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星
我們經(jīng)常在古裝劇中看到這樣的場景:劇中的人對著小小木棍樣的東西輕輕一吹,就能生火做飯和照明了。你有沒有覺得這根“木棍”很神奇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為什么這個被叫作火折子的東西一吹就燃。
從外觀上看,火折子像一支口紅。它是用紙卷成的非常緊密的小紙筒,用火點著后,吹滅,然后用紙筒蓋將它蓋住,留一點空隙。吹滅的紙筒上面還殘存著火星,非常容易燃燒,在需要的時候,人只要輕輕一吹,就可以使它再次燃燒。
普通人用的火折子,材質(zhì)是一般的紙,制作工序也較為簡單。但達官顯貴用的火折子,其材質(zhì)就不一般了,制作工序也更復雜。
首先,將紅薯浸泡在水中,泡一定的時間后取出,錘碎,加上棉花、蘆葦?shù)臋炎永^續(xù)搗;然后,將搗碎的混合物曬干,再加上硫黃等易燃的東西;最后,將這些全部塞進小竹筒,一個高大上的火折子就做好了。相比于普通人家用的,這樣的火折子更容易“吹”燃,也更耐用。
在古代,火折子可以算是一大黑科技。但其實,放在現(xiàn)代來看,它的原理非常簡單,就是復燃。所謂“復燃”,是指已經(jīng)在燃燒的東西因為缺氧而處在一種半燃半滅的狀態(tài),當重新接觸氧氣后立即開始燃燒的現(xiàn)象。
根據(jù)記載,最早的火折子是在公元577年發(fā)明的。當時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戰(zhàn)事四起,北齊腹背受敵,物資短缺,尤其缺少火種,燒飯都成問題。當時,一群宮女發(fā)明了火折子,解決了行軍途中的燒飯問題,讓士兵們有飯可吃,最后打了勝仗??梢哉f,火折子的出現(xiàn)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歷史的進程。
像火折子這樣,通過調(diào)節(jié)氧氣的濃度,進而控制燃燒程度的原理,直到今天仍然被廣泛運用在蜂窩煤、冶金等領(lǐng)域。
火折子雖小,但是它代表著中國古人的智慧。直到近代“洋火”從西方傳入,火折子才漸漸被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