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亦凡
在很多院校中,一般都會設(shè)置中文系,而在中文系中,最有代表性的專業(yè)就是漢語言文學。如今,大部分高校經(jīng)歷了由系改院的變遷之后,中文系的名字逐漸沒入歷史的長河,取而代之的是文學院這樣的新稱呼。但出于一種說不清的情懷,許多人仍舊喜歡將文學院稱為中文系,將漢語言文學稱為中文。故在此文中,我也沿用舊稱,算是將自己從繁忙的世界中抽出,成全自己的情懷吧。
不是空中樓閣,無關(guān)風花雪月
別人所想象的中文系,大概是滿屋子線裝書、暮氣沉沉的地方,而讀中文的人則是遠離現(xiàn)實的一群人,只知吟詩詠詞、舞文弄墨??傊?,在大家的刻板印象里,中文系是世俗之外的另一個世界,學中文的人不是帶點寒酸味,就是極端的浪漫主義者。其實不然。
我學習中文,也不外乎喜愛文學、對中文系有無關(guān)風月的浪漫想象等這些原因。如今,我順利修完了所有核心課程,已從中文系畢業(yè),雖不能說是一帆風順,但隨著浪漫想象散去,我卻對中文系與中文這門專業(yè)的存在意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中文系絕不是暮氣沉沉、遠離現(xiàn)實的處所,中文也不僅是讓你吟詠詩詞歌賦或者學當作家的專業(yè)。你越深入學習,則越能發(fā)現(xiàn)其中蘊含的豐富的理趣。若有人問我是否后悔讀了中文,我的回答一定是 “絕不后悔”四個字。
跨越三千年,傾聽古人言
讀中文,我們最先接觸到的便是中國古代文學。我閱讀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常常能感受到一種穿越古今的喜悅。
比如,我們學習《詩經(jīng)》,它除了教會我們 “興觀群怨”(興:抒發(fā)情志;觀:觀察社會與自然;群:結(jié)交朋友;怨:諷諫不平之事),還讓我們突破三千年時空的壁障,在那文字背后找到深切的感動。我們所看到的不僅僅是一首首樸素的詩歌,更是先民們生動的生活畫面——我們看到他們慶祝豐收、吐槽壓迫、守候愛情,等等。比起教科書上節(jié)選的片段,直接閱讀古籍,越過三千年的時間差,能更好地與古人來一場真正的神交。
又比如,我們讀蘇軾的詩詞,時而感受到他的樂觀豁達,時而感受到他的哀怨嘆惋。我們看到他如何想要入世卻乘桴浮于海,又看到他在絕望的時候如何通過對月飲酒品美食來驅(qū)除哀愁,于是一個中國古代讀書人的典型形象躍然紙上,仿佛就生動地活在你我身邊。從此,在我看來,中國那些有抱負的知識份子好像都活成了蘇軾。
以上是關(guān)于中國古代文學的一端,也是我在中文系中最早接觸到的東西。剛進入中國古代文學的世界時常覺得昏昏然無所獲,深入了解這個世界之后,才知道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東西實在太多太寶貴,我們在傳統(tǒng)文化中每前進一步,就能收獲很多。
詩文之外,更有大千世界
隨著年級升高,上過的課越來越多,我也閱讀了更多的書籍,逐漸明白學中文并不是整日陶醉在詩文的世界中而已。中文的必修課程,除中國古代文學與現(xiàn)當代文學之外,還有古代漢語、現(xiàn)代漢語、語言學、文藝學等課程。古代漢語與現(xiàn)代漢語是我們閱讀古典文獻與現(xiàn)代文學作品的基礎(chǔ),語言學能讓我們更加系統(tǒng)地了解語言知識,而文藝學則幫助我們了解什么是文學以及怎樣分析文學。學習這些課程,我們才不至于僅僅停留在文學感性的層面而忽視了文學理性的一面。
中文的世界其實很多樣,在中文學子中,你能看到有人潛心研究莊子,仙風道骨,頗有游俠風范;有人愛好各種西方文藝理論,樂于針砭當代文壇;有人鉆進故紙堆,畢生醉心于古代漢語聲韻的研究……
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那么,學中文的人究竟應(yīng)該做些什么呢?
