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法庭中公訴人的事實性語用預設研究

      2019-04-21 07:09邢鶴文
      現代交際 2019年1期
      關鍵詞:問話公訴人訊問

      邢鶴文

      摘要:語用預設的隱蔽性經常在庭審過程中被公訴人用作訊問被告人的語言策略。根據公訴人的主觀意圖不同,將事實性預設分成:存在性預設和假設性預設。并從認知焦點、話題轉換和順應被告人心理世界等方面分析了公訴人事實性預設的生成理據,希望能對相關研究有所參考。

      關鍵詞:事實性預設 生成理據

      中圖分類號:H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1-0096-02

      沈家煊(1986)以列文森(Stephine·Levision)的著作《語用學》(Pragmatics)(1983)為藍本,同樣介紹了國外學者對預設理論的研究、預設的投射問題,分析了語義預設的不足,重點闡述了預設的語用理論[1];陳新仁的《論廣告用語中的語用預設》(1998)根據語用預設的共知性和適切性等對廣告語言中的語用預設進行分類,且作出了相關統(tǒng)計[2];朱永生等的《語用預設的語篇功能》(2000)認為預設可以解釋語篇的連貫性并作出相應分析 [3];熊永紅的《虛假語用預設及其認知解讀》(2010)從語言認知的角度闡述了虛假語用預設的生成機制。

      在庭審過程中,公訴人單方面將自己和被告人共知的信息加入訊問話語中,使被告人在毫無察覺的情況下掉進公訴人設置的語言陷阱,主動交代犯罪事實。使用語用預設作為語言策略,可以提高公訴人的語言運用能力,提高訴訟程序的效率,確保社會主義司法體制下正義的實現。

      一、法庭中公訴人的事實性預設

      事實性預設指的是句子當中的某些成分表達的是一個已經發(fā)生的已然性客觀事實。盡管法庭訊問過程中無法避免帶有公訴人主觀意圖,但仍然要求符合客觀現實。事實性預設是法庭訊問中公訴人必不可少的語言策略之一,是審判人員接受并確認被告人犯罪事實的基礎,是公訴方在法庭言語交際過程中得以占據優(yōu)勢地位的重要保證之一。根據公訴人的交際意圖不同,將刑事法庭問話中公訴人的事實性預設分成:存在型預設和假設型預設。

      (一)存在型預設

      存在型預設指的是說話者將既定客觀現實的相關信息預設在話語之中。其中,“既定的客觀事實”是起訴書上認定的被告人的犯罪事實,審判人員往往會對此類信息給予極大的關注,使得公訴人在法庭問話時有意識地選擇需要預設的信息內容。如:

      【案例1】

      公訴人:那你買了這把刀有磨過嗎?

      被告人:磨過幾次。

      公訴人表面上訊問與作案工具相關的內容,已經預設了被告人殺害妻子是是經過預謀的。其中“過”泛指行為反復,更加突出了被告人在實施犯罪行為是有準備的,符合語用預設的共知性。被告人自認為公訴人調轉話題,再加上說話地點是法庭的莊嚴性和肅穆性,使得被告人卸下心理防備接受了公訴人的預設,證明自己并不是臨時起意殺人的。

      【案例2】

      公訴人:被告人和受害人是因為什么事情打起來的?

      證人:小李最近事業(yè)有點不順心,他媳婦那天就說了他幾句,兩個人就吵起來了。

      公訴人:你看見是誰先動手的?

      證人:這個不清楚。

      公訴人:被告人停止打老婆了嗎?

      證人:是的。

      公訴人使用表示狀態(tài)變化的詞語“停止”詢問證人,預設了被告人存在對受害人實施暴力性傷害的行為。不管證人回答“是”或者“不是”,該預設都成立,使被告人客觀存在的犯罪行為得以進一步確認。

      (二)動機性預設

      犯罪動機是實施犯罪行為之前行為人的主觀意圖,是定罪量刑的重要因素,公訴人在法庭審判階段前需清楚地展示被告人的犯罪意圖。動機性預設指的是說話者將能夠直接體現實施某一具體犯罪行為行為的主觀動機預設在話語之中。如:

      【案例3】

      公訴人:案發(fā)前,被害人在做什么?

      被告人:她就坐在沙發(fā)上看電視。

      公訴人:你為什么把汽油澆到你兒媳婦的頭上?

      被告人:她又高又壯,我怕制不住她。

      公訴人:起訴書上指控你往你兒媳婦頭上澆完汽油之后,又連捅她脖子數刀,你一共捅了多少下?

      被告人:十多刀吧。

      公訴人:被害人倒下之后,你去了哪里?

      被告人:我換了一套干凈衣服,去樓下吃了一碗面,就去自首了。

      案例1中公訴人通過訊問被告人的作案工具,預設了其實施犯罪行為并不是臨時起意的命題。其中,“年過半百的老太太事先沒有經過準備能悄無聲息的將汽油倒在身體強壯的兒媳婦身上”這一命題與人們正常的認知語境產生排斥,而這種排斥現象更加凸顯了被告人實施犯罪行為主觀動機的故意性。

      (三)情感性預設

      情感性預設也可以稱之為“悔意型預設”,指的是說話者將能夠表現聽話者“慚愧、后悔”之情的信息預設在話語之中。在刑事法庭問話過程中,公訴人是禁止使用具有“威脅性”的話語訊問被告人。因此,他們只能通過不斷在訊問話語中設置語用預設,向被告人進行信息傳遞,對其進行情感教化,讓他們展現自己犯罪行為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的悔意,爭取在法庭審判時得到寬大處理。如:

      【案例4】

      公訴人:你剛才說買完水果刀之后,就回家捅你父親了?捅了多少下?

