國還沒有一個獨立的科技史研究機構。此種情況很不利于中國科技史的研究,并提出中國應擴大與國外交換科學技術刊物的規(guī)模、將爭取留學生返國工作作為出國科學代表團的任務之一等建議。而后科學院于11月6日召開第28次院務常務會議。此次會議討論并通過了代表團的總結報告[13],進而做出成立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室的決定[14]。會議還討論通過了此前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委員會提出的《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室籌建方案(草案)》定稿[15]。1957年元旦,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室在北京掛牌正式成立[16]。
中方能夠參加此會有多個促成因素,包括中央與科學院方面的支持、外交部與蘇聯(lián)溝通、國際科學史協(xié)會力邀參會等。這其中李約瑟博士和竺可楨院長在中方做出參會決定中發(fā)揮了顯著的積極作用。從影響上來看,中方參加此次會議有力促進了中國的科技史學科的發(fā)展。
(1)李約瑟博士對中方參加此會的積極作用
李約瑟博士對中國科學院派遣代表團參加第八屆國際科學史大會起到了直接作用,其與中方就參會一事的具體書信往來見表1:
表1 李約瑟與中方就參會一事的書信往來
具體而言如下:1954年12月,國際科學史大會的會議組織委員會給中國科學院寄了一份邀請中國參加第八屆國際科學史大會的通知。由于第七屆大會召開之際未能成功邀請中國參會,所以此次國際科學史大會想極力促成中國參會。1955年7月29日,國際科學史協(xié)會秘書長達東教授致信郭沫若院長,邀請中國參加第八屆國際科學史大會,同時大會秘書長委托李約瑟博士寫信邀請中國參會。五天后,李約瑟博士致信郭沫若院長,力邀中國派代表出席此次會議。在信中,他表明自己將會出席此會,希望到時可以見到幾位中國科學家,并提到中國有一位學者研究《墨子》的光學與物理學,希望這位學者可以提供一篇論文。
因中方有其他方面的顧慮,在接到大會以及李約瑟的邀請函時并未立即回復。之后,李約瑟得知科學院委托中國駐英代辦處收集有關國際科學史協(xié)會的材料后([4],頁283),他于1956年1月15日致信宦鄉(xiāng),就國際科學史協(xié)會的性質、宗旨、任務,以及歷史沿革等作了詳細介紹,并列出幾位想要見到的中國科學家名單。正是通過李約瑟博士的此次來信,中方了解了國際科學史協(xié)會的情況,并于這之后綜合考慮,做出派代表團參加此次大會的決定。1956年1月20日,竺可楨寫信告知李約瑟科學院已采納其建議,將出席8月在意大利召開的國際科學史大會。因國際科學史協(xié)會規(guī)定入會要以成立一個科學史的全國委員會為前提,科學院委托李約瑟將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委員會成立的消息和委員名單轉呈給國際科學史協(xié)會。同年6月29日,郭沫若院長致信李約瑟,對其積極促使中國派代表團參加此會一事表示感謝并告知他,中國將會在此次大會上提出入會申請。此后,中國代表團成功赴意大利參會。
李約瑟博士對中國科技史學科的發(fā)展始終保持著積極關注的態(tài)度。中方最終決定派代表團參會,李約瑟博士的多次致信力邀起著重要的作用。
(2)竺可楨的倡導和支持
中國派代表團出席此國際會議有賴于竺可楨的倡導和支持。竺可楨一直致力于中國科技史學科的發(fā)展。自然科學史委員會成立前,他積極主持召開相關大小會議若干,同時為科學院物色招攬科學史人才。在他的努力下,葉企孫于1954年來科學院做合聘教授,錢寶琮于1956年6月4日調入中科院專門從事科學史研究[17]。此外,數(shù)學史家李儼、嚴敦杰分別于1955年、1956年調入,壯大了科學史組的研究力量([5],頁15)。1954年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委員會成立,竺可楨出任主任委員。他組織人員評介了李約瑟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一卷,并領導規(guī)劃了《中國古代自然科學及技術史》的撰著工作。
在中方確認出席第八屆國際科學史大會后,竺可楨也為參會做了積極的籌備工作。1956年2月,竺可楨主持召開專家座談會,討論制定科學史學科發(fā)展規(guī)劃。同年7月,他主持中國自然科學史第一次科學討論會。此次會議商討了代表團參加第八屆國際科學史大會的各項準備事宜。9月,竺可楨作為團長率領代表團參加第八屆國際科學史大會。竺可楨、劉仙洲、李儼三人在大會上宣讀論文并作報告,竺可楨被選入大會主席團并主持大會最后一次分組會議。
(1)加快了自然科學史研究室的成立
早在科學院接到大會的邀請函之前,科學院就有意組建自然科學史研究委員會,以期為以后自然科學史研究室的成立做準備。1956年是中國科技史學科發(fā)展極為重要的一年。這一年召開了有關科技史發(fā)展的大小會議若干(表2),推動了中國科技史學科的建制化。代表團回國后,在科學院召開的第28次院務常務會議上做了總結報告。會上討論并通過了代表團的總結報告,并接納了代表團提出的促進科技史學科發(fā)展的部分建議。此次會議結束后,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委員會決定向中科院提出申請:在歷史研究所第二所科學史組的基礎上正式建立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室。由此看來,雖然科學院早有成立自然科學史研究室的計劃,但中國代表團此次參會使中方專家認識到國內(nèi)科技史研究缺乏制度支撐,因而有意早日促成這一學科完成建制化,由此加快了自然科學史研究室(后發(fā)展為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的成立。
表2 1956年召開的促進中國科技史發(fā)展的會議
(2)加強了與國際科技史界的聯(lián)系
在第八屆國際科學史大會上,中國首次登上國際科技史舞臺。這次參會,中國作為成員國加入國際科學史組織,加強了中國科技史學界與國際科技史學界的聯(lián)系。
此次參會,代表團成員竺可楨、劉仙洲、李儼三人宣讀論文并作大會報告,擴大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學術影響。中國成功加入國際科學史協(xié)會,從而與國際科學史協(xié)會建立正式關系。通過參觀科學機構,與國際科技史專家們交流等活動,代表團了解到國際上科技史的研究情況,由此意識到中國科技史研究存在多方面的不足,在回國后的總結報告中提出并給予建議。此后科學院成立自然科學史研究室,這個研究室成為中國科技史界與國際科技史界溝通交流的橋梁。
在此次大會上已成為會員國的新中國并沒有繼續(xù)出席國際科學史會議,直到1981年在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舉行的第十六屆國際科學史大會上,中國才又派代表團出席會議。此時距離中國第一次參加國際科學史大會已經(jīng)過去25年了。中間的25年未參會主要是因為中國代表團在參加第八屆國際科學史大會后發(fā)現(xiàn)這個協(xié)會的上級組織ICSU的席位被中國臺灣地區(qū)代表以“中華民國”的名義占據(jù)著。當時新中國成立不久,為了避免給外界造成“兩個中國”的誤會影響,祖國大陸代表團經(jīng)過再三考慮,決定在臺灣未退出ICSU之前斷絕和國際科學史協(xié)會聯(lián)合會的來往。再次參加此會議時,院長竺可楨、團員劉仙洲和李儼都已溘然長逝。由席澤宗等人組成的新代表團在此次會議上再次向世界展現(xiàn)中國科技史的最新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