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茹晗,劉模榮
(遵義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消化內科,貴州遵義 563000)
神經內分泌瘤是一種異質性腫瘤,有其獨特性,具有神經內分泌功能,臨床癥狀復雜,且臨床并不多見,生長速度緩慢,具有潛在的侵襲、轉移和產生生物活性物質的能力,被認為是惡性腫瘤。目前,胃腸道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診斷技術以內鏡為主,但神經內分泌瘤在內鏡下缺乏特異性的臨床表現(xiàn),容易與息肉混淆導致誤診,且同時合并其他病理表現(xiàn)者較為少見。本院現(xiàn)有胃體神經內分泌瘤合并胃竇早癌1例,現(xiàn)報道如下。
患者,女,因“反復上腹部疼痛10+年,再發(fā)加重2周”入院,10+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間斷上腹部疼痛,無發(fā)熱、大汗、惡心。于本院行胃鏡檢查提示“膽汁反流性胃炎”,10+年來上述癥狀反復發(fā)作,多次于本院及當?shù)蒯t(yī)院行胃鏡檢查提示“胃息肉、胃食管反流病”,對其進行抑酸治療后取得較好效果。2周前上述癥狀復發(fā)加重,性質同前,現(xiàn)為進一步治療入院。查體:體溫36.7 ℃,脈搏79次/分鐘,呼吸20次/分鐘,血壓123/67 mm Hg。神志清晰,皮膚、口唇蒼白。心肺等檢查沒有發(fā)現(xiàn)異常。腹平軟,輕壓痛,無反跳痛及肌緊張。輔助檢查血常規(guī):白細胞4.87×109/L,紅細胞3.88×1012/L,血紅蛋白112 g/L,血小板175×109/L。14C呼氣試驗陽性。胃鏡結果(圖1):(1)胃體黏膜下隆起性質,神經內分泌瘤;(2)胃竇早癌;(3)慢性非萎縮性胃炎(A型)。入院后予以制酸護胃、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對癥支持治療,并擇期于不插管全身麻醉下行內鏡下黏膜剝離術(ESD)。術后病理報告示:(1) 胃體神經內分泌瘤(G1),能浸潤黏膜肌。免疫組織化學(圖2):CD56(弱+),嗜鉻顆粒蛋白A(CgA)陽性,細胞角蛋白(CK)陽性,Ki-67(<1%+),突出素(Syn)陽性。(2)胃竇小彎黏膜中度慢性炎癥,活動(++),腸化(++),高分化管狀腺癌(腸型),M,浸潤模式:INFa;免疫組織化學:CD10陰性,CD31陰性,CDX2陽性,D2-40陰性,Ki-67(60%+),Mucin2陽性,Mucin5陰性,P504s陽性,P53陽性。患者術后當天一切體征正常。次日產生畏寒癥狀,體溫有所增加,達到38.5 ℃,同時患者感覺到明顯的上腹部疼痛,血檢結果白細胞達14.64×109/L,顯著高于正常水平。綜合分析認為可能為術后引發(fā)的感染。故通過哌拉西林舒巴坦進行靜脈輸注抗感染治療。3 d后復查胃鏡提示:(1)胃體多發(fā)潰瘍,胃體多發(fā)神經內分泌瘤ESD術后改變;(2)胃竇潰瘍,胃竇高級別上皮內瘤變ESD術后改變。因復查胃鏡提示術后創(chuàng)面潰瘍形成,故予以規(guī)律服用康復新液、硫糖鋁修復胃黏膜,同時靜脈應用抑酸藥物,泵注適量的艾司奧美拉唑,以便抑制胃酸,起到保護作用,用藥之后癥狀有一定減輕,3 d后病情平穩(wěn)出院。術后隨訪4個月未見復發(fā)。
A:胃體黏膜下隆起;B:胃竇平坦隆起病變;C:超聲內鏡下胃體黏膜下隆起;D、E:ESD術后改變