      被告人:就捅了一下。

      公訴人:你父親倒地后,你去哪里了?

      被告人:我當時很害怕,就跑了,躲到我姥姥家了。

      公訴人:你現在認識到你的錯誤沒有?

      被告人:認識到了。我爸爸都是為了我好,如果上天再給我一次機會,我一定不會這么做的。

      案例4中的公訴人在進行預設之前使用正常的訊問方式引導被告人陳述案發(fā)經過。緊接著,公訴人通過預設展現了被告人對受害人實施犯罪行為后產生悔意的心理狀態(tài)。其中,預設觸發(fā)語“到”是展示程度的動詞,表現了被告人“悔不當初”的心理狀態(tài)。被告人主動地接受了這些預設,為法庭審判階段被告方要求減刑提供了理論基礎。

      二、法庭中公訴人事實性預設的生成理據

      刑事法庭問話中公訴人事實性預設策略的使用,不僅有語言內部的原因,也有語言使用的外部因素。包括:使用預設觸發(fā)語,通過適當的話題進行潛預設、適當地調整話題進行潛預設和順應審判人員的心理語境等因素。

      (一)使用預設觸發(fā)語,通過適當的話題進行潛預設

      列文森(Levinson)基于前人的研究,在《語用學》(pragmatic)一書中將預設的觸發(fā)形式歸納成13種。藍純(1999)在肯定預設在一定的語境中可以被消除等問題之后,闡述了現代漢語中常用的9種預設觸發(fā)語,并舉例加以分析①。李立(2008)從預設的結構形式出發(fā),將法庭預設分成句式預設和成分預設②。在刑事法庭問話過程中,公訴人為了達到交際目的,將能夠生成預設的標記隱藏在問話之中。由于語用預設具有隱蔽性,被告人和證人如果不注意很難察覺出來。

      在交際過程中,說話者如果一直按照既定的模式進行預設,聽話者在摸清其問話方式和話語習慣之后會逐漸識破說話者的預設,使說話者的預設失效。因此,說話者適當地調整預設的話題,同時在語用環(huán)境的促使下,可以讓聽話者由于不熟悉而產生畏懼的心理感受,進而無法客觀地識別,最終落入說話者的語言陷阱之中。在刑事庭審問話過程中,公訴人之前適用語用預設策略問話沒有起到相應作用后,適當地在原有話題的基礎上調整事實性預設的話題,在法庭自身莊嚴性與肅幕性的促使下,使被告人由于產生心理畏懼而不能及時、客觀地識別公訴人的語用預設,進而掉入公訴人精心設置的語言陷阱。

      (二)順應了被告人和審判人員的心理世界

      維索爾倫(Verschuren)認為,心理世界主要涉及交際者的心理因素。在交際過程中,說話者通過順應聽話者的心理世界,生成“理想的”的語用效果。

      在刑事法庭問話過程中,公訴人順應被告人的心理世界進行事實性預設,使被告人承認其犯罪行為;順應審判人員的心理語境進行事實性預設,使得審判人員與公訴人的認知情感統(tǒng)一,凸顯被告人犯罪行為或者主觀動機的社會危害性以及感知到被告人的悔意,為接下來的庭審環(huán)節(jié)提供理論基礎和動力支持。

      三、結語

      在庭審過程中,面對翻供或者堅決否認犯罪事實的被告人,公訴人可以通過語用預設策略,使其掉進被告人精心設置的語言陷阱。因此,公訴人要善于使用語用預設策略,合理設置語用預設策略,使公訴人在認知努力最小的情況下達到效能最大化。

      注釋:

      ①藍純.現代漢語預設引發(fā)項初探[J].外語教學,1999 (3):11-14.

      ②李立.論法庭話語中的預設[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8(1):69-75.

      參考文獻:

      [1]沈家煊.語用學論題之一:預設[J].當代語言學,1986(1):29-36.

      [2]陳新仁.論廣告用語中的語用預設[J].外國語,1998(6):54-58.

      [3]朱永生.苗興偉.語用預設的語篇功能[J].外國語,2000(3):25-30.

      [4]熊永紅.虛假語用預設及其認知解讀[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0(3):34-37.

      Abstract: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bjectivity.It is often used by the prosecuted as a linguistic strategy to interrogate the defendant in court.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subjective intentions of the public prosecutor, the factual presupposition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existential presupposition and hypothetical presupposition.From the aspects of cognitive focus, topic change and adapting to the psychological world of the defendan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generating reason of the fact presupposition of the prosecutor, hoping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relevant research.

      Key words: factual presupposition;generative motivation

      責任編輯:趙慧敏

      猜你喜歡
      問話公訴人訊問
      公訴人法庭辯論的技巧
      論新形勢下公訴人出庭工作的挑戰(zhàn)及應對
      以審判為中心下出庭公訴應把握的“五個關系”
      怪鳥奪妻殺夫(下)
      非法訊問與監(jiān)控式訊問機制
      “幽靈抗辯”與公訴人舉證的限度
      文本閱讀中變“問話”為“對話”淺探
      職務犯罪偵查五種高效訊問法(下)
      祁连县| 赣州市| 绥阳县| 衡水市| 海安县| 山阴县| 壤塘县| 昌都县| 班戈县| 沂源县| 伊宁县| 甘南县| 中西区| 遵义县| 长丰县| 沙田区| 西安市| 陕西省| 齐河县| 竹溪县| 吕梁市| 安国市| 静安区| 石台县| 阿克陶县| 淮安市| 英吉沙县| 北京市| 南昌市| 紫阳县| 兴文县| 仁化县| 铜梁县| 贺州市| 凤城市| 南充市| 同德县| 石城县| 夹江县| 广元市| 根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