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歷史上雖然有很多公主,但是絕大多數(shù)只在史冊上記載了她們的封號,僅有兩位遠嫁的漢朝公主,在《漢書·西域傳》里詳細記載了她們的人生。她們就是劉細君、劉解憂。
劉細君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被載入史冊的和親公主,當年沿著絲綢之路,遠嫁烏孫國(今新疆伊犁昭蘇)國王,成功地實施了漢烏聯(lián)盟,漢朝北方邊陲因此得到了和平與安寧,也為絲綢之路增添了更多的傳奇。
劉細君是江都王劉建的女兒,史稱“江都公主”。其父劉建,意欲造反被發(fā)現(xiàn)后自縊身亡;其母以同謀罪被斬,劉細君因年幼幸免于難,后在其叔父、廣陵王劉胥教養(yǎng)下成長起來。劉胥非常喜愛聰慧美麗的侄女,派專人教授典章禮儀、音樂歌舞。二八年華的細君能詩善文、精通音律,成為王室中聲名遠播、才藝雙絕的佳人。其芳名也傳到了當時的首都長安。
烏孫國是天山腳下的一個游牧民族,位于絲綢之路的要沖,在漢與匈奴的較量中,起到橋梁與紐帶作用。與烏孫國結(jié)盟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公元前105年,漢武帝劉徹為抗擊匈奴,派外交大臣出使烏孫國斡旋關(guān)系。為增進雙方友誼,答應(yīng)將公主許配給烏孫王。烏孫王獵驕靡愿與大漢通婚且向長安送了聘禮。漢武帝想到了劉細君,一封詔書將其封為公主,令其和親。對此,班固所著《漢書》有明確記載。
時值花季的劉細君,正憧憬著舉案齊眉的婚姻生活,突然接到事關(guān)國家安危的使命。一個是小我,一個是大我。孰輕孰重,劉細君自然心里明白。
經(jīng)過數(shù)月準備,劉細君踏上了西行之路。她走出京畿進入河西走廊,穿過天水、隴西、金城、武威、張掖、酒泉等地到達大漢邊陲重鎮(zhèn)敦煌郡,隨后出玉門關(guān)走北道西行。經(jīng)過數(shù)月的長途跋涉,在烏孫國最美的秋季,到達赤谷城。
劉細君容貌美麗、氣質(zhì)高貴,加之公主身份,受到了烏孫朝野的熱情款待。獵驕靡冊封細君公主為右夫人。
作為漢朝與烏孫的第一個友好使者,劉細君積極聯(lián)絡(luò)烏孫上層貴族,初步實現(xiàn)了聯(lián)合烏孫遏制匈奴的戰(zhàn)略目標,基本完成了漢、胡團結(jié)的艱巨任務(wù)。同時,劉細君積極傳播漢朝的先進文化。她的到來,使烏孫國開始有了琵琶、房屋,開始種桑養(yǎng)蠶等。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穹廬為室兮旃為墻,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居常土思兮心內(nèi)傷,愿為黃鵠兮歸故鄉(xiāng)?!?/p>
這是劉細君對當時生活環(huán)境的描述以及內(nèi)心世界的真實寫照,充分表達了自身的孤獨與眷戀故土的復(fù)雜心情。這首《悲愁歌》被班固收入《漢書》,后來又收入漢詩,被稱為“絕調(diào)”。
至漢代,傳世的名篇都帶有濃厚的政治功利色彩,唯獨劉細君的《悲愁歌》,通過對周邊事物的描寫和述說,著重抒發(fā)了自己真切摯誠、豐富復(fù)雜的感情世界。從此,抒情詩廣泛流傳。
年邁的獵驕靡想讓劉細君嫁給自己的孫子軍須靡(官號岑陬)。出生漢室名門的劉細君當然不答應(yīng),在她看來這是一種亂倫的荒唐做法,于是向漢武帝請求返回故里。得到的答復(fù)是“從其國俗,欲與烏孫共滅胡”。劉細君再一次無奈地接受了使命的安排,獵驕靡死后,嫁予獵驕靡之孫軍須靡,封為右夫人,生一女。
