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扣蘭
(常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腫瘤放射治療科,江蘇 常州 213000)
鼻咽癌是頭頸部常見且高發(fā)的惡性腫瘤之一,放射治療是治療鼻咽癌的主要方式。受放射線的影響,患者在放療后咬肌和顳頜關節(jié)可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纖維化及退行性病變,表現(xiàn)為張口困難、顳頜關節(jié)僵硬、咬肌硬化及疼痛等癥狀,部分患者在顳頜關節(jié)活動時咬肌突然出現(xiàn)劇烈痙攣而引起疼痛,嚴重者甚至引起進食及語言障礙,進而導致患者營養(yǎng)不良,造成免疫功能低下、疾病預后差,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威脅患者的生命[1]。有研究表明[2]:堅持口腔功能鍛煉可減少顳頜關節(jié)損傷的發(fā)生,從而預防或緩解張口困難。本文將顳頜關節(jié)功能鍛煉應用于鼻咽癌放療患者中,有效預防并減少患者張口困難的發(fā)生,幫助其進食。
選取2018年10月~2019年5月我院腫瘤放射治療科收治的鼻咽癌患者65例,男42例,女23例,放療前測定所有患者門齒間距(4.02±0.38)cm。隨機分為試驗組(n=33)和對照組(n=32)。納入標準為:(1)符合鼻咽癌診斷標準,經病理學診斷證實;(2)初次行放射治療;(3)年齡≥18周歲;(4)排除頜面部手術外傷史及顳頜關節(jié)病變史者;(5)排除放療前張口困難者;(6)排除吞咽困難者;(7)排除患精神病病史者及認知障礙者,可正常溝通交流;(8)門齒完整;(9)對本次研究表示知情同意。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1)。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試驗組則在此基礎上指導患者進行顳頜關節(jié)功能鍛煉,具體方法如下:(1)張口鍛煉:指導患者在可忍受的范圍內,迅速以最大幅度張口-閉口-再張口,2~3次/d,2~3min/次。(2)口腔運動:指導患者有節(jié)奏地叩擊上下牙齒,閉合雙唇,上下牙齒咬合面向前后左右方向運動、摩擦,運動時下頜牙需覆蓋上頜牙。嘗試用舌尖舔每一顆牙齒,并進行舌前伸、后縮、旋轉等運動。3~4次/d,20~30min/次。(3)按摩顳頜關節(jié):用拇指或大魚際按摩顳頜關節(jié)及腮部,保持顳頜關節(jié)的柔韌性,增加咬肌功能,預防張口困難。(4)軟木塞鍛煉法:據(jù)患者張口度及病情,選擇合適的軟木塞置于門齒間支撐訓練,以患者可忍受為限。3~4次/d,10~20min/次。(5)食物鍛煉法:囑患者飲水時緩慢吞咽,以減輕咽喉部不適癥狀。鼓勵吃香蕉、黃瓜時張大嘴巴將其咬斷后再咀嚼;將黃瓜或胡蘿卜等切成與患者門齒間距相近的大小含于口中,鍛煉被動張口。(6)冷敷法:將冰塊用毛巾包裹后敷于顳頜關節(jié)處,以緩解顳頜關節(jié)處腫脹,預防肌肉痙攣,促進炎癥吸收。
干預1個月后,比較兩組張口度及進食情況。張口困難程度分級[3]:(1)Ⅰ級,即門齒間距2.1~3.0cm,張口受限;(2)Ⅱ級,即門齒間距1.1~2.0cm,進干食較為困難;(3)Ⅲ級,即門齒間距0.5~1.0cm,進軟食困難;(4)Ⅳ級,即門齒間距<0.5cm,無法進食,需鼻飼流質。
應用SPASS22.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1個月后,試驗組患者張口困難度及進食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張口困難度的比較
放射治療是治療鼻咽癌首選且主要的治療方式,在挽救患者生命的同時,放射線也可損傷顳頜關節(jié)、咬肌及周圍組織,使其發(fā)生粘連、纖維化及反應性滲出,引起顳頜關節(jié)攣縮及活動受限,從而導致張口困難的發(fā)生。顳頜關節(jié)功能鍛煉是有效預防鼻咽癌放療后張口困難的方法,堅持顳頜關節(jié)功能鍛煉可預防放療后門齒間距的縮小,預防并降低張口困難的發(fā)生。
自主口腔功能無具體的量化標準,鍛煉隨意性較大。張口鍛煉強度越大,張口困難的發(fā)生率及程度越低[4]。因此,護理人員應鼓勵患者積極進行高強度口腔功能鍛煉,以最大程度地預防張口困難的發(fā)生。部分患者因難以耐受鍛煉帶來的痛苦而不愿進行功能鍛煉,未滿足鍛煉時間及相應的鍛煉強度,鍛煉效果較差。此時可借助于軟木塞或其他輔助工具幫助患者進行被動顳頜關節(jié)功能鍛煉,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綜上,指導鼻咽癌放療患者進行顳頜關節(jié)功能鍛煉,有效預防并減少患者張口困難,促進正常進食,減輕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