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語文作為重要的基礎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語文教師文化眼界的高低直接決定著學生素養(yǎng)的高低,我們的教育教學實踐應當擁有文化的視野和高度。鑒于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做了以下實踐與探索。
1.緊扣文本,尋覓文化
案例:《搭石》
搭石,對于城市里的孩子來說是陌生的。如何讓學生領略搭石上的風景美呢?我是這樣設計的:邊播放課件,邊抒情解說。我引導學生通過“協(xié)調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這三個詞語感受搭石上的風景美,根據(jù)行文清麗雋永的語言特色,將文中的句段演化成小詩,讓學生配樂吟誦,在優(yōu)美的語言中進一步感受美麗的景色。
在自然文化之外,搭石上的情感文化同樣給了學生美的熏陶。相比于自然文化的具象可感,情感文化的尋覓需要學生立足文本,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深入思考。“假如遇上老人來走搭石……人們把這看成理所當然的事。”通過自讀自悟,學生能感受到家鄉(xiāng)人的“敬老”,但是這種感受比較膚淺,不能觸動心靈。在初步感受的基礎上,我抓住畫面中富含精神意味的文眼“伏”字進一步解讀,創(chuàng)設“伏”下身子背老人過河的情境,走進家鄉(xiāng)人的內心,拓展意境“一代又一代人”“伏”得理所當然,那是一種什么美?學生充分進行思維的碰撞、心靈的接納、情感的交融,在與文本的對話中,不斷提升語文素養(yǎng)。這就“伏”出了村風民俗,“伏”出了人性美,“伏”出了母語文化氣息。
這一篇《搭石》讓學生初步認識了中國的鄉(xiāng)土文化和田園文化,他們將帶著憧憬走入對《鄉(xiāng)下人家》的學習。
2.結合文本,啟迪文化
案例:《梅花魂》
千百年來,在中國人的心中,鄉(xiāng)愁不僅僅是一種情感的表達,早已成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守護鄉(xiāng)愁,就是留住“活著的文化”。 要保護和弘揚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要“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近幾年,央視播出的紀錄片《記住鄉(xiāng)愁》引起了巨大反響。它帶著人們回望故鄉(xiāng),重拾兒時的記憶,找尋失落已久的“精神家園”,在很多人心里引起了共鳴。對于未曾遠離家鄉(xiāng)的孩子們來說,鄉(xiāng)愁是什么呢?僅憑概念的詮釋,他們無法體味鄉(xiāng)愁的滋味。
《梅花魂》一文通過幾件小事講述了外祖父這位漂泊異國他鄉(xiāng)的游子對祖國深深的眷戀之情。年代久遠,境況迥然不同,怎樣才能讓學生走進外祖父的內心?我結合文本引領學生對語言文字反復涵詠品味,啟迪孩子們領悟文中的梅花所蘊含的民族精神。文中那一句句懷鄉(xiāng)的詩句,那一朵朵傲雪盛開的梅花,讓孩子們讀懂了我們民族的品格,進而讀懂了外祖父那一次又一次的流淚。讀著這樣的文字,雖然沒有遠離家鄉(xiāng),但是孩子們已是愁緒滿懷。
執(zhí)教《梅花魂》一課后,我又結合本單元的幾篇詩文,強化學生對鄉(xiāng)愁的認知與感受。一系列的閱讀之后,鄉(xiāng)愁文化在孩子們心中日漸豐富,他們懂得了鄉(xiāng)愁是王安石詩中“明月何時照我還”的祈盼,是張籍筆下“行人臨發(fā)又開封”的糾結,是納蘭性德心中“故園無此聲”的惆悵。
3.超越文本,創(chuàng)造文化
案例:《七律·長征》
為了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領略詩人毛澤東的豪情和博大胸懷,課上我引領學生通過品讀重點詩句,穿越文本感悟,在讀中感受詩人情懷,領悟長征精神的深刻內涵,學生感情不斷升華。同時播放影像資料,再現(xiàn)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的艱辛與無畏,帶領學生們走入二萬五千里長征的漫漫征途,近距離感受中國工農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這些精神積淀成了極具中國特色的紅色文化。為了讓學生深入了解紅色文化的內涵,我又帶領學生學習了講述戰(zhàn)爭年代故事的文章《小英雄雨來》《狼牙山五壯士》《再見了,親人》,形成專題性文化課程《尋訪紅色文化》,使學生在更廣闊的課程視野里對中國紅色文化加深認知。課下充分拓展課程資源,引導學生走出課堂,尋訪紅色足跡,聽爺爺奶奶講戰(zhàn)爭故事,參觀革命戰(zhàn)爭遺址,多方位多角度受到紅色文化的熏陶。
一系列教學活動,豐富了學生的心靈體驗,培育了紅色文化情感,讓學生在因革命戰(zhàn)爭中的人物而感動時,感受和思考他們對于祖國和民族的深切關懷,由此受到一種責任感的熏陶和召喚。在新時代,繼續(xù)傳承革命精神,大力弘揚紅色文化,用革命英雄的愛國情懷去面對我們所處的時代,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這就是在學生感悟之后的“文化再造”。
語文課堂既是學生獲得知識技能的場所,也是學生積淀文化、體驗人生的空間。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實踐應當“志存高遠”,在學生的心靈中播下文化的種子,并通過參與實踐,引導他們帶著文化的心態(tài)和責任面對社會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