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壽娟
運江古鎮(zhèn)位于象州縣北部,距離縣城20多公里,處在一座江心孤島,上,面積約1平方公里,四周環(huán)水,位置極佳,仿佛世外桃源。運江古鎮(zhèn)始建于漢代,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說它是古鎮(zhèn),一點都不為過,而且它在中國古鎮(zhèn)史上有著很厚重的一筆。
運江古鎮(zhèn)雖為孤島,處于汪洋之中,卻千年不沉。據(jù)說它是塊烏龜?shù)?,下面有個大烏龜背負著,水漲則升,水落則降。也有人說它是塊葫蘆地,會隨水漲落。傳聞終究無法考證,但古鎮(zhèn)仍在,就足以證明先人選址的英明。滔滔不息的柳江水讓運江古鎮(zhèn)上通柳州,下達廣州等地,水路往返的便利使運江古鎮(zhèn)成為歷史上的商埠重地,有著“柳江名埠”的美稱。
運江古鎮(zhèn)一直是人口密集、物流穿梭的繁盛之地。20世紀80年代,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陸路交通的日漸發(fā)達,商賈不再云集,當?shù)鼐用裰饾u遷出,運江古鎮(zhèn)逐漸衰敗沒落,但是大部分建筑都保留了下來。古鎮(zhèn)雖然破敗,卻掩蓋不了往日的繁華,走進古鎮(zhèn),猶如走進了歷史畫卷,在一物一什中,追尋遠去的光陰。
初入古鎮(zhèn),一條自北向南的青石板巷便映入眼簾。青石板巷寬約4米,長約300米,由一塊塊青石鋪就。人來人往的踩踏,風吹雨打的侵襲,讓它變得圓潤光滑,像鋼琴的黑白鍵,延伸向巷子深處,又像一首辭令,一仄一平,高低迂回中,景致各不相同。這樣的一條巷子,適合春深小雨之時,一個人,撐一把傘,迤邐而行。雨落在傘上,滴答滴答,像燕子輕啄,似細珠落盤。水聚成流,沿傘邊滑落,一顆顆,一串串,晶瑩剔透。這時,戴望舒那首《雨巷》會不自覺地溢出唇邊……
古鎮(zhèn)上的千年老街至今仍保留著明末清初的二層騎樓式的嶺南建筑風格。抬眼望去,雖已是殘垣斷壁,蛛絲網掛,但黛瓦白墻,檐飛角突,鏤雕窗格,依舊精美獨特。騎樓下鋪上居,前為店,后為廚,天井頂面多設明瓦數(shù)塊,以取日光照射。騎樓宜商宜居,帶著明顯的商埠氣息。當年這里有客棧、飯館、劇院、百貨店、酒肆,還有衙門等。一些依稀可見的鋪標商號,如同一張張泛黃的古鎮(zhèn)名片,展示著當年的繁盛之景。現(xiàn)在的騎樓大多人去樓空,但每一面墻壁,每一塊磚,每一片瓦,每一條椽都在訴說著一個個遠去的故事。推開虛掩的大門,仿佛進入了時光隧道:搭著白毛巾的店小二滿臉堆笑向你走來;一身花衣裳、挽著發(fā)髻、敲著算盤的老板娘向你走來;更有那穿梭在店間,打扮各異的客商向你走來……
運江古鎮(zhèn)雖為彈丸之地,卻坐落著一座始建于道光年間,名揚華南的粵東會館。據(jù)史料記載,會館處于小島北端,占地十幾畝,由來自廣東的各商號集資興建,是貨物交易、信息交流、加強聯(lián)誼的重要場所。會館一丈多高的圍墻—律由青磚砌成,大門上的橫匾是金色的“粵廣商會會館”字樣,守門的是兩尊口含丹珠的大石獅,地面全部鋪設青石板,館檐和館頂?shù)颀埧跳P,栩栩如生。大堂內神像很多,佛祖坐在正中位置,兩旁是各路神仙,矮小的土地公則手拄拐杖立于門邊角落。會館走廊迂回曲折,種有各種花草樹木點襯,景致多樣。整個會館建造得堂皇富麗,集中展示當?shù)乩习傩盏慕ㄖ囆g,只是后來悉數(shù)盡毀,再也找尋不到它的痕跡。倒是有一幢西洋的樓房格外顯眼,那是一座兩層高的舊樓,有著高大的羅馬柱子,哥特式的拱門窗子,半圓形敞開式的觀景陽臺。相傳此樓曾做過教堂,后又做過小學學堂。以古鎮(zhèn)當年的繁榮程度,出現(xiàn)這種西洋風格的建筑也不足為奇。駐足于此,那些在此傳教的傳教士和讀書的學子早已作古,但布道的場景如在眼前,瑯瑯的讀書聲也仿佛穿過時光,縈繞耳旁……