圖1 患者胃鏡檢查圖
A:胃體組織;B:胃竇組織
圖2 患者免疫組織化學染色(×200)
神經內分泌瘤屬于一類發(fā)病率不高的異質性腫瘤,其病癥復雜,臨床并不多見,具有惡性腫瘤特性,但惡性程度不高,謂之類癌。后來認識到它具有潛在的侵襲、轉移和產生生物活性物質的能力,因此被認為是惡性腫瘤。這種細胞在全身各組織中廣泛存在,其中胃腸道神經內分泌瘤(GI-NET)占總神經內分泌腫瘤的55%[1-2],以胃腸道癥狀為主,但缺乏明顯特征,主要以消化系統(tǒng)表現(xiàn)為主,如出現(xiàn)腹痛、包塊、明顯消瘦等,且臨床發(fā)病率不高,因此診斷較為困難,發(fā)病初期常被誤診為其他消化系統(tǒng)疾病,采取常規(guī)治療方法,容易導致病情延誤。故討論GI-NET 的臨床特點,加深對該病的認識,可以減少誤診率及漏診率,對疾病的發(fā)現(xiàn)和治療水平都能有所提高。CT是定位原發(fā)腫瘤、腸系膜播散和胸部病灶較好的方法,但靈敏度較低,可發(fā)現(xiàn)直徑1~3 cm的腫塊,而對于較小的腫瘤其檢查意義不大,但對于判斷GI-NET的侵犯范圍及轉移情況可以起到重要作用[3]。目前,GI-NET的診斷技術仍以內鏡為主[4]。但由于GI-NET內鏡下缺乏特異性臨床表現(xiàn),僅呈灰白色、質硬表現(xiàn),以息肉樣隆起、黏膜糜爛、黏膜下腫物形式居多,容易與息肉混淆導致誤診,故需依靠病理學檢查結合免疫學檢查,病理學檢查為診斷金標準。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在2010年提出消化系統(tǒng)腫瘤分類標準,即神經內分泌瘤(NET)G1、NET G2、NEC G3級和混合性腺神經內分泌癌(MANEC)。其中G1、G2屬于高分化低級別的NEN,核異型性輕至中度,核分裂象數(shù)低;G3則屬于低分化高度惡性腫瘤,核異型性顯著、分裂象數(shù)高[5-7]。本病例反復腹痛10+年,且多次行胃鏡檢查均未明確診斷,誤診為息肉,即是因為內鏡下未進一步行病理活檢,導致病情延誤。另外,本病例胃鏡結果提示胃體神經內分泌瘤同時合并胃竇早癌,故應與MANEC鑒別。MANEC為上皮性腫瘤,具有多種特征,一方面與腺癌相類似,另一方面形態(tài)又類似NENs,各自所占比例較高,均超過30%,且均為惡性,根據本次患者病變部位與病理活檢結果,均不符合該診斷。目前將手術、內鏡下切除作為GI-NET主要的治療手段,相關研究表明核醫(yī)學、靶向藥物[8]也在治療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在本次病例中患者病灶內鏡下切除完整,隨訪中未發(fā)生復發(fā)和轉移,整體預后較好。
綜上所述,GI-NET臨床癥狀并不典型,主要以消化道癥狀為主,行內鏡下檢查,其形態(tài)與息肉相似,故容易誤診。因此要對該疾病有充分的認識,當內鏡下見息肉樣隆起時需考慮該疾病的可能,必要時取病理活檢明確性質,才能減少漏診誤診,并及早進行治療。如果患者患有不同消化系統(tǒng)腫瘤,如GI-NET合并早癌,那么病理檢查有可能存在兩種不同組織表現(xiàn),需要全面觀察,進行準確區(qū)分。此外,本病例于ESD術后出現(xiàn)發(fā)熱并形成潰瘍,是否與內鏡侵入性操作或神經內分泌瘤患者本身易合并感染相關,應用抗菌藥物的適用性還不明確。后續(xù)仍需收集相關資料,給予進一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