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紅
一直聽說日本人待人客氣但是很有疏離感,但我來日本之后,很是遇到了幾個熱心的日本人,比如我住的國際會館的管理員河谷女士,有次我上樓時不小心崴了一下腳,被她看見了,我回房間沒多久,就聽見有人敲門,河谷女士微笑著站在門口,遞給我兩個冰敷包。
前幾天,河谷女士來敲我的門,告訴我,她找我有兩件事,一是她那里有一張床墊,是已經(jīng)離開的老師留下的私人物品,可以送給我“自由使用”;第二件事是她要給我一個介紹怎樣進行垃圾分類的小冊子,“你可以把它放在電視柜里”。
第一件事當(dāng)然讓我不勝感激,第二件事則讓我心里微微一沉,雖然河谷女士強調(diào)了“你可以把它放進電視柜里”,但是日本人說話向來含蓄,提醒就是很大的批評了,她送來小冊子,是不是暗示我沒有把垃圾分好類呢?
然而我已經(jīng)竭盡全力。
來到日本的第一個晚上,我久久地站在電磁爐前,研究墻上貼的垃圾分類表,越看越困惑。比如說,圖上說,食品包裝盒若有循環(huán)標志,就屬于資源,要放到資源類的垃圾桶,但是,太臟的話就要放到易燃類垃圾里??蛇@個“臟”,是臟到什么程度呢?如果我犯懶,是不是可以一股腦兒全扔到易燃類垃圾里呢?反正扔進去就弄臟了嘛。
而且上面列出的東西太有限了,更多的東西,我不知道該怎么分類,我多次向在日本的中國朋友請教,人家都說,每個區(qū)的情況都不同。我只好大估摸地分一下,每次扔垃圾時,都是趁著風(fēng)高月黑,跟做賊似的。
那么,我就來看看這個小冊子,我到底有沒有分錯。
小冊子比墻上那張圖詳細很多,而且非常循循善誘,有漫畫,還有對答,等我深入進去一看,大冬天的,背上卻冒出了一身冷汗,我居然錯了那么多。
比如說,超市里給的塑料袋不可以做垃圾袋,垃圾袋是專用的全透明的,這我知道。只是攢了一堆超市塑料袋無用武之地,我有時候會先用塑料袋裝垃圾,然后一起放到垃圾袋里,這個小冊子就告訴我,垃圾必須放到完全可視的透明垃圾袋里,決不能套雙層袋子。
還有,所有藥妝店都賣的蒸汽眼罩,你覺得它應(yīng)該是易燃類還是資源類或是金屬玻璃類?憑直覺應(yīng)該是第一類吧?但這個小冊子告訴我,暖寶寶屬于金屬玻璃類,那么蒸汽眼罩也是這一類。
塑料飲料瓶屬于哪一類?當(dāng)然是資源類??!這個回答倒是沒錯,但是,上面圖文并茂地介紹了正確的扔飲料瓶的辦法,要把蓋子取下來,把標簽撕下來,全部洗干凈,再放到資源類垃圾里。
讓我不敢下手的還有魚罐頭。罐頭盒屬于資源類,但是易拉罐的拉環(huán)就屬于金屬玻璃類,那么罐頭盒子上面帶有拉環(huán)的蓋子屬于哪一類呢……太頭疼了。
并不是我過于小心,我遇到的一位在明治大學(xué)讀博士的女生告訴我,她剛來的時候,租住民宅,一開始扔出去的垃圾,曾經(jīng)被人退回過,說是分類有誤。這話讓我很震驚,難道還有人認真檢查你扔出去的垃圾?她說,抽查吧,或者隔著塑料袋捏……
在日本,我經(jīng)常感到此地人的不設(shè)防,住酒店不用交押金,在這個前提下吃飯可以掛賬,生病也不用先付錢……但是,日本人放在門口的垃圾箱是要上鎖的。
日本人對待垃圾分類如臨大敵,一定不是樂于自虐,有許多事,日本都走在我們前面,他們對垃圾分類這般重視,一定是他們富有前瞻性地看到了某種必要性。
盡管我們地域更為廣大,但也經(jīng)不住過度折騰,尤其是在物質(zhì)比從前不知道豐富了多少倍的今天,制造垃圾的速度也不斷提升。將垃圾進行分類,也應(yīng)該成為當(dāng)務(wù)之急,只是,在這之前,咱們能不能發(fā)個更加詳細的小冊子,或者開個什么課?我一定會認真聽講,并且好好記筆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