想起之前教授我們蘇東坡研究課的老師,也許是因為對我們的古籍整理能力有一些失望,他常語重心長地跟我們講述古籍整理的意義。他說:“想想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90%是沒有標點的繁體豎排本,而點校本僅占極小部分。如果我們中文系的學生都不具備閱讀古書的能力,那中國文化的傳承豈不是有斷絕的危險?學古典文學確實沒有實用價值,但如果拿一本古書出來,我們中文系的學生不僅能讀懂,而且會斷句標點,還可以向別人解釋闡發(fā),這不就是一種無用之用嗎?”這對當時埋頭于古籍幾乎透不過氣的我來說,如同突然撥開了灰暗的天空中的烏云。無論是以前還是現(xiàn)在,中文系學子的志業(yè)就在于維護傳統(tǒng)文化,使之不朽不滅。盡管整個世界都在快速淘汰一些過時的東西,但如同希臘決不會讓荷馬死去,英國決不會讓莎士比亞死去,德國決不會讓歌德死去,我們也必須讓陶淵明、李白、杜甫、蘇軾永存于世。對于中國的知識份子來說,“以道自任”永遠是離不開的主題。
文學,作為一種無用之用,誰可以說它是多余的呢?
“無用”的“文乞”,寂寞的獵手
學中文是什么感受呢?我舉個例子,張三豐教張無忌劍法的時候,張無忌原本一招一式都記得清清楚楚的,但后來他學得越多,就忘得越快,到最后忘得干干凈凈。這就是學中文的感受——我們好像什么都沒有學到,常常自稱無用的“文乞”;我們常在深夜嗟嘆理想的死去,這是我們的失敗,也是文學的失敗;我時常覺得,或許文學在這個時代已經(jīng)失去魅力了。但我們就是愛學中文啊。你看學中文的人走路不是低著頭,就是左顧右盼,像一個獵手,在尋找有價值的東西。我們認為生活不只是生活,更是一種生命體驗。我們喜歡看樹、看葉落、看花開,我們常覺得大學的樹是滿腹經(jīng)綸的,也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有一個有思想的靈魂在樹下駐足過,他們來自遙遠的年代,為這座校園帶來了莊嚴、肅穆,令人心生敬畏。中文系的老師也是獵手,懷著大寫的理想。他們不一定熟讀《離騷》,但痛飲千盅,哈出的氣都是詩意的;他們俯觀大地,常嘆“萬物擾擾若江海之載浮萍”,自有一種豁達的心境。
這才是中文學子真正的樣子,我們不是一群死氣沉沉、埋頭于故紙堆的寒酸書生,而是傳統(tǒng)文化的傳遞者,也是一群守望著自己精神家園的異鄉(xiāng)人。中文系的人,在寂寞中傳遞著先賢的話語,又從功利主義與虛無主義大行其道的當代社會出走,尋找自己心中的故鄉(xiāng)。我們常說:“我們是看著花開,又眼睜睜看著它凋落的一代人?!崩硐胫髁x也許從踏進校門的那一刻就已經(jīng)結(jié)束了,但正因為文學是寂寞的事業(yè),我們才更加珍視它。文學如一輪孤月,而“文乞”們就是孤月下那棵孤獨的樹。
“你說你將獻身文學,在文學的世界終老?!?/p>
差生考上科大 校長登門祝賀 學生閉門不見
高考結(jié)束后,湖北一考生考上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卻不見高中副校長,引起記者的關(guān)注。經(jīng)詢問學校老師得知,該學生叫周佳琦,家住武穴市農(nóng)村,在縣城一所普通中學讀書。
為了揭開謎底,記者長途跋涉來到周佳琦所在的村里,他的父母都在武漢市做建筑工,只有他爺爺在家,在記者說明來意之后,周佳琦的爺爺?shù)莱隽怂灰娦iL、老師的緣由:孩子平時讀書雖然刻苦,但是學習成績很一般,一度被老師稱為差生,受到冷落。由于家境貧困,他一般不和同學交往,性格孤僻,考上國防科技大學后,學校副校長、老師前來道賀,面對這種前后待遇的巨大落差,孩子自然無法接受,閉門不見校長。
隨后,記者找到了周佳琦,問他平時成績較差為何能夠考上國防科技大學?周佳琦卻閃爍其詞,不愿作答。
在記者窮追不舍的追問下,周佳琦終于道出了實情:高考前省吃儉用,請校門口淘寶代購點在淘寶網(wǎng)上買了一套《巧學王》《黃岡金考卷36套》,花了300多元,刻苦研讀一段時間,基本上掌握了《巧學王》的內(nèi)容,高考時,用《巧學王》里的321種解題方法,幾乎解出了所有的高考題目,《黃岡金考卷36套》巧遇100多分高考題目,考了613分,才使我意外地考上了想都不敢想的國防科技大學。
晚上,記者回家打開電腦,登錄淘寶網(wǎng),搜索“巧學王”,發(fā)現(xiàn)《巧學王》這套書淘寶網(wǎng)上很多人買,評價也很好,還可以先看后買,簽約提分,看來真是一套好書!記者心中的謎團終于解開。
記者:郭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