公元前101年,劉細君因病韶華早逝。遵照其遺愿,人們將她葬在了烏孫國。
劉細君病逝后,漢武帝劉徹又封劉解憂為公主,接替劉細君肩負起和親重任,做烏孫國國王岑陬的妻子。據(jù)西漢班固 《漢書》記載:“公主死,漢復(fù)以楚王戊之孫解憂為公主,妻岑陬?!蔽闹械慕鈶n,是第三代彭城(徐州) 楚王劉戊的孫女。其名字的由來源于先祖劉戊。劉戊因心懷不滿,參與“七國之亂”兵敗身亡。劉死后,其子劉義家庭落魄,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此時的劉義夫婦生了一個女兒,取名解憂,寓意從此解除家庭憂愁,盼望她能改變困境。
公元前101年,解憂仍被封為右夫人,與左夫人匈奴公主同侍軍須靡。
萬事開頭難。幾年下來,劉解憂始終難以進入狀態(tài),沒有生兒育女,而匈奴公主生了一個兒子,取名泥靡,成為王位繼承人。鑒于此,烏孫國與匈奴的關(guān)系變得日益親近,而與漢的關(guān)系顯得有些疏遠。恰在此時,國王軍須靡病危,見其兒子泥靡年紀弱小,便立下遺囑,讓其堂弟翁歸靡繼承王位,等到泥靡長大后,再將王位歸還予他。
翁歸靡繼位,號為肥王。肥王依照烏孫國的習(xí)俗,續(xù)娶匈奴公主和解憂公主為左右夫人。解憂公主與肥王情投意合,接連生了三個王子,分別是元貴靡、萬年、大樂;兩位公主,分別是弟史、素光,成了名副其實的烏孫國國母。此后的數(shù)十年間,翁歸靡對解憂公主關(guān)懷備至,言聽計從,烏孫與漢之間關(guān)系日益密切,與匈奴則日益疏遠。
站穩(wěn)了腳跟的解憂公主,積極參與政事,致力于興國安邦的事業(yè)。其間,漢朝的西北邊疆安然,與西域諸國的交往日益頻繁密切,西域諸國爭相與漢交好。絲綢之路極度繁榮,漢朝的威儀和影響進一步遠播天山南北。漢武帝“聯(lián)姻烏孫以制匈奴”“斷奴右臂”的戰(zhàn)略理念至此才得以真正實現(xiàn)。
此時,翁歸靡上書漢朝,請求為長子元貴靡迎娶漢家公主。漢宣帝劉詢隨即封解憂公主的侄女劉相夫為公主。
然而,就在漢朝送公主至敦煌時,翁歸靡病逝。按照上代國王岑陬的遺愿,國王原屬于匈奴公主所生的太子泥靡。忍耐了幾十年的泥靡終于等到機會。
在這次王權(quán)之爭中,泥靡奪得政權(quán),號稱狂王。西漢朝廷見元貴靡沒能成為國王,立刻召回公主劉相夫,取消婚約。劉解憂在烏孫苦心經(jīng)營多年的成果,似乎一夜之間就要付之東流。
為維護漢朝在烏孫的權(quán)勢,解憂公主再嫁狂王泥靡。雖然為狂王生了一個兒子鴟靡,但是夫妻關(guān)系非常緊張。泥靡統(tǒng)治烏孫國倒行逆施,解憂公主自然不甘心,于是策劃了一場新的“鴻門宴”。
狂王負傷逃到北山,揚言母家匈奴將派兵平亂,于是烏孫國亂作一團,親奴派勢力高漲,連肥王的兒子烏就屠也歸附狂王。就在劍拔弩張之時,烏就屠又突然倒戈,殺死狂王奪取政權(quán)后,與屯結(jié)于邊境的漢朝西域都護府大軍對峙,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在這危難之際,當年一同前往烏孫國服侍解憂的宮女馮燎挺身而出。她以卓越的見識,出色的口才,巧妙斡旋,將烏孫國分疆而治,立元貴靡為大昆彌,烏就屠為小昆彌,化干戈為玉帛。漢朝與烏孫的邊境再次迎來安寧。
后來,元貴靡和烏就屠相繼病故,公主的孫子星靡即位。此時,一生經(jīng)歷了漢武帝、漢昭帝和漢宣帝三代,并嫁三任烏孫王,在烏孫國生活了半個世紀的解憂公主已是古稀老人。思鄉(xiāng)心切的她上書漢宣帝:年老,土思,愿得歸骸骨,葬漢地。
漢宣帝以極高的規(guī)格接待和安置了這位大漢的功臣。解憂公主在長安安享了最后的時光。