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梅
一、寫作緣起
八年級上冊有不少游記類課文,如《小石潭記》《記承天寺夜游》《美麗的西雙版納》《藍藍的威尼斯》《蘇州園林》等,在講授課文時,我們往往從一些精彩的景物描寫片段入手,如從字詞的角度來細致地分析文章寫了什么細節(jié),采用了什么樣的寫作順序等等,不一而足。然后,本單元作文話題是“寫參觀游覽的文章”,根據(jù)給定的題目,引導學生來寫作游記性作文。
可是,學生在學習了本單元之后,在課本僅有的情境概述中,并沒有完全領悟作者寫作手法的高超,也并不能真正觸及到自己的內心深處以喚起寫作的沖動欣欣然下筆,反之愁眉苦臉?;谶@樣的狀況,我積極運用“田野作文”教學法,以期讓學生通過實踐來喚起對景物的心有靈犀,培育其寫作素養(yǎng)。
二、田野作文教學法的理論支持
田野作文教學法沖破書齋讀書的限制,重拾生活實踐的指導功能。在中國最早提出“田野教學法”的費孝通先生認為,以實踐場域為基點,運用參與考察、實地訪談等途徑,能夠讓學生在自然式的教學研究情境中獲得第一手的研究資料。田野作文教學法尊重學生的生命成長,滲透著個性、民主、自由,能喚醒學生的寫作欲望,逐漸成為觀察、提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教學方法之一。在本質上,它就是師生共同參與教學實踐與反思的探索過程,是教學、學習者求真實踐的外化。陸游曾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碧镆白魑慕虒W法作為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能真正地帶領學生走出象牙塔,走進生活的千姿百態(tài)。
田野教學法是一種關注課外實踐,注重親身接觸和實地考察的教學觀念。如果說課堂教學注重的是知識的傳授,那么,田野教學法則強調獲得第一手的實踐經驗。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教學應該貼近學生的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表達出真情實感。
在寫參觀游覽的文章時,我開始帶領學生領悟我們當?shù)亍贤ǖ莫毺仫L物。南通,鐘靈毓秀,人文薈萃,是一個飽含著歷史底蘊的城市。與其他高速發(fā)展的城市相比,這里沒有一線城市的繁華與匆忙,也沒有小城鎮(zhèn)的封閉與滯后,它悠閑而穩(wěn)健地走在城市發(fā)展的路上,值得我們每一位教師和學生去耐心地體驗它的自然風光、風俗 民情。
三、實施舉隅
(一)激發(fā)自我意識
地域文化,是指不同地區(qū)的不同文化。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情?!辈煌膮^(qū)域都會因為氣候、地理位置、經濟發(fā)展、民俗流傳等因素,表現(xiàn)出不同的文化差異。而這些不同于別處的風景,正是寫作教學最好的契機。
學生一味地閉門造車,是寫不出好文章來的;即使天天路過的風景,若沒有一探究竟的求知欲,寫作時依然是毫無感情的輪廓描摹?;诖?,我便帶領他們走到廣闊的世界里,細細感受南通的宜人風物。南通的山水獨具特色,以濠河為代表的水和以狼山為首的山,讓南通在蜿蜒的河流中變得挺拔而高俊。于是,我?guī)ьI大家一起去狼山秋游,并提前布置寫作任務。同時,也鼓勵家長于周末陪同孩子進行戶外實踐,圍繞選定的風景勝地,以一個游客的身份,去追尋歷史的足跡,去品味景物的風情,并用心揣摩蘊含其中的文化 韻味。
到了再次上作文課,當我讓學生們說一說自己的所見所聞時,我聽到了不一樣的聲音,看到了不一樣的課堂。有學生這樣說道:
聞名遐邇的狼山風景區(qū)由狼山、劍山、軍山、馬鞍山、黃泥山組成。五山面江矗立,平地突兀,玲瓏嬌小,秀麗多姿。五山拱北,狼山居中。她挺拔俊秀,南暢北出。山上草木茂盛,綠色環(huán)抱,遠看狼山,就像一位綠色的巨人屹立在那兒。
還有學生這樣說道:
又清又綠的濠河,環(huán)繞古城南通,猶如少女頸脖上的一條翡翠項鏈,又似一曲永不停歇的優(yōu)美歌謠。碧綠的濠河清澈見底,好似一面未打磨的鏡子,又像一條纏綿的青藍色飄帶。微風吹來,碧波蕩漾,清澈的濠河與亭臺樓榭交相輝映,編織出一幅迷人而又神奇的水彩畫。
田野中萬物生發(fā),徜徉其中,情動而辭發(fā)。田野作文教學法作為民俗學調研的基本方法,在寫景作文的寫作過程中,讓學生合理地利用這種方法,耳目有娛,馳目騁懷,不失為激起心中情感的良方。
(二) 積淀文化素養(yǎng)
實踐出真知,在田野作文教學法的實施過程中,學生在實踐中感悟,在觀察中調動多元素材。由于生活的閱歷有限,素材匱乏一直是初中生寫作的一大難點。在寫參觀游覽的作文時,學生習慣于憑借原有的記憶憑空想象,在舊的“圖式”里想象山水之景,這樣的寫作失去了靈動之美,讓作文禁錮在自己的臆想中。
經過此次外出考察,學生能觀察山水、留心典故與歷史事跡,與此同時,在觀賞的過程中,能夠細心地品味風景的靈動之美。在此實踐的引領下,學生跳出了只是對山水描繪的局限,而是能體察周圍百態(tài),想說的想寫的就更多了。
有學生在游歷完南通的狼山后,被狼山的風景所折服,亦對南通歷史上的名人軼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丶液?,通過搜尋資料,找到了那些在南通歷史上有過影響的人物:
北宋理學先驅胡瑗、明代風流才子冒辟疆、揚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清代戲劇家李漁等都在南通留下了不滅的文化印痕。特別是到了近代,清末狀元張謇潛心構建“中國近代第一城”,在南通創(chuàng)辦了包括中國第一館——“南通博物苑”在內的眾多中國第一,同時又聚集了一大批優(yōu)秀文化名人,如表演藝術家趙丹以其杰出的電影表演藝術成就,令南通名走天下。
城市的魅力,總是植根于歷史與地理完美結合所綻放的絢爛。只有宜人的風景,則人文積淀不夠;只有恢宏的歷史,則徒留今人隔岸空嘆。憑借著對風景的觀賞,學生能夠于視野之外深掘內心的觸動,可以說,這樣的游歷不僅對寫作水平的提高頗有效用,也將深深地影響其對南通的歷史文化的感情。
(三)觸發(fā)情感體驗
袁宏道曾說:“有時情與境會,頃刻千言,如水東注,令人奪魄?!本诚聞t情出。在寫作中,尋找觸發(fā)點,可于細微處見真情。很多文章給了我們生動的示范:
在混沌的燈光里,滲入一派清輝,卻真是奇跡!燈與月竟能并存著、交融著,使月成了纏綿的月,燈射著渺渺的靈輝,這正是天之所以厚秦淮河,也正是天之所以厚我們了。
朱自清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在景外抒情,一切景語皆情語,讓景不再是單純的景,讓情在景中有了發(fā)泄的渠道。田野作文教學法,讓寫作還原生活。在引導學生寫作時,我著力引導學生抒發(fā)自己對生長于這座城市的情感,融入對文化的思考。在后來的作文成稿中,有不少學生能夠找到情感的觸發(fā)點,于細微處寫出了自己的真情,抒發(fā)了對南通的喜愛。與學生共同開發(fā)寫作資源的教學方法,建立了開放、自由、有活力的語文課程,不僅能提升學生的文化涵養(yǎng),更為其一生的發(fā)展奠基。
與此同時,情境作文教學法慢慢走進大眾的視野,走進田野,算是對情境作文最直接的體現(xiàn)了。在教學生寫作游記類文章時,田野作文教學法不失為一種最基礎、最有效的策略。
(江蘇省南通崇川學校;22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