既為航運,自然就有碼頭。運江古鎮(zhèn)有宏源、沙街、東街和古石門四個碼頭,建于宋代,如今還有遺址。碼頭的階梯由一塊塊青石板鋪就,一坡一平臺,從島上向下鳥瞰,蜿蜒如蛇,直入河沿??梢韵胍姡浀拇a頭,貨物堆積如山,挑夫如梭,商人云集,熱鬧無比。唐代白居易《琵琶行》詩云“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崩y舍,情難離,古鎮(zhèn)的碼頭也曾上演過無數(shù)的夫妻相別、親人難舍的情境吧。滔滔的河水奔流不息,有多少承諾隨船啟航?又有多少誓言隨水流逝?河水依舊在,風流卻總被風吹雨打去。
島的最北邊,有一座臨江而建的甘王廟。甘王是象州流傳最廣的神話人物,民間尊稱他為“甘王爺”,并為他立廟塑身,廣為崇拜,形成了象州以及周邊地區(qū)壯族民間一種獨特的宗教信仰——甘王廟會。甘王本姓羅,單名應,南朝人,生于今金秀瑤族自治縣大樟鄉(xiāng)古東村(原為象州縣轄地),后改為甘姓,受封大將軍時姓甘名佃。相傳羅應20歲時,番兵入侵,他參加了護國戰(zhàn)役,以法術調動陰兵,取得大勝。羅應班師回朝后,皇帝封他為“護國大將軍”,但他不愿意做官,只求皇帝免去家鄉(xiāng)百姓的賦稅,皇帝欣然應允。為了感謝他,鄉(xiāng)親們就用木頭為他雕像,當神來供奉。誰知雕像尚未完工,羅應就已附入雕像成神,人們急忙燒香拜祭,突見神像張嘴凸眉,一副很難受的模樣。仔細一看,原是鼻孔沒挖通,于是急忙叫木匠用斧子去鑿,誰知一斧下去鮮血直流,木匠一慌,隨手往雕像臉上一抹,羅應便成了現(xiàn)在滿臉通紅的樣子。史籍上最早記載甘王的是王象之所著的宋代國家地理志《輿地紀勝》,“甘將軍正廟,在陽壽縣北七十里。公家富饒,務賑濟?!敝劣陉枆劭h,史書云:“隋開皇十一年(591年)置。治今廣西象州縣?!倍鳌叮ㄈf歷)廣西通志》記載:“甘佃,象州人,家富而樂施,凡窘戚有求者,未嘗少吝。性靈異,決禍福如響。一日聚鄰里告日:‘吾已厭世矣!言訖遂瞑目而逝。鄉(xiāng)人立廟祀之。”清《(康熙)廣西通志》和當代《象州縣志》也有類似記載。每年農歷七月二十八日甘王生日這一天,運江甘王大廟都會舉行為期3天的廟會(節(jié)),將大廟里的神像抬到各地小廟,謂之“神游”或“出巡”。直至如今,廟會之時,求安祈福的人絡繹不絕,香火旺盛。
運江人溫順淳厚,聰明智慧。《象州縣志》序云:“……其民俗敦篤,包舉眾流,如洪爐大冶,頑金鈍鐵悉為陶熔;又如巨海長江,橫流細瀆皆能容納。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比缃竦倪\江古鎮(zhèn),年輕人早已飛向了外面的繁華世界,只有少許上了年紀的老人在堅守。故鄉(xiāng)是根,他們在這里長大,在這里老去,甚至一草一木都融入血液里,再也無法分離。他們和古鎮(zhèn)構成了現(xiàn)在落寞的風景。即使是這樣,在破舊的小院里,也能看到崩塌的圍墻上稀落地開著鮮艷的小花。日子再舊,時光再老,總有蓬勃的生命向上,盛似花開。
運江古鎮(zhèn),蒼涼之處見繁華。前塵往事已隨流水而去,后人來者也莫不是人間過客。對于人間的光陰,唯有珍惜,也唯有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