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雪
年粽是壯鄉(xiāng)人民過春節(jié)必不可少的傳統(tǒng)美食。過年的時候,除了自家人食用外,還會用作供神的祭品或者贈送給親友的禮品。年粽跟端午節(jié)的涼粽不一樣,它有餡,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圓有扁。剝?nèi)ヴ杖~后,外面一層是糯米,餡是綠豆和豬肉,也可以放自己喜歡的食品做餡料。
山村里,每年的臘月二十八九,婦女們便要到山上采摘箬竹的葉子,剪去葉子的兩頭,用清水洗凈,用熱水燙一燙,掛起滴水晾干。包粽子需要提前好幾天準(zhǔn)備材料,先將半肥瘦的豬肉切成長條,加粽子醬(粽子醬是一種復(fù)合醬料,也可以用老抽、五香粉、糖、料酒、姜等調(diào)料)將肉腌制一兩天以入味。將淘干凈的糯米和去皮綠豆分別浸泡,然后瀝干水,拌入適量的鹽……
每當(dāng)這時候,我不禁想起第一次學(xué)包年粽的情景。母親離世后,第一年,按當(dāng)?shù)仫L(fēng)俗要請人幫忙包年粽。第二年,年關(guān)將近,父親讓我學(xué)包粽子。他說,只要包的糯米不漏出來就行。父親是個老師,對我的學(xué)習(xí)要求很嚴(yán),但是對包粽子卻要求不高??粗淮篌饣疵?、一籃粽子葉,十五歲的我傻眼了,不知從何入手。此時,我對母親倍加思念,也體會到母親每年包年粽有多辛苦。我想請叔婆和二嬸來幫忙,父親卻說,自己要長志氣,光學(xué)習(xí)好不行,還要練就生活的本領(lǐng)。聽了父親的話,我只好憑著往昔的那點記憶擺弄起粽子葉來,可怎么也包不好。過了一會兒,父親走過來手把手地教我。他說,包粽子也是一門學(xué)問,要有耐心。父親取來粽子葉,交疊鋪平,放糯米,攤開呈長圓狀,再鋪上一層綠豆,然后放腌好的肉條,蓋上綠豆,最后蓋上糯米,糯米要將所有的綠豆包裹住,這樣煮好的粽子才是外層糯米、中間夾綠豆和肉,層次分明。最后用粽葉把所有材料包起來,這可是個技術(shù)活,也是最關(guān)鍵的步驟,粽子包得好不好就看這一步了。要將粽子包出長方形狀,從側(cè)面看,中間有三角突起,既不能扎得太緊(煮時會爆開),也不能扎太松(米肉分離)。粽子全部包好以后,就可以放到大鍋里煮了。
家家戶戶在樓前空地上用幾塊磚搭起一個簡易的灶臺,架上大鍋,然后放粽子,加水,燒柴火。大鍋通常是個大鐵皮桶,半人高,一次可以放十幾二十斤粽子,大火一直燒,煮上若干小時,待粽子里的肥肉煮化了,其味道融入綠豆和粽米中就可以出鍋了。
有一年,我的堂姐結(jié)婚,春節(jié)新姑爺來拜年。伯母包了兩個大年粽,每個用了近五斤糯米,肉餡是一大塊豬腿肉,用很大的鍋煮了好長時間才熟。這兩個大粽子擺在桌子上,很是壯觀。
我的叔婆還喜歡用豬尾巴來做年粽的肉餡,也是別有風(fēng)味。
小的年粽煮熟了可以直接吃,大年粽一般要切成小塊。
在我的家鄉(xiāng)上思,每年春節(jié)家家戶戶都包很多大年粽。為了讓大年粽久放不腐,一般都掛起來晾干水分。這樣可以從正月初一吃到十五,有的人家過了十五還有。而且,把粽子切成一塊一塊的,煎黃了吃也是別有風(fēng)味。
年粽代表了吉祥如意,如今,在其他的節(jié)慶或家里有喜事,有些家庭也包粽子慶祝,比如新娘初次回娘家,滿月孩子回外婆家,都會包小粽子做禮物回贈,還把粽子送給左鄰右舍、親朋好友品嘗,共享美食,送上美好的祝福。
隨著我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越來越多的美食擺上我們的飯桌,進(jìn)入我們的生活,但是,粽子作為具有深厚民族文化積淀的傳統(tǒng)美食,一直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因為在壯家人心中,春節(jié)包粽子才是過年,這是其他東西替代不了的。壯家人包年粽,是在祈求新年平安富足,也是民族文化的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