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日益
前個星期,王大伯因幾位老友難得相聚,一起在村民活動中心連續(xù)玩了兩天麻將,由于久坐導致頸椎病發(fā)作。他在家服用了止痛藥布洛芬,但效果不是很好,于是多次口服止痛藥,同時還外貼了老伴用剩下的止痛膏藥。讓王大伯沒想到的是,不僅頸椎部的脹痛沒緩解,還出現(xiàn)了惡心嘔吐、胃脘部隱痛不適、頸部皮膚發(fā)紅瘙癢等癥狀,他急忙上醫(yī)院就診。醫(yī)生經(jīng)過詳細檢查和病史咨詢后明確指出:王大伯這種情況是他自己亂用藥、且藥不對癥造成的后果。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頸椎骨關節(jié)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jīng)根綜合征、頸椎間盤脫出癥的總稱,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yōu)榛A的疾患。主要由于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致使頸椎脊髓、神經(jīng)根或椎動脈受壓,出現(xiàn)一系列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其癥狀較為復雜,主要有頸背疼痛、上肢無力、手指發(fā)麻、下肢乏力、行走困難、頭暈、惡心、嘔吐,甚至視物模糊、心動過速及吞咽困難等。頸椎病的臨床癥狀與病變部位、組織受累程度及個體差異有一定關系。嚴重者不僅讓人深感難受不適,而且會影響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頸椎病根據(jù)病情輕重不同,除可通過運動、牽引、按摩、理療和手術(重者)等方法外,如自己用藥治療,切莫重蹈像本文開頭王大伯那樣的誤區(qū)。
據(jù)有關調查統(tǒng)計資料顯示:大部分長期低頭工作者或者“手機黨”都有輕重不同的頸椎病,對于不甚嚴重的頸椎病患者來說,口服止痛藥是緩解癥狀的首要選擇。但是止痛藥種類繁多,治療機制各異,適應癥不同,必須謹慎選用,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fā)嚴重后果。如王大伯將適用于緩解頭痛、關節(jié)痛、偏頭痛、牙痛、肌肉痛、神經(jīng)痛等輕至中度疼痛的布洛芬用來治頸椎病,因藥不對癥自然效果不明顯;還由于擅自多服引發(fā)惡心嘔吐、腹部不適等胃腸道刺激癥狀(藥物不良反應)。專家指出:在藥療頸椎病方面,建議選擇非甾體類抗炎藥,尤其以塞來昔布(西樂葆)為宜,該藥對胃腸道副作用較小,很少出現(xiàn)惡心嘔吐、胃腸道潰瘍出血等異常情況。但要注意的是:任何止痛藥都不能一痛就吃,而是要嚴格按照藥品說明書服用,比如塞來昔布,常用口服劑量成人一天2次(分早晚服用),每次1粒。沒有醫(yī)生指導,最好不要自我加減劑量,以免影響應有療效或加重藥物副作用。此外,本品對其他非甾體抗炎藥過敏者、孕婦和哺乳期婦女,以及對阿司匹林過敏的哮喘患者禁用。
膏藥是中藥外用的一種,而中醫(yī)講究辨證論治,故每種膏藥都有其獨特的藥理作用,并不是人人皆宜,也非每個病都適合,一定要掌握好適應證,不可隨便通用。頸椎病屬中醫(yī)“痹證”范疇,主要由風寒濕熱之邪侵襲所致,但有風偏盛、寒偏盛、濕偏盛、熱偏盛的不同,治療方法也就各異。而王大伯不知自己什么體質,就用老伴的止痛膏藥貼敷,既效果差又引發(fā)局部皮膚過敏。不同的藥治療不同的證,外用膏藥也是如此。比如,祖師麻膏藥,主治風寒濕痹、瘀血痹阻經(jīng)絡,癥見肢體關節(jié)腫痛、畏寒怕冷,局部有硬結或瘀斑等;麝香壯骨膏,主治風濕痛、關節(jié)痛、腰痛、神經(jīng)痛、肌肉酸痛、扭傷、挫傷等癥;復方南星止痛膏,主治寒濕瘀阻所致的關節(jié)疼痛、腫脹、活動不利、遇寒加重等癥;藏藥消痛貼,主治急慢性扭挫傷、跌打瘀痛、骨質增生、風濕及類風濕疼痛等癥;云南白藥膏,主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風濕疼痛等癥;活血止痛膏,主治筋骨疼痛、肌肉麻痹、痰核流注、關節(jié)酸痛等癥;通絡祛痛膏(骨質增生一貼靈)主治腰、膝、頸部骨性關節(jié)炎,癥見關節(jié)刺痛或鈍痛、關節(jié)僵硬、屈伸不利、畏寒肢冷等癥。但要注意:每次外貼膏藥時間不能過長(通常為12小時,最長不超過24小時)及掌握禁忌癥(具體見藥品說明書);當出現(xiàn)皮膚發(fā)紅、瘙癢等不適時應立即取下,必要時可適當服用或局部涂抹抗過敏藥;有開放性傷口的部分,絕對不能用外貼膏藥治療。
編輯/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