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稅改革是供給側改革中一個“啃硬骨頭”的典型。狹義上講,此項改革是要解決我國不動產里消費性質住房持有環(huán)節(jié)的稅收,令其從無到有。上海、重慶兩地已經有這方面的本土改革試點,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提出了“加快房地產稅立法并適時推進改革”的要求??上?,迄今為止一直未見“加快”。
盡管大眾對稅收的厭惡強烈而直接,稅收仍然不可避免?,F(xiàn)實生活中,人類以民族國家、主權國家的形態(tài)存在,各級政府為履行職能,必然先要解決“錢從哪里來”的問題。因此,凝聚共識,講清道理,力求認識規(guī)律,推進應有的稅制建設,是每一個人都應關心的。以此為前提,才能看清在中國住房保有環(huán)節(jié)的直接稅為什么應該從無到有。
房地產稅可以遏制肆無忌憚的炒作,也會在供需互動中“內生地”提高土地的集約利用程度,減少已經形成的住房空置率。試想,目前空置的這些住房,假如沒有持有環(huán)節(jié)的成本,房主可以不聞不問,繼續(xù)空置;但如果有了這個稅,哪怕不急于出手賣掉房子,房主也會考慮把空置房投到租房市場去對沖稅收形成的經濟壓力,增加社會有效房源供給潛力,為市場供需情況好轉做出貢獻。
房地產稅也是優(yōu)化國民收入再分配機制、減少全社會稅收痛苦程度的勢在必行的改革。
在整個社會收入分配格局中,直接稅的比重上升了,間接稅所占比重就可以下調。依照經濟理論,間接稅主要由消費大眾在最終消費環(huán)節(jié)承受,與如今老百姓說起來就深惡痛絕的“饅頭稅”“月餅稅”關系頗深。實際上,這些現(xiàn)象長期存在。從前,民眾不會因此痛苦,是因為不太懂;如今,大眾稅收意識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承受“稅收痛苦”,有的甚至要跳著腳罵娘。
如果在稅制結構中更多地以抽肥補瘦的方式來調節(jié)直接稅比重、降低間接稅比重,民眾整體上所承擔的稅收痛苦實際上會減少。盡管高收入人群會因此承擔比以前更多的稅收痛苦,但增加稅負所帶來的稅收痛苦,一定小于低收入群體因減少稅負所消除的稅收痛苦。追究起來,高收入群體只是在“享受資料”層面讓渡了一些物質利益,不像低收入階層,是在“生存資料”層面作出利益讓渡。
并不是說,高收入群體存在不良行為。這一群體中,不少人是因為自身理財技術路線穩(wěn)而準,抓住時機,合法合規(guī)地在房地產市場操作,從而獲得越來越多收入。此時,讓這些人承受更多稅收負擔,對他們而言,雖有些痛卻不至于傷筋動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