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樹》就是為了表達女性的愛情觀嗎?
舒婷的《致橡樹》創(chuàng)作于1977年3月,面對的是剛剛經(jīng)歷了“文革”的大地。這首詩以嶄新的姿態(tài)表達了新時代女性的愛情追求和獨特的審美理想,詩中確實洋溢著一種對傳統(tǒng)女性地位觀和價值觀的質(zhì)疑與否定,也有作為女詩人對獨立人格和自由自強精神的呼喚與追求。
據(jù)說,舒婷是在和詩人蔡其矯聊天時起的創(chuàng)作靈感。當時蔡其矯說:“有的女性漂亮,但沒有頭腦;有的女性有頭腦,但又不漂亮;還有些女性既漂亮又有才華,可是不溫柔?!笔骀寐牶蠛苌鷼?,覺得男人看女人的眼光太過挑剔,女性也有自己的想法,也對理想中的伴侶有所希冀。所以,那天回到家,舒婷一口氣寫成了《致橡樹》。比肩而立,深情相依,對平等、忠貞的愛情的追求固然是詩歌想要表達的重點,但僅作為愛情詩理解還是膚淺了些。詩中的“橡樹”可以是“愛慕的對象”,也可以是詩人“追求的美好事物”?!澳久蕖迸c“橡樹”的感情可以是男女戀情,也可以擴大到人與人之間平等互愛、理解尊重的美好關系。不管怎樣,女性獨立意識的覺醒是這首詩最大的光芒。
開化中學 邱慧萍
閱讀像課本中《獲得教養(yǎng)的途徑》這樣的外國作者寫的議論文,我常常感到很難理解,抓不住作者的觀點,該怎么辦?
覺得“很難理解”,可能是基于兩個原因。一是不習慣外國作者的表達方式。《獲得教養(yǎng)的途徑》是從德語翻譯過來的,德語與英語都屬于印歐語系,而漢語屬于漢藏語系,有較大的差別,翻譯后的文句比較長,修飾語比較多,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理解的難度。比如第2段“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時候?qū)⒛呐聝H僅只是一個文化發(fā)達的民族的全部文學通通讀完并有所了解”一句,長達42個字,這與通常比較簡短的漢語表達方式有很大的差別。
二是不習慣閱讀議論文。閱讀議論文先要理清文章的脈絡。這篇文章的脈絡是比較清楚的,第一部分共5段,除第5段是一句話外,第1、3、4段的段首第一句就是本段段意,第2段的段意則表現(xiàn)在第1、2兩句。將這幾句話串聯(lián)起來,就構成了第一部分的框架,文章的意思就呈現(xiàn)了大半。其次是弄懂內(nèi)在的邏輯關系。邏輯思維相對抽象,其中涉及許多不易理解的概念,比如第1段中的“某些狹隘的目標”“自我意識”,第2段中的“象征、幻象”“鮮活的意識和理解”“虛假的慰藉”等等,這些都容易讓讀者感到困惑。
要解決這兩個問題,一是要多分析外國作家的語句結(jié)構,二是要提綱挈領,了解文章脈絡,再去理解其邏輯推進的思路,分析探究其中的重要概念。我的建議是多讀幾篇,習慣之后就不會覺得難了。
臺州中學 屈偉忠
[問題收集: 富陽中學 王斌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